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但要作點燈人,更希望作燃燈人,
讓古書的光輝繼續照耀文化界。
─1992年誠品書店《第一屆台北古書拍賣會》圖錄前言
在戰後臺灣藝術品拍賣發展史中,書籍(古籍善本與新文學書刊)的拍賣起步雖不算晚,但比起字畫、瓷器、佛像等文物,能見度始終不高。近期的例子是某著名拍賣官在其著作介紹東、西方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會時,列舉了繪畫、書法、瓷器、玉器、青銅器、珠寶、鐘錶、家具、信件、竹木雕、金銀器、玉璽印章乃至名牌包、古董衣、海報、唱片、錢幣、郵票等近四十種物件,這些文物,形制從平面到立體,年代從上古到當代,材質從有機到無機、用途從日用品到奢侈品,可謂琳琅滿目,但讓人遺憾的是,唯獨不見「書籍」(註1),這讓喜愛古籍珍本的藏書家們情何以堪!

臺灣社會在歷經1980年代的高度經濟發展後,進入1990年代,藝術產業持續發展,不論是第一或第二市場,均有大幅度的成長。首先是1990年12月由傳家藝術舉辦的「台灣美術精品拍賣會」,這是戰後臺灣藝術品拍賣會的嚆矢。1992年3月,蘇富比於臺北進行首拍,接著是6月的「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成立與9月的華人圈頂尖收藏團體「清翫雅集」成立。到了12月,則是誠品書店的古書部門在廖美立、陳揚德、吳興文、陳建銘等人的合作下,推出「第一屆台北古書拍賣會」,雖然僅上拍92件,但已經是戰後臺灣第一場古籍文獻拍賣會(圖1)。至於中國方面,據藏書家韋力在《中國古籍拍賣述評》表示,中國於1986年成立的第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雖曾經規劃古籍善本專場拍賣,但真正以書籍文獻為主題的拍賣會,仍要從1993年中國書店舉辦的文獻資料競買會談起,不過這場拍賣會還稱不上是正規的拍賣會,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古籍文獻拍賣會,則是1994年11月由嘉德公司舉行的古籍善本拍賣會(註2)。
韋力所說的中國書店「文獻資料競買會」,全名是「北京首屆稀見圖書拍賣會」。對於這場拍賣會,吳興文曾明白指出,該拍賣會就是以誠品的台北古書拍賣會圖錄為參考(註3)。我們無法得知誠品書店第一屆台北古書拍賣會的落槌價,也不知道中國書店的稀見圖書拍賣會的拍賣結果,但吳興文至少證明了一點:在書種選擇與訂價方面,中國書店很可能以誠品書店的古書拍賣會參考指標,由此進一步推測,就連嘉德公司在籌備1994年的古書拍賣會時,也很可能以誠品書店與中國書店的拍賣圖錄與拍賣結果作為選書與訂價的參考。

誠品書店設立古書部門並舉辦古書拍賣會,雖是臺灣藝文界的創舉,但藝術與古董市場仍是以書畫、瓷器、珠寶玉石為大宗,古籍及其紙質文獻仍屬小眾。在市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台北古書拍賣會僅舉辦四屆(1992至1994及1996)便無疾而終,必須等到2017年由茉莉二手書店舉辦,傅月庵籌劃的「數卷聽春:珍本古籍公益拍賣會」登場(圖2),臺灣才結束近二十年沒有正規古籍拍賣會的窘況。反之,中國的古籍拍賣市場在這二十年間風生水起,各省市大大小小的拍賣公司,每年上拍的古籍與新文學書刊,多如繁星,當中又以「宋刻元槧」最受藏書界矚目。例如2020年北京永樂拍賣的宋代龍舒本《王文公文集》第17、18與20卷,合計56頁以人民幣2.29億元落槌,此價位足以和高端的書畫、瓷器等古董分庭抗禮。
新文學書刊部分,雖然遠不如古籍這般高價,但仍有可觀之處,較早的著名案例是2007年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秋拍,魯迅兄弟合作翻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冊以人民幣27萬元落槌,轟動兩岸藏書界。最近的例子,是2024年北京海王村拍賣舉辦的「姜德明先生藏書專場拍賣會」,其生前收藏的卞之琳(1910-2000)於1936年自費刊刻的線裝詩集《音塵集》紅印本,由於存世量僅十餘冊,極為珍罕,故以人民幣82萬元落槌,足足是《域外小說集》的三倍。
將焦點拉回臺灣,在2017年2月的「數卷聽春」拍賣會之後,接著是同年9月由「書房味道」策劃,大行拍賣行執行的「打開書頁三百年:臺灣關係古籍收藏拍賣展」,雖然在時間上晚了半年,但這是第一場主打臺灣文獻的拍賣會。至於2018年與2019年2月的「春風似友:臺北珍本古籍賣會」,主辦單位除了茉莉二手書店,更增加了由傅月庵、沈雲驄二人創辦的掃葉工房。同年12月,拍賣會更名為「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並轉移至誠品書店敦南總店舉辦,頗有向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1950-2017)致敬之意。至此,拍賣會的名稱便確定下來,不再變更。


