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美術史幻之名作,黃土水《甘露水》重見天日

台灣美術史幻之名作,黃土水《甘露水》重見天日

Remarkable Masterpiece in Taiwanese Art History, “Dew” by Huang Tu-Shui Sees the Light of Day Again

1921年,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暨《蕃童》後二度入選帝展。2021年9月6日,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臺灣美術界的先鋒黃土水(1895-1930),是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臺灣藝術家。在大稻埕生長的黃土水以臺灣人的認同自豪,他將青春與血汗全力敲打灌注於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黃土水一生曲折起伏,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臺灣一世紀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數十年,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 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1921年,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暨《蕃童》後二度入選帝展。這件日後被譽為「臺灣的維納斯」的瑰寶,是臺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了光一般的向上精神,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正大步向前的臺灣社會的期盼與想像,也開創臺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隔年,此作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臺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其作品產生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臺灣,使有志於藝術的臺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在東京過世。翌年,為祝賀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臺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臺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1958年,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臺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臺中火車站,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潑灑墨水所致。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這件代表臺灣面容的作品,企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率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而總統府和文化部更是傾全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2021年9月6日,在總統蔡英文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甘露水》對於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臺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甘露水》修復由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 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並預訂於2021年12月「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本展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屆時,黃土水所期待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也將呈現於觀眾面前。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