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朽的建築,都需要一盞聚光燈,照亮它每一寸沉潛與靜思……!」 醞釀多時的王大閎故居,不但蓋起來了,連建築後學獻給王大閎百歲賀禮的《王大閎.世紀》,在國巨基金會董事長陳泰銘允諾贊助下,可以順利出版,可望畫下完美句點。 這是專業價值與人性高度,兩相映襯,所帶來的熠熠光輝。 王大閎(1917-),台灣建築界的傳奇人物,是典型的末代移民貴族,也是台灣最有機會在1970、80年代拿著國立故宮博物院設計,問鼎國際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建築師。但強人當政,陰錯陽差。反觀,與他同年同班的貝聿銘(1917-),早在1983年就是普利茲克獎得主,還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同窗際遇,天壤之別。 王大閎出生上海,在蘇州成長,父親為知名法學家、外交官王寵惠(1881-1958)。稍長後隨父親工作前往瑞士,並就讀於英國劍橋與美國哈佛大學,專攻建築。他師承包浩斯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與貝聿銘、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 1906-2005)為同窗至交,深厚的家學淵源與廣袤國際視野,成就了他簡練俐落的美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