正在閱讀
傍花村裡坐團樂,從「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看千年花事

傍花村裡坐團樂,從「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看千年花事

台中在今年舉辦世界花卉博覽會,故宮博物院為大眾舉辦一場另類的賞花之旅,以瓶花盆景為題規劃兩大特展。回顧過往展覽紀錄,故宮2011年曾有「滿庭芳──歷代花卉名品特展」、2013及2014年則分別展出「盆中清翫」、「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這次別出心裁,南部院區舉辦「花事.閑情──品味花器與生活特展」;北部院區則推出「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以明清繪畫為主軸,展現歷久不衰的「花事」魅力──想知道古人有哪些賞花活動?各式花卉的中國「花語」是什麼?為什麼要畫瓶花盆栽?種種問題,藉由「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的展品,方得一探究竟。
今年11月台中舉辦世界花卉博覽會,以「聆聽花開的聲音」為口號,吸引遊賞人潮。搭配此盛事,國立故宮博物院亦為大眾舉辦一場另類的賞花之旅,以瓶花盆景為題規劃兩大特展。回顧過往展覽紀錄,故宮2011年曾有「滿庭芳─歷代花卉名品特展」、2013及2014年則分別展出「盆中清翫」、「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這次別出心裁,南部院區舉辦「花事.閑情─品味花器與生活特展」;北部院區則推出「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以明清繪畫為主軸,展現歷久不衰的「花事」魅力——想知道古人有哪些賞花活動?各式花卉的中國「花語」是什麼?為什麼要畫瓶花盆栽?種種問題,藉由「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的展品,方得一探究竟。
 
