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記憶

【吳思鋒專欄】以「永續」之名?——談國家兩廳院的《PAR表演藝術》數位化決策
將紙本刊物改為線上媒體,對很多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加上此事已成定局,又有什麼值得討論?我卻覺得正好相反,《PAR》的預...
【吳思鋒專欄】共有的消失《感謝公主》
在劇中,誰為鬼魂?我以為不是老鄭,不是那些因告密而沒於世的地下黨員,而是南管。那些背對觀眾的凝視與獨語、解構化的南管作場...
共創是創造集體記憶的起始點:專訪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策展人林怡華、鄒婷、馮馨
對林怡華而言,場外(Off-Site)策展的相當關鍵的元素,正是「偶然與巧合」與「不可預期性」,因高度互動交流,所產生的...
藝術、紀念與面對創傷
與鄭安齊的討論中我們談到,當人們在談轉型正義、理解不義政權時,經常容易直接想到獨裁者、相關情治人員與機構,這些較為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