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於曼谷成立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如今在北京、香港、曼谷、首爾以及新加坡共計有八個空間,可謂亞洲規模最盛的畫廊,合作的藝術家陣容龐大,含括中國、東南亞、日韓乃至歐美。在爬梳不同據點所在地的藝術紋理之外,展覽也經常以學術論述來策劃宏觀、主題式的切入角度,呈顯不同藝術家如何用殊異的視覺語彙,表達他們對社會觀察與自我覺知的共感,促成超越區域侷限的深層交流。
僅至今年四月為止,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已馬不停蹄地參與:新加坡藝博會(ART SG)、日內瓦藝博會(Art Genève)、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巴黎藝博會(Art Paris)以及芝加哥藝博會(EXPO CHICAGO)等展會,極為活躍於全球藝術市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創始人鄭林透露,在香港巴塞爾的銷售情況向來不錯,而今年的買氣不僅優於預期,更可謂近年來最佳的成績。挾此熱切的市場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對於同樣在亞洲舉辦、即將在5月9日揭幕的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以下簡稱台北當代),也是充滿期待並做好充分準備。
已是多次與會台北當代,鄭林相當肯定臺灣藏家的美學涵養與收藏跨度,本屆參展作品組成也根據臺灣藏家的審美喜好,以及之前的銷售結果審慎考量與選擇,大致上以中國當代藝術、東南亞藝術、日韓藝術這三大區塊展示,以及蜚聲國際的西方藝術家,由此呈現出畫廊的多元。
鄭林指出,中國當代藝術以1950、60年代的重量級藝術家為主力,如:朱金石、陳丹青、岳敏君以及李邦耀,加上70、80年代的由金與薛峰,再至曾獲國際藝術獎項肯定的鄧世清(Shiqing Deng)以及備受注目的90後香港藝術家吳晶玉(Jade Ching-Yuk Ng),從豐富陣容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的廣泛與脈絡的縱深。

在臺灣已有穩定收藏群體的朱金石,是在1979年便參與中國最早的當代藝術運動——星星美展的代表藝術家。他審視戰後以來諸多藝術流派當中的美學縫隙與板塊運動,如:抽象主義、東方主義、裝置藝術、觀念藝術、大地藝術之間的斡旋和抗爭中,宏觀思考著繪畫的當代性問題。朱金石以標誌性的「厚繪畫」於藝壇佔有一席之地,通過不斷地「堆砌」、「攪拌」與「提按」,以誇張的厚度、濃烈的痕跡以及三維的空間感,將顏料的物質性凸顯出來。超載的美學和立體的視角,革新了對油畫顏料與畫布的相互承載關係。正如即將亮相台北當代的《山泉 三》同樣體現出藝術家長年不輟的實驗與實踐。
至於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香港巴塞爾展位上發表的岳敏君兩件大型作品,獲得熱烈的關注也皆獲得購藏,這次也同樣將在台北當代呈現兩件作品。岳敏君筆下的「笑臉人」可謂中國當代藝術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投射了自 90 年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巨變之下人的面貌。其不明所以的開口大笑、緊閉雙眼加上誇張的動作,時而獨自現身、時而集體聚合,躍然畫布的是在強大的時代洪流中的一粟之輕,嬉皮笑臉或是諷喻大笑,舉重若輕的姿態昭然若揭,在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力,讓觀者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藝術家充滿質疑的態度。

岳敏君曾於2007年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人物並獲選「年度風雲人物」,《時代雜誌》對他做出如此評價:「如果你認為中國與這個世界的現狀和未來息息相關,那這位藝術家就是描繪出中國的人。」將在台北當代展出的《大海》,笑臉人的外在處境與內心狀態就極度發人省思。
而畫廊在二度合作的中國女性藝術家鄧世清,畢業於中央美院接著於紐約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她的創作以探索「虛擬操控的現實與有形世界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通過奇異且神秘的敘事,描繪小型人物群體或單一人物。鄧世清為2023年貝內特獎(The Bennett Prize)的獲獎藝術家,該獎項專門支持女性具象現實主義畫家,得到獎項資金支持也將在今年5月中旬於密西根州馬斯基根藝術博物館(Muskegon Museum of Art)舉辦個展。