看花局:古人也愛熱鬧
今日大夥兒逛博覽會,欣賞由農人栽種的各色花卉。而回到往昔,賞玩花卉在唐宋時期也是休閒娛樂,深受士大夫及貴族子弟喜愛。宋代〈花中序〉曾記載「每歲禁煙前後,遲日融和,花既勞矣,人亦樂矣。於是置酒饌,命樂工以侍賓。賞花者,不問親疏,謂之看花局。」提及江南在春暮時分舉辦熱鬧的「看花局」,人們一邊欣賞嬌豔欲滴的花兒,一邊邀請樂師演奏,設酒宴同樂,賓主盡歡。《墨莊漫錄》記錄的宋代花會,場面更為盛大奢華:「西京牡丹聞名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宴集之所,以花為屏障,至梁棟柱拱,以筒儲水,簪花釘掛,舉目皆花。」官府太守出面舉辦萬花會,不僅宴席以盛開牡丹相隔,更將花插在盛水筒中,懸掛房舍四周。
賞花活動熱鬧有趣,深受眾人喜愛,直至明清時期依然流行,尤以四季分明的江南地區最盛。即便不再將賞花活動稱作「看花局」,但人們仍隨著時令變化,前往園林郊外訪花,欣賞當季花卉的綻放。不同品種的花卉都各有風情,清代文人張潮便云:「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豔,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花花」世界風情萬種,吸引無數浪漫感性的文士一頭栽入。明代高攀龍〈賞花〉詩道「春風無恙一登臺,猶見桃花滿盡開,無計可留花再住,明年花發約重來。」唐寅則搭桃花庵,高唱:「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著迷桃花之人多,愛菊者亦不少。賞菊在清代更是常見的秋季活動,每到菊花盛開的九月,文人墨客皆齊聚一堂,玩賞盆菊且飲酒作詩(圖1)。清初小說名著《紅樓夢》曾描述賈寶玉及其大觀園的姐妹們,於園中賞菊作詩的場景;清嘉道年間,文人郎葆辰在詩中形容賞菊宴之情景:「傍花村裡坐團樂,酒壓金樽花壓欄。」當時還有一種「菊花山」的花藝擺設炫目奪人,文人蔡雲詩中記載:「堆得菊山高復高,銅瓶磁椀供周邊。」並注文解釋,「賞菊者於庭中堆疊百十盆,號『菊花山』。室內則又羅列瓶盎。總之,以多為貴耳。」
圖1 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九月)〉,175×97公分。月令圖表現出當時12月份流行的花賞及節慶活動。而在被稱作「霜月」、「菊月」的九月,各式菊花爭先盛開,人們陶醉其中。文人賦詩吟賞,仕女牽著孩童在籬內觀花遊玩。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訪花風潮不衰,城市內外亦開始熱衷種植花卉,形成蓬勃的園藝市場(圖2)。因此參與花事雅集之外,也有文人暫且放下現實苦悶,打理起花草來,清初李漁便是其中一人。他在《閑情偶寄》寫下栽種牡丹、芍藥及菊花的心得,叨念牡丹、芍藥只需記得冬施肥,夏澆水,便能茁壯盛開,菊花卻是要人工呵護,難養,蔚為有趣:「牡丹、芍藥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過冬溉以肥,夏澆為濕,如是焉止矣。其開也,爛漫芬芳,未嘗以人力不勤,略減其姿而稍儉其色。菊花之美,則全仗人力,微假天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實踐家還有沈復,他曾與當時名家張蘭坡相識切磋,在《浮生六記》中稱「始精剪枝養節之法,繼悟接花疊石之法。」而在朋友的邀請之下,沈復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參與蘇州水仙廟插花盛事。據其描述,當時廟中每到神誕即「眾姓各認一落,密懸一式之玻璃燈,中設寶座,旁列瓶幾,插花陳設,以較勝負。」到了夜裡,人們則將瓶花擺插上蠟燭,看花影在燭光間擺盪,雅稱作「花照」,營造出如夢似幻、香氣繚繞的氛圍,宛若龍宮夜宴。親身參與的沈復表示插花會上「觀者如蟻集」,令人訝於乾隆年間活動的浩大精彩,竟是不輸如今的博覽會!
圖2 黃鉞〈霜花秋藝〉,29.2×35.8公分,收錄於〈畫春臺熙皋〉冊。畫中小販向人兜售花卉盆景。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求保庇:清供花卉有玄機
清陳璧〈看花〉詩云: 「坐看盆中花,刻刻顏色改。一日數推遷,自辰不待亥。含香未漏時,絪縕結芬靉。須臾逗出唇,胭脂語靄靄。」藉由盆栽瓶插,人們將花草從自然郊外帶進日常生活中。是次展覽分成「瓶中之花」和「盆中之景」兩單元。展場中的傳宋〈繡盆菊詩意簾〉及傳元人〈天中佳景〉,即是為重陽節及端午節作的花卉清供圖。這些應節日而生的花卉清供,展現當季特色,更具有保佑祈福的效果。
