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中國唯一女帝:荷蘭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館「武則天」特展

中國唯一女帝:荷蘭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館「武則天」特展

Princessehof Ceramics Museum Presents: “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隨著近十幾年來大量初唐墓葬的挖掘,其隨葬品得以重見天日,如:安菩夫婦墓。武則天的兒媳哀皇后的墓葬也被發現,隨葬品被發掘出來。這兩座墓葬的出土物多為三彩器,呈現出唐代初期和武則天統治時期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武則天本人的陵墓位於乾陵,在封墓後從未開啟。人們只能猜測他們在通往來世的路上中攜帶了哪些珍寶。儘管史書對武則天時期的記載相對稀少,但現存的資料足以讓我們能夠合理重構這位世界歷史上傑出女性的一生。這位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究竟是何等人物?
「武則天: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展覽現場。攝影/Ruben van Vliet。

女人.皇后.皇帝

這三個詞只適用於中國千年悠久歷史中的一人:武則天(624-705),唯一一位以自己名義統治國家的女性。這位卓越的女性,備受讚譽也飽受爭議,至今仍激發著人們的想像。她是如何打破傳統,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達到最高權位?荷蘭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館(又稱國家陶瓷博物館,Princesseh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現正舉辦一場展覽,獻給這位世界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透過與中國機構的合作以及借展多為唐三彩的重要展品,在1300年以後重現武則天的故事。

荷蘭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館建築外觀。攝影/Ruben van Vliet。

公主庭院,前皇家寢宮

Princessehof 之名,源自荷蘭皇室家族的女族長,黑森─卡賽爾的瑪麗.路易絲(Marie Louise of Hesse-Kassel,1688-1765)。出身德國貴族家庭的她,在21歲時嫁給了弗里斯蘭和格羅寧根的執政官兼奧蘭治親王約翰.威廉.弗里索.范.拿騷─迪茨(John William Friso of Nassau-Dietz,1687-1711)。在丈夫英年早逝後到年幼的兒子成年以前,瑪麗.路易絲肩負攝政重任。據悉,瑪麗.路易絲生前坐擁大量歐洲和亞洲瓷器,然而這些珍藏在她去世後四散各地,至今多數仍下落不明。今日,公主庭院博物館的館藏則是由弗里斯蘭公證人南內.奧特瑪(Nanne Ottema,1874-1955)積累而成。他一生蒐羅數萬件作品,尤鍾情於中國陶瓷。憑藉自學而來的淵博知識,讓他能夠收藏到諸多重要文物,比如中國永樂官窯龍紋瓶。他的精選收藏還包括兩項珍稀捐贈:一為教師、收藏家兼冒險家安妮.蒂比斯.范德梅倫(Anne Tjibbes van der Meulen)自印尼帶回的大量亞洲馬塔班罐(martaban jars);另一則為雷尼爾.范貝克(Reinier Verbeek)在印尼蒐集而來的中國漳州窯瓷器。尤其那批漳州窯瓷盤堪稱世上品質最精良、數量最齊全的系列收藏。1917年,南內.奧特瑪獲准入主這座城市宮殿,並在此創立了國家陶瓷博物館。如今,該博物館已擁有約35000件典藏,尤以歐亞以及現代與當代陶瓷為重。該館不僅藏有亞洲陶瓷中重要而多元的範例,更呈現出1880至1930年間荷蘭新藝術與裝飾藝術陶瓷的豐富樣貌。在展覽期間,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宮殿將化身為再現武則天故事的宏偉中國文物的臨時家園。

唐〈狩獵出巡圖〉局部,李賢(武則天之子)墓室壁畫,陝西乾陵博物館藏。攝影/Wolfgang Kaehler。

陶土社會

綿延數百公尺的送葬儀隊,滿載數千件陪葬品,那景象必定震撼人心。在唐代(618-907)初期,世族的葬禮儀式往往極盡奢華,伴隨種類繁多的陪葬品,以彰顯墓主生前的地位,並讓他們在逝世後仍能持續以相同身分生活。因此,技藝精湛的工匠竭盡所能將陪葬品製作得栩栩如生。這些物品在送往墓地舉行儀式後,與逝者一同封入墓中。陪葬品通常會沿著通往墓室的斜坡墓道兩側排列,不過在規模較大的墓室中,有專門為陳列這些陪葬品而設置的空間和壁龕。墓壁上則刻劃精美的壁畫與碑文。

