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立

是橋|非橋——導讀廖偉立「橋」系列設計作品
廖偉立曾提出「雜木林」的設計思想,強調建築應如自然生態般多元並存,每一個元素看似混雜,但卻又展現出各司其職且相互依存的和...
從空間概念上,比較東西方的物質文明對橋的認知,談廖偉立的橋
藉由構造轉換空間移動的身體經驗,由壓縮而開放,不斷地與四周景觀對話。
橋非橋——建築師廖偉立作品集《渡‧橋》序言
過橋, 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
恐懼的建築,療癒的家屋:與策展人阮慶岳談「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於新北市美術館開展的「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從一個經常被遺忘的事實出發:建築並非人類獨有。採訪之間,策展人阮慶岳談到,「人...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1:廖偉立
廖偉立的建築美學,源自現代主義的信仰傳統。建築的「勢」與「韻」,決定了建築語言的風格,關注點尤其在於形體美學與環境關係的...
廖偉立的「雜木林」建築美學
廖偉立生活在浮動島國,文化、社會與生態,處處都充滿「雜木林」的多樣性、混雜性、衝突性與流動性,更是亞熱帶特有的環境與人文...
看見創造21世紀的臺藝大藝術博物館之未來
舊有建築物,作為人們過去長時間的使用,承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在面對建物周遭涵構的流轉與改變,如何擁抱「過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