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與夢的起點:從鐵觀音傳說走入劇場式茶會
「吹夢茶壺」是長虹教育基金會近年持續推動的創新茶會,今年則由我與基金會合作,以〈夢幻奇鏡鐵觀音茶會〉為題,結合劇場與藝術裝置,為觀眾打造一段沈浸式的文化體驗。它不僅是傳統茶席的延伸,更是一場跨越茶、藝術與夢境的五感實驗。
靈感來自「鐵觀音」的故事。傳說中,一位農夫夢見觀音指點,才發現茶樹,因而得名「鐵觀音」。夢因此成為茶與文化之間的橋樑。這次茶會便以此為起點,把「夢」設定為核心主題。與情緒教育、STEAM 等具體的教育議題不同,『夢』本身並不是一個課題,而是一種開放的媒介,它沒有固定答案,卻能邀請孩子自由想像與表達,在表達裡盡情遊戲。
茶會的氛圍由三件裝置構成夢境的路徑:
茶山:
入口是一座煙霧裊裊、茶香瀰漫的茶壺狀山丘狀裝置。燈光投射出微微的反光,觀眾穿過時,彷彿跨越了日常與夢境的分界。

眼鏡姐妹花與夢的畫布:
大大小小的鏡片裝置如同一個萬花筒。孩子們湊近鏡面,笑著看自己被拉長或倒轉的樣子,大人則從遠處看見一個「顛倒的小宇宙」。一旁懸吊的夢的透明畫布上,觀眾們挑選透明的夢的碎片貼上去,有人拼湊成新生物,有人拼成一個抽象的彩虹。這幅集體的夢境畫布,隨著三天展期不斷變化,彷彿一個活著的夢境。

三眼花:
展場尾聲是一朵巨大的花,由鏡面構成。當觀眾走近時,自己和陌生人的身影一同映照在花瓣上,交疊在一起。
這三件作品不是單純的舞台背景,而是引導觀眾逐步沉浸的方法。從入口到尾聲,每一步都像是在緩緩走進夢境。
茶湯裡的學習,夢境中的自由
茶文化常被視為技術與靜心的修習,但在長虹教育基金會的推動下,它被賦予更多元的教育意涵。吹夢茶壺不再是成人的茶席,而是以親子與兒童為主體,透過器具、敘事與藝術裝置,讓孩子以五感重新認識茶。觸摸茶具的冰涼、聞茶葉的香氣、看茶湯在光下的層次,都是學習的一部分。茶因此不只是靜心的技術,而是一個文化的入口;既承襲傳統,又創造新的學習可能,讓兒童與大人都能在共同經驗裡找到與茶的連結。
「夢」的引入,進一步展現了一種表達上的自由。
孩子可以畫下噩夢裡的烏雲、記錄爸爸開車的場景、描繪勇猛的貓戰士。夢的語言本就模糊、片段、奇幻卻誠實,正好承接兒童最真實的想像。當孩子說出「這是我的夢」時,那不是在回應知識問題,而是在展現心意與感受。茶與夢的結合,使得吹夢茶壺成為一場文化與茶文化教育交織的實驗,它告訴我們教育不必總是追求知識結果,也可以是開放的、詩意的。

與小茶人的共創
這場茶會不是「為孩子」設計的展演,而是「與孩子」共同完成的文化行動。從年初開始,長虹教育基金會的小茶人就投入準備。我設計了一份「夢的碎片採集單」,邀請孩子回憶自己印象深刻的夢,把它們轉化為拼貼的形狀:有人剪出噩夢裡的烏雲,有人選擇美夢中的櫻花與爸爸的車,也有人畫下冒險夢中的「貓戰士」。這些夢被製作成透明多彩的碎片,懸浮於展場,隨著燈光閃爍,像漂浮在空中的記憶。
展演當天,孩子不再只是協助者,而是真正的主角。他們穿上小茶人的服裝,在茶席上熟練的泡茶,或是化身小小說書人,介紹裝置與夢境。這些場景不只是一場活動的呈現,而是孩子被看見、被聽見的時刻。


