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餐桌蔬果、鐵窗花、夜市美食都是藝術靈感!高雄兒美館新展《生活藏寶圖》引領孩童發掘日常寶藏

餐桌蔬果、鐵窗花、夜市美食都是藝術靈感!高雄兒美館新展《生活藏寶圖》引領孩童發掘日常寶藏

本展從生活中的發現與思考出發,探索藝術家如何從生活中找尋靈感,透過藝術家對日常的觀察、採集、拼貼、描繪與裝置,藉由各種媒材的應用,延伸不同子題與互動操作設計,引導孩子從生活中探索各種感官經驗與情感抒發,從生活中探索藝術,從藝術中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寶藏。

你是否曾好奇,一顆花生是怎麼長出來的?生活周遭有哪些色彩?田裡的蔬果、餐桌上的菜餚,甚至隨手撿來的東西,又是如何成為藝術品的呢?藝術家又是如何從日常中找到創作的靈感?

高雄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推出全新藝術教育展《生活藏寶圖》,集結13 位臺灣藝術家,透過繪畫、雕塑、複合媒材等多元作品,引導孩童從最熟悉的日常出發,探索身邊微小而珍貴的藝術寶藏。展覽設於兒美館101、201展覽室,即日起展出至 2027年1月3日,邀請大小朋友共同參與,藉由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帶路尋寶,重新感受生活,發掘隱藏在柴米油鹽日常間的無限創意!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顏名宏表示,藝術的本質源於生活,反映了人們內心真實的狀態與思考。此次兒美館推出的《生活藏寶圖》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份給予孩子的「生活觀察指南」──每位小朋友的心中都有一座繽紛的劇場,期望藝術成為開啟這個劇場的鑰匙,帶領孩子們探索、想像和創造。

展場一景(陳嬋娟拍攝)

展覽以「觀察與思考」為核心精神,巧妙地從小朋友熟悉的家庭互動、周邊環境、飲食以及遊戲等元素切入,透過藝術家將日常所關注的課題與生命經驗轉化為創作的過程,鼓勵孩子們展開自我探索,希望大小朋友不只是觀賞作品,而是能主動地發掘藝術、從中反思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藏寶圖」。

展場一景(陳嬋娟拍攝)

本展分為兩大部分。101展覽室以「觀察與再現」為主軸,呈現藝術家從時節記事、生活觀察、採集到物件再現的作品,透過多元媒材的轉化,啟發兒童對生活觀察與物件的創意詮釋;201展覽室則以「想像與情感」為主題,聚焦藝術家對內心世界的想像、日常生活的情感,以及對環境的感受,藉由作品探討生活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展場中規畫了「生活採集」、「物件再生」、「內在劇場」、「情感抒發」及「環境感知」五個單元,邀請您一起打開生活的地圖,尋找屬於自己的寶藏。

展場一景(林宏龍攝)

發現、採集、探索日常用品的另一種可能

《生活藏寶圖》參展藝術家包括李明則、吳芊頤、吳怡欣、吳耿禎、林正、胡家瑜、陳奕彰、曾麗娟、莊惠琳、鄧文貞、盧建銘、羅喬綾,以及本館典藏品鍾舜文作品圖像展出,共計13位藝術家,透過拼貼、繪畫、纖維、剪紙、雕塑、裝置及複合媒材等作品,交織出關於生活的藝術地圖。

展場入口一景(陳嬋娟攝)

101走廊邀請曾獲高雄獎首獎之原住民藝術家胡家瑜,她以布農曆畫概念創作之〈時山月13Months〉作品,結合傳統的祭儀文化,勾勒出屬於自己的生態環境觀,要帶領觀眾延伸思考自己的「休息月」。

展場走廊由胡家瑜創作之_時山月作品(鄭景陽拍)

「生活採集」單元,以藝術家生活觀察為主軸,鍾舜文的〈日常採集〉作品,以母親每日栽種的蔬果創作,她透過母親日常採集到的田間蔬果,呈現平凡日子裡的恬靜時光。

以本館典藏圖像展出之鍾舜文作品(鄭景陽拍攝)

曾麗娟的〈花・生・子〉作品,靈感來自對生養教育的思考—為什麼花生植叢的花在空中綻放,種子卻長在土裡呢?她從日常的繪本陪伴,透過手縫與童趣視角創作,同時思考教養與母職的情感關係。

曾麗娟_花生子作品展場一景(林宏龍攝)

吳芊頤以台灣鐵窗花為符號拼貼而成的〈窗景詩-老派約會〉作品,透過日常觀察結合光線的營造,讓傳統元素煥發出全新意象。

「物件再生」單元探討藝術家如何賦予物件新的生命與價值;陳奕彰的〈甜甜的滋味〉作品,將游泳圈及浮具,變身成巨型的甜甜圈與糖果,創造日常物件的不同想像。

這不是甜甜圈小朋友可以創作自己的甜點(陳嬋娟拍攝)