唐〈鎏金銅龍〉,21.8×12.8公分,洛陽市考古研究院藏。攝影/Ruben van Vliet。

除了茶碗、筷子、髮飾以及金銀首飾等器物,還可發現青銅及其他金屬製成的禮器。不過,用途最廣、使用最多的材料是陶器。工匠們以白色黏土,精確塑造出仕女、官員、將軍、農民、(外國)商人和優伶等人物形象。馬匹、家畜,甚至是建築物也被製成小巧的模型。這些雕塑都代表著個體,有著自己的髮型、服飾、配件、象徵、顏色等。在墓葬俑燒製後,工匠們會精心描繪其關鍵細節,並運用濃烈的綠、黃、赭、茄紫與藍釉,營造出鮮活生動的視覺效果。這些釉彩在高溫窯爐中相互交融,形成流動的紋理,最終呈現極具動感的效果。這類在唐代初期達到巔峰的陶器,稱為唐三彩,字面意思為「三種顏色」,但實際上其釉彩變化多端,遠遠超過三種。這些墓葬品共同構成了一個時光膠囊,讓我們得以描繪出1300多年前這個社會的面貌及運作方式。

唐〈三彩騎馬女俑〉,高42公分,寬35公分,洛陽博物館藏。

唐三彩產自河南、河北與陝西等地,用途廣泛,主要用作陪葬品。所用的黏土在燒製後呈現紅或灰白色,這種淺色調在唐代士族中蔚為風潮,導致需求量猛增。這些栩栩如生、姿態生動的人像,是經由手工捏塑或模具成型。乾燥的黏土在約1000度的高溫下燒製,接著再以各種方式裝飾。有時,工匠會在素燒後的陶器上立即施以「冷繪(cold-painted)」,即不經窯燒固色的彩繪裝飾。若施加經典的三彩鉛釉時,則需要在900度低溫下再次燒成。二次燒製工序無疑增加了生產成本。釉料在燒製過程中相互交融後,形成唐三彩炫麗迷人的外貌。這兩種裝飾技法也可以結合運用,例如,施釉的馬匹配以冷繪的騎師。彩繪裝飾的附著力比釉料更容易受到磨損,因此常有褪色或脫落的現象。相比之下,釉燒的器物即使埋藏了數百年,出土時仍像昨日才出窯般鮮亮。

隨著近十幾年來大量初唐墓葬的挖掘,其隨葬品得以重見天日,如:安菩夫婦墓。安菩是粟特(安國)的軍閥,曾歸順大唐軍隊,向當時的統治者武則天宣誓效忠。武則天的兒媳哀皇后的墓葬也被發現,隨葬品被發掘出來。這兩座墓葬的出土物多為三彩器,呈現出唐代初期和武則天統治時期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武則天本人的陵墓位於乾陵,在封墓後從未開啟。這座獨特的陵墓,是中國唯一一座埋葬了兩位皇帝的陵寢,即武則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628-683)。人們只能猜測他們在通往來世的路上中攜帶了哪些珍寶。儘管史書對武則天時期的記載相對稀少,但現存的資料足以讓我們能夠合理重構這位世界歷史上傑出女性的一生。這位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究竟是何等人物?

18世紀〈武則天肖像〉,《中國皇帝肖像冊(Album of Portraits of 86 Emperors of China, with Chinese historical notes)》,大英圖書館藏。©British Library Board, B20086-12, Or. 2231, f.51

從商人女兒到皇帝

公元666年,中國發生了一件震古鑠今的盛事:泰山封禪大典。唯有少數太平盛世的帝王,能以這種罕見而神聖的儀式,昭告天下其統治的合法性。他們祭祀天地,以鞏固其天子之位。這場大典的舉行方式別開生面。除了唐高宗,他的妻子,也就是皇后,也參與了儀典。按照儒家習俗,女性不得參與祭祀。這位皇后不僅打破傳統,更讓高官妻眷一同參與封禪大典,開創女性參與國家儀典的先河,這位膽識過人的皇后正是武則天。數十年後,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登基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女皇帝。