農曆九月九日被稱為「重九」或「重陽」,同時被認為與「久久」同音,故與長壽相關。而九月盛產的菊花,也被認為帶有萬壽無疆的寓意。這次展出的傳宋〈繡盆菊詩意簾〉(圖3),上方繡有一詩:「雨後看花興自幽,花神不減舊風流。重開佳色邀金蝶,更吐新香染繡毬。晚節平分三徑露,清標獨占一園秋。年年賸有重陽約,尊酒何曾負勝遊。」詩中描繪重陽佳節,勾勒雨後綻放的菊花明麗無比,吸引翩翩蝴蝶前來,更有滿庭清香的情景。與詩文相搭配,畫面中央為一盆綻放的碩大錦菊。本幅以深黑為底,繡工用活潑多變的針法去呈現錦菊的豔麗之外,枝莖的粗糙表面及菊葉的紋理質地也在其巧手下,顯得栩栩如生。畫中菊與蝴蝶搭配,有著「耋壽」意涵;架在圓几上的菊盆兩側擺放蟾蜍托座的蘭花,前景則有靈芝相伴,則帶出「芝蘭競秀」的吉語。藉由題材及擺設安排,為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帶來無盡祝福。
圖3 傳宋〈繡盆菊詩意簾〉,220×64.8公分,大約完成於明清之際。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傳元人〈天中佳景〉(圖4),則是描繪五月初五端午擺放的清供花卉。「天中」為端午節日之別稱,畫中大瓶插有水蠟燭(香蒲)、以及稱為「五時花」的蜀葵、石榴花,石榴花枝上掛著由老虎及葫蘆等小物組成的香囊,別具趣味。同置於畫中的,還有菖蒲、艾草、櫻桃等物;瓶旁的盤子則擺放荔枝、石榴等當季水果及紀念屈原的粽子。這幅花卉清供圖具有保庇效果,傳聞端午是一年中瘴癘之氣最重的日子,畫中菖蒲、艾草及香蒲能避邪驅蟲,而香囊的小虎裝飾也有其意義──虎被視為陽物和百獸之長,能嚇阻吞食鬼怪。畫家更極為少見的在畫幅上方繪製道教靈符和鍾馗畫像,加強驅鬼避邪的作用。
圖4 傳元人〈天中佳景〉,108.2×63.5公分,應為明清時期所作。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繪花草:真實之外的中國花語
除了節日清供具有特殊意義,古人藉由植物花卉的不同特性,為其冠上各自專屬的象徵,形成特殊花語。這套「中國花語」也為瓶花盆景畫增色,畫家藉由這套豐富的文化符碼,使瓶花盆景畫不只是仿真,更透過花卉草木的編排組合,傳達出無形的祝福或政治意涵,如展中的清代沈全〈墨牡丹〉、沈煥〈萬年青花盆〉及清汪承霈〈畫萬年花甲〉。
清代沈全〈墨牡丹〉(圖5)描繪重瓣牡丹、玉蘭及海棠組合而成的花卉盆景,象徵「玉堂富貴」。畫家以淡墨、赭石敷染花瓣及枝葉,襯托牡丹清雅,而後呼應畫中花的富貴象徵,精心圖繪盆景放置的黑漆杌座,並用細筆在底部內嵌鏤空的冰裂紋、側邊的蝙蝠紋、束腰等處描金,看上去富麗堂皇,是清代高級家具之典範。而栽種花卉的白瓷方盆花器,上飾有番蓮、雙龍捧壽、如意雲紋等細緻花樣,同樣不流於俗。
圖5 清沈全〈墨牡丹〉,154.7×83.5公分。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不同於立軸的構圖表現,清代汪承霈〈畫萬年花甲〉(圖6)卷長達5公尺,花草的編排組合有其特殊意義。畫家汪承霈為乾隆年間詞臣,在皇帝第六次南巡時授命創作此卷:「謹圖繪花卉二十四盎合為一卷。同江鄉父老。申芹曝之獻。謹案歲陽首甲。甲為木行。取莩甲滋生之義。故十干十二支相重。皆以六甲為綱。謂之花甲。貞元遞運。周而復始。皆六甲循環而不窮。因敬題曰。萬年花甲。用昭茂對之隆。併效祝釐之盛。以竭愚忱於萬一焉。」畫中描繪24種花木,種植在瓷器、銅盆甚至是法螺等各式花器中,盆景中的花草姿態各異,生機盎然。汪承霈以豔麗工整的繪畫風格,描繪四季花卉在卷中恣意開花結實,儼然突破時序花期的侷限,因而作品帶有「百花呈瑞,盛世昇平」的祥瑞意涵及政治象徵。
圖6 清汪承霈〈畫萬年花甲〉,37.5×549.8公分。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同樣具政治寓意的作品,還有清代沈煥〈萬年青花盆〉(圖7)。畫中萬年青盆栽應為文房清供,盆中葉叢間冒出鮮紅果實,甚是可愛。栽種的紅圓筒花器釦有銅鍍金匝,仿造木桶箍圈之效果。花器底部則使用淺藍為主的琺瑯彩繪瓷座,搭配起來文雅清麗。相較於以百花作為盛世萬年的祥瑞寓意,沈煥選擇今日市面常見的萬年青,藉由其長年不枯的特性並搭配圓筒器,帶出「一統萬年」的象徵意義。
圖7 清沈煥〈萬年青花盆〉,17.2×22.9公分,收錄於〈畫仙葩清供〉冊。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畫中盆栽:朕的個人紀念品
花卉盆栽向來是中國歷久不衰的創作題材,時間跨度從宋至清,不過這些作品的創作動機及繪製背景為何,至今仍然無法找到所有答案。不過展間有類作品相當特殊,學者透過題跋得以理出頭緒──即乾隆年間流行的盆栽繪畫。
明代建立起的文人生活美學,在清宮蔚為流行,裝潢擺設多向此借鏡。清代金廷標作的〈畫曹大家授書圖〉(圖8)雖取自東漢班昭授經的典故,但擺設卻是清代文房的樣貌。圖畫中房室以閣外的白梅雅石作借景,壁上畫有瓶供圖繪,桌案周圍放置各式盆栽,布置雅致大方。這些文玩及盆栽花器為清代宮廷常見擺設,亦是乾隆皇帝的雅興所在。一旦收到奇花異草或在巡幸中遇到鍾情的文人盆景,乾隆皇帝更是命依相仿尺寸圖繪成畫,創作出永生不凋的「畫中盆栽」,像是展出的〈畫古榦梅〉、〈畫海西知時草〉及〈仿御筆盆橘圖〉等作。
