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西國冬至到:從西洋節日到人見人愛的聖誕節

西國冬至到:從西洋節日到人見人愛的聖誕節

The Western Winter Solstice: From Western Holiday to the Beloved Christmas

在傳統中國,自然沒有基督教信仰下「聖誕節」的概念,傳統上的「聖誕」一詞,用於皇帝的生日、神佛誕辰,或是孔子的誕辰。在19世紀,懵懂初遇聖誕節的中國民眾,不熟於《聖經》與耶穌行跡,可能是以中國傳統冬至去解讀聖誕節。
1905年,一群中國基督徒在聖誕節團聚,人群中有一名穿著中國服裝的女傳教士,而桌上擺了豐盛大餐。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藏。

隨著聖誕節到來,一股歡快的氣氛充盈社會,商圈設起華美的聖誕樹,行道樹上掛起了銀白燈飾,好友相約聚餐、玩交換禮物,一同歡慶歲末。聖誕節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環,即使不是基督徒,也能享受聖誕節帶來的節日情趣。轉念一想,慶祝耶穌誕辰的「聖誕節」來自遙遠西方,它是如何進入華人生活?過去人們又如何慶祝呢?

聖誕節的起源

說到「聖誕節」,直觀地讓人想到耶穌的誕生日,事實上《聖經》並沒有明確記載耶穌誕生的日期。早期,各地教會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不一致,直到公元354年,羅馬主教方指定12月25日為耶穌誕生日;公元440年,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耶誕節,此後各地逐漸統一以此日慶祝。很有意思的是,之所以選定12月25日為耶誕,竟可能與羅馬原先的多神信仰有關。

早在基督教成為國教前,羅馬即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其中有二個被認為可能與聖誕節的日期有關。首先是「農神節」(Saturnalia),這是古羅馬曆法上最受歡迎的節日,源自農民在秋季播種後祭拜農業之神Saturn,節慶期間商店、法院、學校停止辦公辦學,人們換上輕鬆的服裝,舉辦宴會、玩耍、賭博、唱歌、交換禮物,奴隸也不必工作,可以一同參與慶祝活動。在羅馬共和晚期,農神節的慶祝活動由12月17日起持續一週,後來又被訂在12月25日。有不少研究者指出,聖誕節的習俗可能轉移自農神節。

另一個緣由則和太陽有關。羅馬皇帝奧勒良(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崇拜太陽神,公元274年,他將太陽神與其他神明並列為官方信仰,可能出於奧勒良的命令,羅馬始以12月25日為「常勝太陽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這天是羅馬曆法中白晝最短的一日,即冬至,之後白晝漸長,暗夜漸短,因此用這天象徵太陽神戰勝黑暗。羅馬教會之所以選擇12月25日為聖誕節,可能和上述兩項既有的傳統有關,尤其是常勝太陽日。有人認為,耶穌被比擬為太陽,教會選定這天是為了將光明的節日遵奉給耶穌;另一說認為,刻意指定此日是為了抗衡異教的太陽神崇拜,以耶穌誕辰覆蓋太陽神的生日。

三個女孩裝扮為天使,看起來要為聖誕話劇演出,攝於1935年。

聖誕節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不可考,也許隨著明清傳教士進入中國,在教會內部有所慶祝。聖誕節鮮明地進入大眾視野,是在清末開港通商、列強進駐租界之後,外國僑民將母國的節日帶入中國,如聖誕節、復活節甚至是各國的國慶日。19世紀中後期,報章雜誌上開始出現聖誕節的蛛絲馬跡,起初多為暫停辦公的通知,如1872年12月25日《申報》的一則啟事:「二十五日則為西人之一大佳節,蓋相傳為耶穌誕日也。凡西國銀行皆於二十五、二十六兩日閉門游息,各事俱停,以伸與民宴樂之意。各領事衡門亦皆停止公務優遊數日云。」此際報紙對節日的描述簡略,還未有正式的節日名稱。之後報章開始使用一些微妙的詞彙:「本月二十六日為西人節期,即俗傳為外國冬至」、「昨耶穌誕日,即西國冬至」,此外還有「外國冬至」、「西人冬節」等稱呼。

在傳統中國,自然沒有基督教信仰下「聖誕節」的概念,傳統上的「聖誕」一詞,用於皇帝的生日、神佛誕辰,或是孔子的誕辰。在19世紀,懵懂初遇聖誕節的中國民眾,不熟於《聖經》與耶穌行跡,可能是以中國傳統冬至去解讀聖誕節。首先,12月25日與中國冬至日期相去不遠,其次,外國人在聖誕節團聚、送禮、開宴會,節日表徵與傳統冬至還有那麼點相像,例如《清嘉錄》記蘇州冬至習俗:「郡人最重冬至節。先日,親朋各以食物相饋遺,提筐擔盒,充斥街道,俗呼『冬至盤』。節前一夕,俗稱『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飲,謂之『節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必歸婿家。家無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諺。」