武則天於公元624年出生於長安(今西安),即著名的唐代(618-690和705-907)首都。其父武士是唐朝開國者李氏家族的忠實擁護者,且成功獲取官職。他也是一位木材商人,因工作需要經常旅行,家人也隨之出行。在武士元配逝世後,唐太宗親自為他尋覓繼室,選中了出身漢─中亞貴族的榮國夫人。李氏家族與中亞社群有親屬關係,因此相較過往傳統漢人帝王,更樂於接受外來影響。這股開放活潑的大都會風氣,在首都長安及附近的洛陽尤為盛行。武士與榮國夫人婚後,生下女兒武則天。武則天在隨家人遊歷的過程中,飽覽中國壯麗河山與風土民情。其母悉心栽培,確保她接受良好的教育,教授她儒家經典、書法、歷史和詩歌等。在武士過世後,武則天可能是透過周圍的人引薦給唐太宗。這位聰明伶俐、談話風趣得體、貌美如花的女孩,於14歲時進入後宮。

入宮12年間,武則天並無子嗣,位階低下,史料亦未明確記載她與唐太宗的親密關係。但在太宗病重期間,她被任命為其貼身侍從,也因此得以結識太宗之子李治,兩人情愫漸生。當李治繼位為新皇帝高宗時,他讓武則天還俗入宮。按照慣例,無子女的妃嬪在帝王駕崩後,需剃髮出家為尼。高宗將她帶回皇宮,並給予她後宮高位,是破格之舉。對武則天而言,則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她竭盡全力保有皇帝的寵幸:他們流放當時在位的王皇后,結為夫妻。從此,武則天達到了當時所有女性可以達到的最高地位─皇后。在她登后不久,武則天成功說服高宗,在決策時納入她的意見。多年來,兩人相互扶持,當體弱多病的高宗中風後,武則天的權力也隨之增加。自此,所有國家大事都由皇后決斷。「二聖」時期來臨,武則天和高宗成為實際的國家共同統治者。為示尊重,武則天垂簾聽政,坐於高宗身後。在高宗於公元683年去世後,她眼見自己的兒子們無力擔當大任,便廢黜二人,親自掌權。武則天認為時機已到,在公元690年「順應天命」,登基稱帝,建立周朝(690-705)。自號武曌,不過她最廣為人知的稱號還是她後來的尊號武則天。

武則天自創字,讀作ㄓㄠˋ。現代書法來自Yi-Lin Yeh。

對一位實際統治中國約40年的人來說,史書對其統治記載相對稀少。武則天的歷史籠罩在政治宣傳和虛假資訊的迷團之中。儒家士大夫敵視武則天,在她生前和死後,皆極力醜化她。武則天則以正面敘事來反擊,美化自身、家族與統治,以鞏固其女皇帝的合法地位。可以肯定的是:能夠長期掌控中國朝廷大權者,必定博學多識、魅力非凡,能洞悉陰謀,長於權術、雄才大略。

在過去1300年間,武則天給世人的形象主要是她殘酷的那一面。在她統治初期,為鞏固地位,武則天重用惡名昭彰的酷吏,以最為殘暴的手段剷除異己。她嗜血暴君的形象,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然而事實上,她的支持者和臣民卻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武則天改革科舉制度,為更廣泛的人士開放仕途,而非僅限於世家大族。這個聰明的舉措,為她自己帶來許多正面成果:此舉排除了傳統士族門閥,並讓忠誠能幹之士得以效力朝廷,後世帝王也沿用此選拔制度。武則天重新分配農田,提高了小農的生活水準,推廣農業技術發展,增加人民財富。她委託編纂有關最新農業知識的書籍,頒行全國。她開拓疆土,使絲路交流更加頻繁,讓長安與她新任命的「神都」洛陽成為這條著名路線的貿易重鎮。同時,武則天鼓勵工藝發展與商品生產。整體而言,武則天提升了人民福祉,為她的臣民締造相對和平的統治,擴大了帝國版圖。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相較於其他朝代更迭所引發的大規模內戰,武則天王朝的更迭所造成的動盪相對較小。