莊惠琳則是透過在澎湖島上撿拾的海漂「剩物」,重新賦予廢棄物新的尊嚴與身分,藉此探討物件、人性與神性之間的連結。

莊惠琳作品(鄭景陽拍)

李明則從小就喜歡撿拾、蒐集各種舊東西,他將它們視為珍寶,〈舊是寶〉便是透過藝術家的巧手,重新組構與詮釋,讓舊物件有了全新的生命。

感受、體驗藝術家如何創作生活裡的故事

「內在劇場」單元要帶觀眾走入藝術家內心的想像世界。羅喬綾喜歡刻畫童年記憶中的溫暖與純真,這次展出〈一個人的內心要如何發光〉、〈抱一下〉、〈借我靠一下下〉、〈金色屋頂的家〉、〈等待的微光〉五幅作品,可愛的孩童形象看似快樂卻也透露著些許悲感,畫中的療癒角色,陪伴她穿越混亂、面對悲傷,讓人從畫中找到力量。

201羅喬綾作品(鄴景陽拍攝)

林正展出〈大象背上的童年〉、〈友誼的小船-美杜沙號〉、〈兔子洞〉及〈我期待的長大?〉四件畫作,及一件雕塑作品〈躺平〉,他透過幽默又療癒的卡漫角色與繽紛色彩,告訴大家,儘管在生活上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還是要開心勇敢的面對生活的一切。

201小朋友與林正作品互動(鄭景陽拍攝)

「情感抒發」單元從藝術家自身成長經驗出發,描繪對家庭、故鄉、多元文化的情感。走廊上是吳怡欣的插畫作品〈從灶火到餐桌〉,她用細膩而典雅的筆觸,描繪⼀道菜從灶⽕誕⽣、最終端上餐桌的過程,這看似平凡的節奏,卻藏著無數默默進⾏的付出與牽掛。

吳耿禎的「篝火-編織」系列奠基於「人為主體的宇宙觀」,他展出〈篝火-編織-43、44〉、篝火-編織-44〉、〈篝火-編織-141〉、〈篝火-編織-143〉、〈篝火-編織-146〉共五幅作品,他用「編織」解構「剪紙」,重新交織,並用色彩與形體捕捉島嶼文化中的意象與精神性。

吳耿禎展場一景(鄭景陽拍攝)

鄧文貞展出的〈紅龜粿粄模〉、〈紅龜粿〉、〈大腸包小腸〉及〈菊島透抽〉四件作品,她透過纖維創作,重拾童年時期對於傳統文化與夜市美食的情感記憶。而「環境感知」單元邀請盧建銘創作,他的生活與工作密不可分,他將藝術家從發想、實驗到呈現的過程,透過展場空間營造,將平日蒐集看似垃圾的材料,用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感受、媒材的探索與當下的情境,透過細膩的手工,將其轉化成一件件極具創意與想像力的作品,獻給身處工業和自然之間長大的小朋友。

放慢腳步,經由藝術探索自己的生活寶藏

本展展示空間結合主題以迷宮概念發想,透過高低不一的矮牆搭配柔和的色彩配置每一件作品,期待透過作品及展示教具設計,引導小朋友主動探索與學習。

以迷宮概念設計之展場空間(鄚景陽拍)

為此,本展特別以藝術家作品概念或元素,延伸小朋友喜愛的互動操作設計,包括走廊上的磁鐵互動牆,可以放置不同的小配件;曾麗娟作品搭配的繪本閱讀區,有各式適合親子閱讀的生活小故事。

家常菜小吃攤創作區(鄭景陽拍攝)

此外,還有從藝術家作品延伸的創作區,包括由吳芊頤作品延伸的「光影小劇場」有各色透明色塊可以拼組圖案。

101光影劇場,小朋友以玩光影色彩(鄭景陽拍攝)

以陳奕彰的大型游泳圈延伸的「這不是游泳圈」,可讓小朋友以黏土和小配件自行創作小點心;從吳怡欣及鄧文貞作品延伸的「家常菜.小吃攤」,小朋友可透過小印章及色鉛筆進行創作;而由吳耿禎作品延伸的「剪紙x編織」創作桌,則提供各式紙材,小朋友可以透過剪紙或編織手法,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

剪紙x編織小朋友創作情形(鄭景陽拍攝)

生活藏寶圖

  • 展期:2025年10月4日至2027年1月3日 (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週一、除夕休館)
  • 地點:兒美館101及201展覽室 (高雄市鼓山區馬卡道路330號)
  • 參展藝術家︰李明則、吳芊頤、吳怡欣、吳耿禎、林正、胡家瑜、陳奕彰、曾麗娟、莊惠琳、鄧文貞、盧建銘、羅喬綾
  • 典藏圖像:鍾舜文
  • 展覽詳細內容請上高美館網站www.kmfa.gov.tw查詢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538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