截至2025年3月的場次為止,從「數卷聽春」到「春風似友」再到「清風似友」,這一系列以傅月庵為策劃人的拍賣會,已舉辦9次。雖然上拍的古籍總體質量與大陸拍賣界有段差距,不過還是有難得的書種值得一提。明版部分,有2017年「數卷聽春」的明萬曆巳卯年(1579)刊刻之吳興凌氏朱墨套印本《史記纂》,2019年「春風似友」的明天啟元年(1621)閔元衢刊刻之朱墨套印本《文致》與萬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刊本《新校注古本西廂記》等書。清代部分,較重要的如2022年「清風似友」的順治十二年(1655)內府刊本《御製資政要覽》3卷、2024年「清風似友」的乾隆朝武英殿聚珍本《融堂書解》20卷、《雲谷雜記》4卷等等。而「手稿本」部分可以2022年「清風似友」的于連客、于鴛壽兄弟合作之《舊笑圖詠》(圖3、圖4)為代表,此手繪稿本內容生動有趣,且能反映時代背景,畫作搭配詩作,讀來不免讓人會心一笑,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西洋古籍部分,當以2019年「春風似友」上拍的搖籃本(Incunabula)(註4)《尋愛綺夢》為代表(圖5),此書為義大利熱那亞樞機主教羅梅里尼(Benedetto Lomellini,1517-1579)舊藏,以起拍價新臺幣450萬元落槌,是該屆拍賣會成交額最高的書籍。

至於戰後出版的書刊,可討論的就更多了。首先是線裝書部分,例如2017年「數卷聽春」的胡適夫人胡江冬秀簽贈蔣宋美齡秘書錢用和(1897-1990)的《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1962年再版本,此套書以新臺幣14萬元落槌。隔年,「春風似友」再次上拍《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此次不僅是初版本,更是胡適簽贈總統府秘書長張群(1889-1990)的簽贈本,且附有胡適致張群信札一通,二者以新臺幣30萬元起拍,經多次競價,最後由香港作家董橋以新臺幣88萬元拍得。中國新文學書刊部分,則有2018年「春風似友」的張愛玲以筆名「梁京」出版的《十八春》(圖6),以新臺幣3萬6000元落槌;較特別的還有2022年「清風似友」秋拍的劉半農《半農談影》毛邊本(註5),作為中國第一本攝影藝術理論專著(且是毛邊本),此書備受藏家青睞,雖僅新臺幣5000元起拍,但最後以新臺幣7萬5000元落槌。

臺灣文史相關部分,從2017年「數卷聽春」開始直至今天,「臺灣相關文獻」是每屆拍賣會的重點類別,拜拍賣會此一平臺之賜,許多難得一見的書刊,因此浮上檯面與藏家們見面。日治時期文獻部分,較為珍貴難得的書刊如2019年「清風似友」上拍的《媽祖》第3卷1至4期(圖7),此雜誌由西川滿編輯發行,由於印刷精美,加上每期限量發行300冊,遂能吸引藏家注意,以新臺幣8萬5000元落槌。

而2022年「清風似友」的楊雲萍詩集《山河》(圖8),同樣引起藏家們關注,此詩集以新臺幣5000元起拍後,馬上有多位藏家舉牌應價,最後以新臺幣6萬元落槌。還有同年秋拍的「臺灣文化協會趣意書、會則名簿」,同樣是該屆拍賣會的熱門拍品,以新臺幣12萬元落槌。

此外,2024年「清風似友」上拍的《台灣藝術》雜誌,作為日治後期最重要的藝文雜誌,多年來始終無人能湊齊全套(共55期),如今竟同時出現39冊,著實讓人驚豔(圖9),這批雜誌以新臺幣8萬元起拍,最終以新臺幣55萬元落槌,可見競爭之激烈。至於2025年的拍賣,值得一提的日治時期文獻有二:其一是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第1至10回圖錄。雖然第1回圖錄封面佚失,但仍不減藏家們對此十本圖錄的重視,本筆拍賣最終以新臺幣20萬元落槌。第二是接近全套的《民俗臺灣》雜誌。這份由金關丈夫、池田敏雄、立石鐵臣等人合作的雜誌,多年來一直是臺灣文獻收藏家們購藏的目標之一,此雜誌自2020年「清風似友」拍賣會首次登場迄今,年年都有零散的期數上拍,而今年上拍的這筆,由於接近全套,故以新臺幣22萬元落槌。