除了拼貼夢的碎片,小茶人還參與書寫「夢的籤餅」。我們邀請他們把對夢的感覺寫成短詩句,隱藏在餅乾裡,等待觀眾在最後抽取。有的孩子簡單直白:「人生如夢」(子翔,9 歲);有的帶著隱喻:「夢就像茶,有些是甜的,有些是苦的」(劭擎,10 歲)。還有孩子寫下「泡茶就像做美夢一樣美好」(千賀,11 歲),「夢猶仙境」(蕭婧,14 歲),甚至青少年小茶人以更細膩的語言表達:「夢如茗茶,初嘗甘甜,轉眼澀苦;最熟悉的溫度,也可能燙傷」(佩汶,19 歲)。
這些詩籤既是孩子的表意,也是他們與觀眾之間的悄悄話。


夢的畫布:親子觀眾也成為共創的參與者
除了小茶人,親子觀眾同樣被邀請成為共創的一部分。我們設計了「夢的碎片池」,放置各種形狀與顏色的透明碎片,象徵夢境的片段。觀眾可以挑選屬於自己夢中的符號,貼上「夢的畫布」。有小茶人高興的介紹,指著一片碎片說:「這是我夢中的櫻花。」也有家長選擇了一抹藍色,說那是自己常做的海洋夢。孩子與大人的夢片交織在一起,逐漸拼湊出屬於整場吹夢茶壺的集體夢境。
這樣的共創過程,不僅是孩子的遊戲,也是親子的交流,是一場由大小朋友共同完成的文化實踐。

茶香裡的兒童權利公約
這樣的實踐,正回應了《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RC)的核心精神。第 12 條保障兒童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且在涉及他們的事務時應受到重視;第 31 條則提醒我們,兒童不僅需要遊戲的時間與空間,更有權參與文化與藝術活動,並獲得平等機會。
在吹夢茶壺的茶會裡,孩子的夢與話語構成展演的一部分,觀眾能感受到那份真誠,而兒童也透過參與真正進入文化生活,成為創造者而非旁觀者。這不是「讓孩子玩玩看」的裝飾,而是一項受到國際公約保障的人權。
表達意見,一種需要培養的素養
我常提出「表意作為素養」這個概念。就像閱讀、寫作、數學一樣,孩子的自我表達需要長期培養。吹夢茶壺提供了一個小小的例子:透過裝置、茶香與夢的符號,孩子有了表意的載體,而大人透過回應,確認了孩子的聲音有價值。這樣的正向循環,讓兒童文化生活得以展開。
表意並不是一蹴可幾的能力,而是一種需要不斷練習的素養。
孩子在安全、被支持的環境裡,才有可能逐漸將內在的情感與想像轉化為外顯的語言與符號。這場茶會或許只是一次短暫的經驗,但它向孩子示範:你的夢、你的聲音,可以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夢的餘韻:夢與茶的共同記憶
茶會的最後一刻,我們準備了一份「夢的籤餅」,讓觀眾帶走一句話,像是把夢的香氣收進口袋。有人抽到子翔寫下的「人生如夢」,也有人展開紙條,看見劭擎的「夢就像茶,有些是甜的,有些是苦的」。這些孩子的文字,成為觀眾帶走的禮物。
夢或許沒有標準答案,文化也不必有唯一詮釋。孩子的夢境與想像提醒我們,唯有納入他們的聲音,文化才會真正完整。吹夢茶壺不僅是一場展演,而是一種實踐:讓兒童的參與深深植入藝術與文化之中。
最後,我很喜歡孩子飾演的「鐵爺爺」在茶會尾聲所說的話:「當你下一次喝到鐵觀音的時候,希望你會想起今天的茶會,還有我們一起創造的夢。」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