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大中華地區擴及東南亞的入圍名單
做為HUGO BOSS藝術項目的一部分,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致力推動藝術實踐與批判性思考,支持亞洲的全新文化挑戰,鼓勵審美、思想與文化的多樣性。2013首屆大獎入圍藝術家聚焦在大 中華區範圍內,藉由大獎的一系列相關活動,包含評選、展覽、研究和教育計畫等,呈現了兩岸三地新銳藝術家在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的背景與關聯下的藝術創作和特質。而2015年第二屆則將視野引向了更為廣闊的東南亞地區,除了台灣及中國大陸以外,更觸及柬埔寨、緬甸、菲律賓等亞洲國家。
黃博志│生產線 2012-2015 裝置、表演 尺寸可變 攝影│李素超
黃博志展出其近年最為人所熟知、且持續發展的系列創作《生產線》和《五百棵檸檬樹》。黃博志著重探討的是有關生產、農業、製造業、消 費等議題,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政治經濟層面上的批判。他作品中的視野以廣泛而宏觀的貿易、交易為背景,剖析複雜的產業結構,並沿著它不斷地向下深入,最終著 眼於一個個參與這一結構的平凡個體。在他的創作裡,黃博志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以家族身分考察並撰寫母親的故里和家族成員的故事;他以生產者的身分在田地 裡種植檸檬樹;他以組織和執行者的身分起草、規畫著創作計畫的遠景,同時,他也以藝術家的身份分用著藝術世界的體系和資源。這些創作計畫在成為我們的觀看 物件之餘,也正在發揮著它們自身的持續性和潛在的真實社會意義。
關小│紀錄片:地心穿刺 2012 綜合材料 每組230 x 280 x 210cm 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關小於展覽中展出4件作品,包含錄像作品《閱讀》、《認知的形狀》,以及裝置作品《紀錄片:地心穿刺》和最新作品《日出》。她的創作 涉及不同類型的媒介,當中又屬雕塑、裝置和錄影最受注目。關小選擇的創作素材有著強烈的私人痕跡和偶然性,其中有她在生活中遇見或感知的現成物和人造品, 也有通過包括網路在內的各類途徑獲得的圖像,這些都代表且象徵著我們在當下的現實中所遇到的文化、技術、物質與權力等問題。在關小的雕塑和裝置作品中,她 放大這些素材的特徵,轉換成某種讓人感到陌生的觀看物件,同時也將它們進行混合來產生互文性;錄影作品的部分,則是用視覺語言展現一個思考和運轉中的頭腦 的面貌。
莫薩│向我所棲身的社會提五個問題 2015 霓虹燈管、鋁板、玻璃鋼 61 x 152cm 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出生並工作於緬甸仰光的莫薩,此次展出「手勢系列」與「雨傘系列」,體現他長久以來的創作關注。莫薩所在的國家曾經受到長期軍人獨裁 統治,如今正在經歷民主自由化改革。做為千禧年後發跡的年輕一代藝術家,莫薩對人民的境遇進行著持續的批判,同時又有著與前輩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實踐方式。 他的創作以身體做為最直接的實踐媒介,而除了行為和表演作品之外,莫薩也會藉由錄影和裝置來延續他要探討的議題。以身體做為首要的創作資源,莫薩將行為實 踐放到公共空間和公眾的交匯點上,而不是停留在工作室的環境或者關起門來的社團演出。在作品的編排上,無論是行為表演、裝置或是錄影,他都希望能瓦解等級化的秩序,給規範的公共空間帶來一陣擾動。
萬迪拉塔納│彈坑水塘系列 2009 數碼列印,9件,每件91 x 111cm
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納的創作以攝影和錄影為主,透過新聞攝影紀實性的形式反映著影像背後的社會歷史背景。此次入圍展則帶來「彈坑水 塘」系列及錄影作品《獨白》、《時間的風景》等三組作品。他的作品有著新聞攝影紀實性的衝動,注重現場感,也捕捉到了圖像背後的社會歷史的深刻背景。他往 往將鏡頭對準他的祖國,記錄下人為災難和艱巨環境為 人們帶來的經歷和心理印記,以及那些歷史上被遮蔽和粉飾的篇章。柬埔寨重要的知識生產、歷史檔案和文獻在不堪回首的文化清洗運動中流失,萬迪拉塔納則試圖 藉由創作找尋失去的記憶,將記憶做為另一種形式的反抗。
楊心廣│無題(天地悠悠) 2015 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中國藝術家楊心廣本次展出作品包含錄像作品《無題(天地悠悠)》、《無題(斷腸)》、《無題(拐杖)》及新作《無題(冥王星)》。楊 心廣的創作以雕塑為主,也不乏對於錄影和行為等形式的應用。在他的作品中,材料是一個格外顯著的載體。他對材料的「選擇」本身即是具有社會性的,投射在這 些材料上的個人情感、社會身分,乃至它們的價格,都使得它們具備了經驗的屬性,無法再被還原。藝術家對這些材料的應用一方面順應、凸顯了材料本身的特性, 同時也投入藝術家的主觀情感,甚至以材料本身具有的形象為基礎,再進一步進行想像。這些情感來自於楊心廣的日常經驗,以及對集體情感的回應。(整理/編輯部)
延伸閱讀: 矛盾的混合體:谷口瑪麗亞