除了古籍與日治時期文獻,戰後港臺新文學書刊,也是新世紀古書拍賣會的重點門類。香港文學部分,目前最受藏家們注目的作家,首推金庸(1924-2018)與董橋(1942-)。董橋首次登上台北古書拍賣會,是2018年的「春風似友」,其早年著作《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簽名本與《雙城雜筆》(圖10),以新臺幣3萬元起拍,新臺幣6萬5000元落槌。往後,董橋的著作及其簽名本便多次上拍,雖然落槌價有高有低,但都有藏家願意舉牌應價,可見其魅力。金庸部分,當以2019年「春風似友」上拍的遠流版《金庸全集精裝典藏版》限量初版第000001號為代表。此天字第一號典藏版,乃臺灣文學研究者應鳳凰教授舊藏,在藏家們競價之下,最後以新臺幣20萬元落槌,堪稱臺灣最高價的武俠小說(圖11)。

最後,筆者想談談臺灣戰後的新文學書刊收藏熱點:內容與裝幀較為多變、前衛的新詩集。筆者曾於2008年以1984年《陽光小集》雜誌舉辦的「青年詩人心目中的十大詩人」票選與2005年《當代詩學》雜誌舉辦的「台灣當代十大詩人」票選結果分析網路拍賣上的新詩集收藏現象(註6)。其中洛夫、余光中、鄭愁予、楊牧、周夢蝶、瘂弦、商禽、白萩八位,皆出現在兩份榜單上。筆者當時僅從學術角度分析,並不能確定能否運用在實體拍賣會,直到2016年9月安德昇拍賣將十大詩人名單列為拍品徵集的參考名單,才證明此票選活動不僅具有學術性,更同時兼具市場參考價值(註7)。

首先是2018年「春風似友」上拍的周夢蝶第一本詩集《孤獨國》(圖12),此詩集在網拍年代,就已經突破萬元行情,而本次上拍的更是簽贈本,再次提升了藏家們購藏的意願,最終以新臺幣7萬5000元落槌。隔年的拍賣會,《孤獨國》再次登場,雖無簽名,但也能以新臺幣5萬5000元落槌,表現亮眼。除了詩集本身,周夢蝶的書法也受到藏家們的喜愛,若書中有其書法作品,即便版本普通,也能獲得青睞,以2025年「清風似友」為例,爾雅版的《周夢蝶世紀詩選》正因為有周夢蝶的題署,才能以新臺幣3萬8000元落槌。若不考慮簽名與否,單純就詩集本身來看,那麼2019年「春風似友」上拍的瘂弦第一本詩集《苦苓林的一夜》,以新臺幣1萬2000元起拍,新臺幣1萬9000元落槌,著實有點低了,畢竟此詩集珍罕程度更甚於《孤獨國》。

接下來要談的詩人夏宇,雖然僅登上2005年《當代詩學》的十大詩人票選,但她的第一本詩集《備忘錄》(圖13)也是從網拍一路紅到拍賣會的熱門書。2017年「數卷聽春」,此詩集的再版本以新臺幣1萬6000元落槌,《備忘錄》第二次單槍匹馬登上拍場是2022年的「清風似友」,新臺幣2萬6000元落槌,表現不差。

除了周夢蝶、瘂弦與夏宇,臺灣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人商禽的第一本詩集《夢或者黎明》也值得一提(圖14)。此詩集於2019年「春風似友」首次登場,以新臺幣1萬8000元落槌。但同年年底的「清風似友」,卻僅以新臺幣7000元落槌,直到2020年「清風似友」才重回萬元大關。雖然行情有高有低,但依舊不損此詩集在臺灣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
礙於篇幅,本文無法細談其他資深詩人(如:紀弦、覃子豪、余光中、洛夫、楊牧等前輩詩人)的詩集,但不論是什麼樣的價位,以收藏的熱情來進行文獻的保存與研究,將是每位愛書人不變的目標,筆者相信,這也是藏書文化與舉辦古書拍賣會的真義。
註釋:
註1 游文玫《拍賣場的人生故事》,臺北:時報文化,2025年出版,頁32。
註2 韋力《中國古籍拍賣述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出版,頁9。
註3 吳興文〈藏以致「富」的古書市場〉收錄於《書緣瑣記》,臺北:遠景,2016年8月初版,頁102。
註4 「搖籃本」指歐洲於公元1450年至1500年間利用活字印刷方式印製的書刊。搖籃本向來是各大圖書館的重點館藏,臺灣大學圖書館亦藏有7冊。
註5 「毛邊本」指書口未經裁切,紙頁相連,必須裁開才能翻閱的書刊。毛邊本在早期多為作者餽贈之用,故存世量不多。魯迅是毛邊本的提倡者,更稱自己是「毛邊黨」,目前已知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早的毛邊本書刊,是魯迅兄弟合作並於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說集》。
註6 陳學祈〈老作品,新價值:二○○七年奇摩網拍台灣文學珍本書籍現象初探〉,《2008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大陸暨華文地區數位文學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文訊雜誌社,2009年出版。
註7 〈詩作拍出百萬 周夢蝶現象震撼拍賣市場〉,《工商時報》,2016年9月9日。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6期〈得來不易的半畝方塘──「台北古書拍賣會」的發展及書刊舉隅、點評〉,作者:陳學祈(舊香居古書店職員)。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