唐張萱〈搗練圖〉,絹本設色,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武則天延續了李氏家族對境內中亞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這些少數民族的女性,相較於漢族女性,普遍更為自由。漢族女性多居內室,而中亞女性則更活躍於公共場合。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女性參與了公共生活。女扮男裝成為時尚,這樣的服飾也對活動豐富的女性來說更為實用便利。例如,上層女性被允許騎在馬背上打馬球。在她統治期間,武則天對身邊的女性也多有破格之舉。如前所述,她讓高官妻眷參與封禪大典,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武則天任命富有洞察力的宮女上官婉兒為她的私人秘書,最終成為治國的左右手。武則天兒子的妃嬪豆盧貴妃請求女皇允許她離開皇宮,回到家人身邊,武則天也恩准了這一請求,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我們不知道豆盧氏為何迫切地想要離開皇宮,不過這位妃嬪從此與其丈夫分居,並活到了79歲高齡。

唐〈三彩文官俑〉,高92公分,寬19公分,洛陽博物館藏。

宗教是武則天塑造和鞏固地位的重要工具。登基稱帝後,她主要崇尚佛教。儒家思想反對女性統治,而道教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因此當她建立自己的王朝時,她選擇了佛教和多元民族的王朝。在其統治期間,她將佛教提升為國教之一,贊助興建佛像和寺廟。例如,她出資興建了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群中最大佛龕。這個佛龕內有一尊令人印象深刻的盧舍那大佛,據說其容貌是以武則天的肖像為原型。武則天利用宗教,將自身形象塑造為不僅是塵世的統治者,而且是神聖的統治者。與主要關注塵世和社會事務的儒家思想不同,道教以預言、長生不老和神祕主義為中心。在她晚年時,她將道教恢復到與佛教同等的地位。接近八十歲時,她對長生不老產生了興趣,並開始轉向道教。武則天前往嵩山,舉行道教儀式,並於公元700年7月7日派遣使者前往聖山,獻上金簡。金簡上刻著武則天祈求長生和赦免,並透過儀禮的方式獻上。

龍門石窟。攝影/Jan Wlodarczyk。

在她去世前幾年,武則天被迫面臨繼承人問題。她意識到自己同族的侄子並未獲得廣泛支持,而要求將權力歸還給其子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期待延續李氏血脈,恢復唐朝,結束周朝。晚年,武則天立其子李顯為太子。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朝中大臣與李氏宗親發動政變,逼迫她退位,由太子繼位為唐中宗。武則天亦於同年駕崩。

唐〈三彩持鼓女俑〉,洛陽市考古研究院藏。

儘管男性重掌政權,但女性在朝廷的影響力並未立即消失。在武則天駕崩後的七年間(705-712),其兒媳韋皇后和女兒太平公主仍掌控朝政,影響深遠。710年,唐中宗突遭毒殺(一般認為是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所為),韋皇后隨即扶持幼子李重茂登基,試圖效仿武則天臨朝稱制。然而,不到一個月,李隆基(唐玄宗)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一黨,擁立其父李旦(唐睿宗)復位。712年,唐睿宗讓位於李隆基(唐玄宗),太平公主與玄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加劇。713年,太平公主因密謀政變遭賜死。自此女性在政壇的影響力大幅削弱,權力正式回歸男性手中。

展件亮點

唐〈三彩藍釉馬〉的品質極高。馬鞍和馬具的細節刻劃入微。幾乎整匹馬施以深藍釉,因藍色顏料必須從西亞進口,使得深藍釉成為三彩器中最昂貴的釉料。馬俑造型雄健,栩栩如生。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得知其墓主身分。然鑑於這匹馬俑之奢華,墓主必是位高權重或富甲一方之人。

唐〈三彩藍釉馬〉,洛陽市關林唐墓出土,高33公分,寬35公分,洛陽博物館藏。攝影/Ruben van Vliet。

「唐馬」在現代或許是最廣為人知的明器。馬匹在唐代菁英階層中地位特殊,因此唐代大量生產馬俑。工匠竭盡還原馬匹的真實樣貌,並以斑斕的釉料賦予它們生命。馬是唐代墓葬中重要動物代表,也是重要的身分象徵,唯有少數菁英階層能擁有最受追捧的品種,即中亞與西域飼養的汗血寶馬。