即將於台北當代展出的《Turning Clock》為其「博物館系列」之作,畫面隱含許多細節如:牆上為達利(Salvador Dalí)的名作《記憶的堅持》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人物的背包圖案則為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跳舞的人》(The Dance),而圍繞在達利畫作的手指比出的不同數字以象徵時鐘,並且指向符合相應年齡的女性,暗示著時間的流動。
至於在前年與去年的台北當代都有展出並受到臺灣藏家購藏的由金與薛峰,在這次依然都會有作品參展。此外,赴倫敦求學與創作的年輕香港藝術家吳晶玉,已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辦過多次個展,而香港K11在2022年也曾與她合作藝術項目,可謂前景看好的新生代創作者,也將有作品亮相台北當代現場。
而畫廊長年深耕與推廣的東南亞藝術則囊括:菲律賓藝術家羅德爾.塔帕雅(Rodel Tapaya),泰國藝術家則有奇蒂.納羅德(Kitti Narod)與本茲拉(Benzilla)等。
泰國藝術家奇蒂.納羅德以拉長的人物造型打造出風格別具的鮮明識別度,其創作透過對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的描繪,引導觀者深入思考社會結構的現狀。本次參展的《Three Ladies Who Talk About Macbeth》是從電視看到的「泰國環球小姐」(Miss Grand Thailand)的選美女性獲得靈感,同時也結合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馬克白》(Macbeth)當中的女巫概念,指射出歷史上的女性幾乎總被視為局外人,而她們為了融入社會往往都要作出妥協以符合外界對自身價值的期待。

本茲拉是泰國最具代表的街頭藝術家之一,參展的《The Way Up》呈現他所創造的角色「LOOOK」是個來歷不明的三眼外星人,代表著局外人以初次見聞的視角觀看所在的環境。重新詮釋藝術家所著迷的90年代時尚、滑板與和音樂文化,將其成長過程歷經的懷舊主題呈現嶄新的敘事角度。

在日韓藝術部分則呈現:禹國元(Woo Kukwon)、江上越(Etsu Egami)、山田美優(Miyu Yamada)、川崎泰史(Yasuhito Kawasaki)等。韓國藝術家禹國元的創作概念聚焦於現實和幻想之間的差距,圍繞在「美麗」、「嬰兒」、「美好」三個元素,並將其與死亡主題結合。作品將童話場景與粗略塗抹的名言相結合,透過他的色彩天賦創造出一種混合了普普藝術與具象藝術的獨特流派。

而曾在2020、2021連續入選「富比世30歲以下精英」(Forbes 30 Under 30),並且斬獲國際多個獎項肯定的日本藝術家江上越,兒時在美國與歐洲成長與學習,而後再赴中國進修藝術創作,豐富的海外生活體驗讓她對語言與交流的學科倍感興趣,創作含括聲音、錄像與繪畫等多種形式,探索人類本能與人際交流的真實性。江上越在臺灣已有相當知名度,本次參展的《Paul Cézanne》以其經典的強烈色彩與動態筆觸,呈現她對現代藝術之父的致意。

亮點展品尚有近年迅速在國際藝壇打響名號的西班牙藝術家埃德加.普蘭斯(Edgar Plans)的《競賽》(The Race)。普蘭斯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塗鴉、街頭藝術、漫畫、插圖與動畫電影等多方滋養。他將筆下的可愛人物形象概稱為「動物英雄」(Hero Animals),他們團結、友愛、充滿好奇心與探索勇氣,始終童心未泯地把生活環境當成一個巨大的遊樂場,儘管其用色鮮豔、動感十足,帶有卡通美學風格,實際上卻觸及極為嚴肅的議題。普蘭斯的作品猶如一個個當代童話,鼓勵並引導觀者重新找回自己被社會消磨掉的理想與力量,更加積極地面對未來的生活和挑戰。
這幅畫暗示了我們許多的社會面向:競賽象徵著我們對於事物快速、即時的渴望;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大多數時間並不是彼此合作,而是如同競賽一般互相競爭。別讓大多數人來指引你,要做回真實的自己,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此外,現於倫敦生活與創作的臺灣藝術家吳若昕曾在去年11月參與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新加坡空間的「不安的可愛」(Uncanny Cuteness)群展,畫風在天真和怪誕之間徘徊,筆觸細緻並採以大比例的深色調襯托幽微神秘的氛圍而具有辨識度,她曾自述「大自然是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的交匯點。搬到倫敦後,大自然給了我一種親密感和家庭感。」這次亦將有作品參展台北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