由上海外灘美術館及Hugo Boss合辦、於2013年成立的「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Hugo Boss Asia Art)今年邁入第二屆,6月25日公佈入圍藝術家名單共計六位,分別是關小(中國大陸)、黃博志(台灣)、莫薩(Moe Satt,緬甸)、谷口瑪利亞(Maria Taniguchi,菲律賓)、萬迪拉塔納(Vandy Rattana,柬埔寨),及楊心廣(中國大陸),從今年10月30日至明年1月3日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展出「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入圍展,今天公布首獎得主為來自菲律賓的谷口瑪麗亞,獲獎者可得30萬人民幣。
谷口瑪麗亞│無題系列 2012-2015 布面丙烯 攝影│李素超
一、谷口瑪麗亞:表達文化碰撞的矛盾
初見谷口瑪麗亞,便被她身上那種低調的硬朗所吸引。她說話柔聲細氣,握手卻相當有力,與人的眼神交流雖然直接卻很友好。
瑪麗亞生長於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她直言不諱地說,那是座動盪、混亂的城市,但幸運的是,她也從這座城市中汲取了很多養分,而這些養分也 滋養了她的藝術作品。
瑪麗亞的大學本科就讀於菲律賓大學的雕塑專業,獲得了文學學士後,她又去英國倫敦留學,學的是金匠專業,也就是金器的製造和雕刻。取得碩士 學位後她又回到了馬尼拉從事各類藝術創作,至今已有六年時間。選擇出國深造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菲律賓本土的藝術碩士項目並不完善,而她所學的金匠專 業當時菲律賓也沒有。而在英國留學的最大收穫就是能通過物件來表達情感和人文關懷;只要人們通過這些物件找到了情感共鳴,那麼它們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物體。 瑪麗亞也說,喚起人類的情感共鳴是英國藝術教育的特徵之一。
她坦言,自己在藝術中已經浸淫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年少時期便是在藝術中學就讀,而菲律賓的藝術品或者工藝品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一些部落的紡織布藝,上面都有漂亮的幾何圖形,和她如今正在做的磚畫專案看來也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瑪麗亞對於菲律賓現代藝術的評價是「融會貫通」,尤其在過去的五到十年裡,菲律賓藝術圈發生了不少新鮮事。這個多元文化背景的小國家誕生了 不少獨立藝術家,很多小型的博物館開始贊助一些有趣的項目,各類美術館也越來越多。菲律賓的藝術專案和鄰近國家、地區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比如像新加坡、 中國香港、中國內地等。去年瑪麗亞就和一位同樣也在 Hugo Boss 獎名單上的藝術家合作搞了一個在北京的展覽,而她還有另外一個在香港的駐場項目。
很多有過海外生活經歷或因為特殊因素流亡海外的藝術家,都會不自覺地在作品中流露出對祖國、家鄉又愛又恨的情感,又或者會流露出身分認同的 危機意識。問及瑪麗亞是否有過類似的煩惱,她則顯得很豁達。她坦言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確實有過一些消極情緒,但還沒到身份認同危機的地步。
藝術家對於不同類型的文化總是很敏感的,不同的文化碰撞可能會帶來傷害,但也會帶來靈感。不同的文化會有互相矛盾的地方,而藝術家的責任, 就是把這些矛盾很好地表達出來,而評判的工作,就留給其他人。說到這,她還特別強調對於藝術家來說,有些歷史、文化儲備是很重要的,這些基礎能夠幫助自己 在面對文化衝突時明辨是非。她常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所作所為有何意義?尤其是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時候。
瑪麗亞目前手頭上的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磚畫專案,已經做了六七年。除此之外,她還同時忙於數個影像作品的專案,探索不同主題。這個磚畫項目的 主旨是比較抽象的,而影像作品則更加關注生活的周遭,她企圖通過鏡頭將外部世界的事實都放進作品中。她對於歷史主題偏愛有加 , 尤其是歷史的重現。歷史事件也常為她創作作品提供時間上的框架,在她看來,藝術家的時間觀念至關重要,這裡的時間觀念不僅只是安排好行程表,而且還要對當 下、對時事、對眼前的藝術生態具有敏感度,這樣藝術家才能做出獨立的判斷。
但她鄭重聲明,把她的作品看做抽象藝術絕對是誤會。首先,她的作品主要是雕塑,更像建築那般是具象的。她目前做的長期專案便是如此,最初是 一個個被拆分的小部分,最後組建成一個大的作品。人們在藝術館的展覽裡看到的,常常是這個作品被拆分的一個小部分,因為不完整,所以談及她對抽象藝術的看 法,她用「邊緣化」來形容,但不諱言還是有一些好的作品。她其實並不關心作品的派別,而是關心藝術家如何用藝術品傳達意義,讓人可以解讀。她還表示,自己 從沒考慮過迎合市場的問題,做好自己的工作才重要。(文/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