唐〈雙鳳紋方磚〉刻有一對展翅的鳳凰與連珠紋。在武則天稱帝以前,龍戲珠紋是皇權的象徵,而鳳凰則代表皇后,且僅有在正統皇帝統治時才會現身。當武則天登基時,有官員目睹鳳凰在都城上空,武則天認為是祥瑞之兆,遂以鳳凰自喻,藉此鞏固其皇權。鳳凰很快成為朝廷常見的圖像主題。這種方磚上的印花紋飾兼具美觀與實用性,能防止人們在雨雪天氣滑倒。方磚上的紋飾多樣,從象徵皇家的龍鳳紋到各式花卉紋飾,其中又以蓮花紋最受歡迎,或許是因為它代表著當時興盛的佛教。

唐〈雙鳳紋方磚〉,長34公分,寬34公分,洛陽博物館藏。

除了鳳凰,武則天還透過其他方式來彰顯其皇權。例如,唐朝女性並無正式名諱,多依據其家世、容貌、年齡或社會地位稱呼,且女性名諱承襲父姓。武則天稱帝後,打破了這一慣例,強調其權威。她以「曌」為名,並親自設計了這個字。此字由「男性」的日和「女性」的月所組成,照耀著下方的虛「空」。這是一個原創名字的獨特文字。然而她最廣為人知的還是其尊號「則天」,意指「效法天地法則」及其姓氏「武」。

唐〈三彩蓋罐〉,這類形式的陶罐稱為「萬年罐」,是當時流行的陪葬品。複雜的菱格紋的成型是運用防染劑(高嶺土粉末或蠟)製成,以防不同顏色的釉料相互黏附。許多工匠從紡織品汲取靈感來裝飾陶瓷。唐代為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捩點。窯場數量空前增加,產量亦達到新高峰。這件陶罐所展現的裝飾技法也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這個時期的許多陪葬品都是三彩器,器形包含器皿、人或動物。唐三彩展現了當時的服裝、髮型和國際化的時代特徵,讓我們對唐朝的生活有重要的了解。

唐〈三彩蓋罐〉,高30公分,寬24.5公分,洛陽博物館藏。

唐三彩的鼎盛時期相當短暫。安史之亂(755-763)後,人們對奢華的葬禮儀式日益反感,這場由北方將領試圖推翻唐朝政權的叛亂,引發血腥內戰。隨著時間的推移,葬禮儀式日趨簡樸。因此,三彩陪葬品的需求也隨之下降。此外,人們也開始欣賞瓷器等其他形式與材質的器物。唐三彩的鼎盛時期,與武則天的統治時期相吻合。

這件優雅的〈白瓷瓶〉是中國早期瓷器的典範之一。其胎質潔白堅硬,施以半透明的白釉。陶工們掌握了在高溫下燒製陶瓷的方法。三彩陶器的燒製溫度約為1000度,而瓷器則需要約1300度的高溫。此外,瓷器被放置於新型的匣缽內燒製,有助於提高品質和白度。

〈三彩文官俑〉及〈白瓷瓶〉展覽現場。安菩墓出土〈白瓷瓶〉,洛陽博物館藏。攝影/Ruben van Vliet。

白瓷在傳統上與中國北方河北省相關聯,與南方各省流行的帶綠釉的炻器(註)─青瓷形成對比。事實上,各類型的陶瓷都在不同窯場生產。這個時期,陶工們開始在釉下施加鈷料,這就是後來風靡全球的青花瓷的前身。這種瓷器是唐代皇帝及其朝廷正式使用的第一種瓷器,但與其他類型的陶瓷一樣,它始終是一種商品。例如,它在中亞因其精緻如玻璃般的質地而備受讚譽,同時又足夠堅固,不會因頻繁使用而損壞。

經過幾個世紀的動盪與分裂,中國終歸於唐朝開國君主李淵之手,他在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開啟了一個多元文化和開放的時代。幾個世紀的動盪,促成了來自亞洲各地的不同民族的交融,而透過絲綢之路,各種外來文化傳入帝國首都長安和洛陽。唐朝受益於這種文化豐富性。皇族統治者加強了對外聯繫,復興經濟,進而促成了這個藝術和文化的黃金時代。


註釋
註 炻器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其名稱源自歐洲,原文為stoneware,但日本人在翻譯時,為了區別它是經過燒製的陶瓷,因此加上「火」字旁。


武則天: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荷蘭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館Princesseh 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 in The Netherlands|2024/10/26-2025/5/25


(本文出自《典藏.古美術》391期〈中國唯一女帝:荷蘭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館「武則天」特展〉,作者:Denise Campbell。)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Denise Campbell(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