直到1940年代,「西國冬至」一類名稱仍被廣泛使用,為民眾熟悉。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將中國節日體系套在洋節上,忽略了原本的宗教意涵,乃是一種誤解。雖說如此,但如果聖誕節的訂定果真與羅馬冬至「常勝太陽日」有關,那麼中國民眾以「西國冬至」去理解聖誕,也許是種誤打誤撞的正確呢。

看海上豪客過聖誕

在較早接觸聖誕文化的幾個租界中,屬上海歷史最為悠久,且留下豐富的文獻與視覺圖像,因此成為研究者考察聖誕節的重要節點。藉《申報》的一段文字,我們可以想像外國人展現的聖誕風情:「先期,各西人家俱用冬青、柏葉繫作垂花門,室中陳設輝煌,爭相炫耀。屆時邀賓燕飲,盡日言歡,爇炭以圍爐,飛螺觴而醉月,暫拋俗務,藉洗旅愁。各店鋪更踵事增華,鋪張場面,而尤以福利為耳目一新,入其中,覺十色五光,陸離璀璨。」如此多彩的節日,怎麼不讓人心動呢?上海似乎欣然接受了這外來的節慶,由舞會、餐食到購物,一一依樣畫葫蘆。

一名孤兒與耶穌誕生的場景布置,1936年攝於廣東羅定孤兒院。

跳舞作為摩登男女的社交活動,在聖誕假期間格外受歡迎,不少舞廳通霄營業。為吸引客人,舞廳兼提供演奏、西菜、戲劇,有的午夜施放彩帶和氣球,有的送上聖誕卡、聖誕帽當贈品。舞廳如美女如雲的王宮,化妝的表演者混入舞池,有小丑、聖誕老人、古裝美人,在樂聲中起舞歡笑,時人感嘆:「紙醉金迷,不夜之城,說是在慶祝聖誕,其實是在醉生夢死的啊」。上海人對於聖誕的投入程度,連外國人都感到驚訝:「吾人常以為中國人非基督教徒來慶祝那穌聖誕為奇。這成群結隊的男女擠在遊戲場所狂歡,內中不知有幾人知道聖誕是個什麼節日的。中國人稱謂外國冬至。中國日曆上是有個冬至節的,可是中國的冬至中國人並不怎麼十分狂歡慶祝的。在近幾年中逢聖誕之千葉同當夜上海的娛樂場所中都是客滿,而內中十有九就中國人。這實比中國雙十節國慶日所聚集取樂的人多出幾倍。」(《競樂畫報》1937年第11卷1期)

聖誕節後重新開放的上海逸園舞廳。

為了把握聖誕商機,各家百貨也沒有閒著,攻占報紙大打廣告,有些報社發布購物指南特刊,羅列不同店家推出的商品和優惠,香煙、牛奶、罐頭、鋼筆、冬襪、香水……送禮自用兩相宜。法國租界的霞飛路上,教堂鐘聲響徹,行人道上紅字白底的Xmas Sale旗幟飄揚,商店擺出彩紙、小喇叭、玩具火車、洋娃娃,日本鋪子掛滿了富士山雪景的聖誕賀年卡,空氣瀰漫著巧克力與蛋糕的奶香。幾乎每個櫥窗裡都有聖誕老人,「玩具店內,當然缺少不了他,肥肥胖胖的洋囡囡,獸頭獸腦的狗熊,憨裡憨氣的小狗,滑頭滑腦的米老鼠……大夥兒把老人圍在核心,老人可樂啦,小小的頭不住的點著,白鬍鬚一蹺一蹺,紅風帽一擺一擺,看得櫥窗外的外國小孩,心裡怪癢癢的,纏著他們戴歪帽子的媽媽,要這要那的。」(《時事新報》1936年12月23日)若不說是民初上海,光看這段文字,恐怕還以為是當今的迪士尼樂園呢。……(節錄)

清代後期,上海使用產自芝罘(煙臺)的槲寄生(mistletoe)用作聖誕裝飾。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邵志擇〈從「外國冬至」到「耶誕節」:耶穌誕辰在近代中國的節日化─以《申報》為基礎的考察〉,《學術月刊》,2012 年第12 期,頁139-148。
劉芳〈製造聖誕─論民國時期耶穌耶誕節在上海的流行〉,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Matthews, J. (2003). The Winter Solstice: The Sacred Traditions of Christmas. Quest Books.
1970年12月25日《臺灣民聲日報》舞廳刊登的廣告。
聖誕節前夕店家販售聖誕卡片,吸引民眾駐足購買,刊於1972年12月24日《台灣新生報》。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5期〈西國冬至到——從西洋節日到人見人愛的聖誕節〉,作者江采蘋。)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江采蘋( 65篇 )

《典藏.古美術》編輯,古文明愛好者,關注書畫藝術活動,秉持幽默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