圖8 清金廷標〈畫曹大家授書圖〉,90.5×90.1公分。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畫古榦梅〉(圖9)由詞臣鄒一桂繪製,畫中盆景來自乾隆皇帝南巡蘇州賞梅,行經僧寺所獲。而後放置在溫室中細心照料,提前開出梅花,被擺置於宮內欣賞。本幅以進貢的仿宣德紙創作,畫家以墨筆勾勒瓷盆及枯木輪廓,選用細碎皴筆和層層暈染呈現扭曲及裂洞的枯幹造型,效果竟與西洋素描寫生有幾分相似。枯木形如滄桑老翁,然側枝新生而成的白梅卻朵朵綻放,兩相對比別有一番禪意古趣。
圖9 清鄒一桂〈畫古榦梅〉,119.1×51.3公分。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除了中國文人喜愛的古梅,宮中亦栽種中國罕見的海西知時草。「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譯漢音為知時也。其貢使種以至,歷夏秋而榮,在京西洋諸臣因以進焉。」乾隆十八年(1753),皇帝命西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圖繪西洋進貢的海西知時草,並撰文〈題知時草六韻〉於畫上,紀錄其西洋學名「僧息底斡」並說明習性。根據畫作中的植物外觀及題記內容,不難猜得這就是今日常見的含羞草。這幅郎世寧繪製的〈畫海西知時草〉採用西洋技法(圖10),畫中青花長方盆器以高光表現質感及立體感。器身為菱形及八角形組成的錦地紋,並有花卉紋相搭,可稱之為「錦上添花」的好彩頭。含羞草於夏秋之際開花,花色淡紅,而其枝枒上有刺,葉子呈現羽狀,遇到外力碰觸便會閉合。這些習性特徵在畫家筆下被刻意突顯,畫中清晰可見含羞草的枝幹花葉,及閉合下垂的模樣。
圖10 清郎世寧〈畫海西知時草〉,136.6×88.6公分。 上圖11 清余省〈仿御筆盆橘圖〉,193.8×90.5公分。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相較於擬真的〈畫古榦梅〉及〈畫海西知時草〉,余省作的〈仿御筆盆橘圖〉顯德格外特殊(圖11)。〈仿御筆盆橘圖〉為摹作,範本來自乾隆皇帝巡幸盤山時,在古寺看見並自寫而成的盆中金橘,金橘經由修剪整枝,分成上下兩層。曾與郎世寧學習繪畫的余省,本幅採用他習來的西洋明暗設色技法,描繪樹幹、綠葉及飽滿圓潤的金橘,然而有趣的是,畫家似乎打破原本枝枒、樹葉及金橘間的有機連結,以幾何抽象的方式重新組織,形成另類奇趣。金橘栽種於釉色灰紫的瓷缸中,側飾獸面銜銅環,鼓腹下斂,與盆景相搭有「中西合璧」趣味。
圖11 清余省〈仿御筆盆橘圖〉,193.8×90.5公分。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展期自10月1日至12月25日止,展出42組件。除了前述所介,圖繪仕女們在亭間遊憩採花的清姚文瀚〈繪山水樓臺畫冊·芳亭採花〉、描寫宮廷花籃插花的宋李嵩〈花籃〉、罕見以玻璃魚缸入畫的清代陳兆鳳〈博古花草〉(圖12)以及畫中有宗教清供的丁雲鵬〈大士像(八)〉等,皆值得細細品味欣賞,感受中國傳統對蒔花藝卉的巧思及創造力。 
圖12 清陳兆鳳〈博古花草〉,231.7×117.7公分。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及參考閱讀:
邱仲麟〈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淡江史學》2007年9月,頁75~108。
邱仲麟〈宜目宜鼻─明清文人對於盆景與瓶花之賞玩〉,《九州學林》2007年12月,120~166。
林莉娜主編《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年10月。
譚怡令、劉芳如、林莉娜主編《滿庭芳:歷代花卉名品特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年12月。
陳玉秀主編《盆景風華:明清花器特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年11月。

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

展期:2018.10.01-12.25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 202,208,212

 

張筠( 7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