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橋非橋——建築師廖偉立作品集《渡‧橋》序言

橋非橋——建築師廖偉立作品集《渡‧橋》序言

過橋, 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感受
《渡‧橋》書影與故宮南院覽月橋模型/廖偉立建築師攝於立建築事務所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橋不只是為了方便跨越、溝通、穿梭橋頭橋尾的兩邊路,也是一種過渡、停留、觀望及產生各種活動的場所。

橋跨越、聯結山川、峽谷、斷崖、道路與河流⋯⋯,行走漫步其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更可以讓身、心、靈得到充份的解放與自由。

橋的作品一旦完成,就落入滾滾紅塵之中,也就有了其自由自在的生命,與帶著緣份路過的行人,不斷的對話、不斷的溝通、不斷的相遇,於是生活故事慢慢被編織,生命的意義慢慢被涵容,記憶的重量慢慢被累積。

我常常在設計構想一座橋的「初始」,想像慢慢悠悠地走過,讓自己身體的五感,細膩地體驗週遭的風景,並與環境、自然、人們親切地對話。

21世紀由於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與速度飛快的轉變下,人類因為不斷地追求「效率」與爭取「方便」而逐漸失去一切。

如何對抗21世紀「速度」與「方便」的淺薄化。因此設計時透過中介空間(Sequence Space)的拉長,時間感也隨著延長,減緩速度感,讓人避免因追求「方便」,而失去深刻、豐富的心靈感受。

過橋, 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感受。行走中可遊、可停、可望、可聽、可聞、可盼、可發生一切可能,經過中可以感受到輕風拂面、聽到鳥語、聞到花香、看到光線在空間中與推移的變化。傾刻,讓人強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日子顯得更加悠長,讓人活得緩慢而更顯真實。活著要完美貼合時間與空間直到分分秒秒、裡裡外外,宛如沙漏般漫漫流淌,像小雨綿綿敲打在大地上,讓我們可以聞到土地的芬芳、讓我們接觸到建築的真實、讓我們與自然混而為一,也讓生命的充實感逐漸在體內蔓延。人與人及自然的對話與分享,必然在過橋中顯現。

橋非橋
有形的橋
連接異地的兩端
無形的橋
聯結人與人
之間的心靈
思考有形與無形
捕捉具象與抽象
覺知可度量與不可度量
理念在信仰與懷疑中
匍匐前進
走進橋中
讓我們身體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
走進橋中
讓我們的心靈慢慢沉澱下來
走進橋中
一切顯得從容又自在


《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彰化王功橋✦板橋遊龍✦女兒橋✦天空之橋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故宮南院覽月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6組橋樑 × 6首建築手寫詩 × 原初設計Sketch
完整呈現建築師的思考與追求

廖偉立( 2篇 )

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成長於苗栗通霄鎮,由通霄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台灣中西部,尤以「橋」、「教堂」、「美術館」系列最為著名。代表作品為桃園東眼山公廁、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北港天空之橋、台中救恩之光教會、礁溪長老教會、台南德光長老教會、南投毓繡美術館等。作品集《渡‧橋》(典藏藝術家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