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我其實沒想過這些電影製作者是如此嚴肅:特寫你哥影視社《公園》製作方法
不論是影像中被攝者的反身性質疑、還是製作團隊技術性的「失誤」,我們都可以看到你哥影視社的作品如何展現其製作方法的獨特型態...
如何尋找另一個故事?關於藝術家紀錄片的敘事框架(在展場外的)重構
在臺灣藝術家紀錄片的範疇中,《尋找・另一個故事》團隊已經踏出了相對於過往很不同、而且深具意義的一步。真正的問題或許應該導...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競賽結果揭曉: 蘇育賢《公園》勇奪兩大競賽首獎、國際競賽首獎頒予《阿根廷正義審判》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今(16)晚間舉行頒獎典禮,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台灣競賽共42部入圍作品,與鼓勵華語紀錄片...
張照堂獲頒第14屆TIDF「傑出貢獻獎」、胡台麗獲「特別紀念」,《王船祭典》、《矮人祭之歌》前衛經典重現
本屆傑出貢獻獎評選委員黃建業、鍾適芳、傅可恩、吳凡、陳德齡一致認同兩位對臺灣紀錄片的影響深遠而全面,「重要性不單只是作品...
紀錄片的「當代藝術轉向」?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真實」之後的難題
倘若我們不希望走回現實主義的傳統老路,卻也不樂見其一味地向當代藝術傾斜,紀錄片究竟還有甚麼可能性?TIDF在「再見.真實...
《事件現場製造》:與許哲瑜、陳琬尹展開台灣集體潛意識的一次巡弋
《事件現場製造》如同許哲瑜與陳琬尹先前合作的作品,總在回探已成為公眾記憶的歷史事件之餘另闢蹊徑,乍看在處理圍繞著事件與人...
是誰在壓抑臺灣紀錄片創作者的主體?從TIDF紀錄劇場《實驗067》試問之
為什麼我們在劇場中才終於見到紀錄者成為了他們於劇末集體宣示之「活生生的人」?過去在現實主義紀錄片的範式中,他們的主體為什...
【TIDF】此刻成為未來的過去:越南導演張明貴《樹房子》的影像解殖與空間詩學
張明貴的鏡頭徐緩地並置這些影像,他自始自終心繫的對於自我與家的意象,似乎在觀看的視線中指向某個棲居之地。無論是抽象的、精...
沉寂半世紀影史傳說再現: 邱剛健實驗首作《疏離》出土特映
2月20日於國家電影中心舉辦邱剛健創作於1966年的首部實驗電影《疏離》特映發表會,也特邀親歷台灣前衛電影浪潮、《劇場》...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