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空間概念上,比較東西方的物質文明對橋的認知,談廖偉立的橋

從空間概念上,比較東西方的物質文明對橋的認知,談廖偉立的橋

藉由構造轉換空間移動的身體經驗,由壓縮而開放,不斷地與四周景觀對話。

「橋」字的中文本義為橋梁,即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築物。《說文》:「水梁也。从木,喬聲。」《墨子.備城門》:「斷城以板橋, 邪穿外, 以板次之。」孫詒讓閒詁:「連板為橋,架之城塹,以便往來。」橋亦可表示器物上的橫梁。《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裏,加于橋。」鄭玄注:「橋,所以庪笲。」中文「橋」字還可代表樹木之名。《尚書大傳.梓材》:「南山之陽有木名橋,南山之陰有木名梓。」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我們理解的橋既是物質,也是人類的物質文明(artifacts)。

本文試圖從空間概念上,比較東西方的物質文明對橋的認知。

一、海德格對橋的觀點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在〈建造,居住,思想〉(Bauen ohnen Denken,1971)文章中提出了對於「橋」的觀點。(Heidegger 1971:158)他以橋作為例子,來闡述對「建造」與「居住」之間關係的哲學理解。他對橋的觀點並不是從建築形式或工程技術的角度出發,而是從現象學和存在主義來探討橋的「存有」在世界中的意義。海德格對橋的主要觀點如下:

1. 橋作為聚集的地方(Ort):海德格認為橋並非僅僅是一個實質結構體,它有更深層的意義。橋連結兩岸,並同時創造出一個聚集的地方或場所,這個地方使得自然界的各個元素得以「聚合」。例如橋連結土地與水,創造了一種交互的關係:它將自然界中的「天空」與「大地」、「俗人」與「神靈」結合起來,這些元素在海德格的哲學中稱之為「四位一體」(Geviert)。

2. 橋體現了「居住」的本質:海德格認為人類的「居住」並不只是棲息在某個地方,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存在」方式。橋透過將人們帶入一種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中,幫助揭示人類如何「居住」在世界之中。因此,橋不僅是一個過渡的工具,它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的一部分。

3. 橋與「建造」的意義:對海德格而言,「建造」(Bauen)並不僅是建築的技術行為,而是將人類帶入世界,讓人能夠與自然、本體產生和諧關係的行為。海德格說:「只有當我們有能力居住之時,然後我們才能建造。」(Heidegger, 1971:160)橋是建造的典範,因為它既體現了技術,也體現了人類如何在世界中居住、遇見他者,開創新的意義。

4. 橋超越了功能性:海德格批評將建築或建造僅僅視為功能性活動的「現代主義」觀點;他認為橋不只是為了交通而存在,而是能夠使人們對世界的理解與感知變得更深刻。因此,橋不只是一個「物件」(Gegenstand), 它是一件「事情」(Ding),是一個能夠開啟意義的「存有」。

總之,海德格認為,橋並非只是簡單的連接兩地的工具,而是自然、人類與神聖(sacred)之間的聚合點。它使得我們能夠理解何謂真正的「居住」,並讓我們與世界產生更深層的聯繫。對於海德格而言,橋的存在喚起了對我們作為「人間的居住者」這一個身份認同與夥伴關係的反思。

二、與橋相關的日本空間概念

在日文中的同音詞中「橋」(はし)和「筷子」(はし, 箸)的發音相似,它們的意思相關。日文中另一個同音的詞—「端」(はし),與「橋」和「筷子」的發音也相同。三個同音詞的意思比較如下:

「橋」意思是橋樑,連接兩岸之物。「箸」意思是筷子用於連接口與食物之間的吃飯工具。「端」意思是邊緣、盡頭或角落。

橋與筷子的象徵意義

在日本文化中,「橋」」、「筷子」、「端」等都有象徵性:「橋」象徵連接(如物理上的跨越,或者精神上的聯結),在日本的神社和傳統庭園中,橋常有通往「彼岸」(靈性空間)的寓意。「筷子」象徵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有文化禮

儀意涵,如用筷子的方式被視為家教和修養的反映。

在日文中,「橋」的發音(はし)也可能與「端」(はし,邊緣或界限)相似,甚至可以聯想到「始」(はじ,起點)。這讓「橋」具有多層次的抽象意涵:橋作為連接兩端的存在,同時象徵著邊界的模糊與突破。橋也可以看作是新的起點,「預示」著跨越後的新世界或新階段。

儘管「橋」和「筷子」在日文中發音相似(はし),但它們的意思、語調和語境差異不同。磯崎新(Arata Isozaki)在早期的論述中也曾經注意到「橋」這個詞在日語中具有的多層含義,認為筷子作為生活中的工具,它與橋的聯結性質也可能隱約蘊含著某種類似的文化象徵意義。

「橋」在日文中有多重意涵,日文中的「橋」不僅指具體的建築結構,還具有抽象的文化與哲學意義,這與日本語言中的多義性及漢字的表意特質密切相關。以下是幾個層面的解釋:

1. 實質上的橋
在日文中,「橋」字的最基本含義是指連接兩地的實質結構體,如河上的橋樑。磯崎新(1931-2022)的許多設計如大分縣立圖書館(1964)、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1974)、北九州市立美術館(1977)、福岡市的福岡銀行本店(1986)等常以「橋」的形式來暗示空間的流動、連接與過渡。他對橋的關注,往往與連接不同世界或領域的理念相關。

2. 哲學層面上的橋:過渡與中介
日文中的「橋」也象徵著中介、過渡與聯繫。橋既是連接兩個空間的物件(object),又是過渡地帶(liminal space),代表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磯崎新在其理論中,尤其是他對「邊界」與「過渡空間」的討論中,將橋比喻為文化、時間和空間的交匯點。例如他在設計建築時,不僅是空間形式,常試圖探索「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暗喻橋樑。磯崎新強調建築空間中的「模糊性」和「過渡性」,將橋作為「臨界空間」的特徵。

三、磯崎新的橋

磯崎新經常透過語言和文化的多重意涵來闡釋建築與空間的本質。在他的建築思想中,「橋」這個詞具有特殊意義,尤其在日文中,「橋(はし/はじ)」包含多層文化與語義的解釋,並常與他的設計哲學緊密聯繫。

磯崎新關懷東西建築文化之間聯繫的橋,在1970年代末他呼應後現代主義的論文〈空間的反覆:對於建築空間的象徵性探究〉(The Repetition of Space: A SymbolicInquiry into Architectural Space, 1979)這篇文章主要關注建築空間的象徵性、文化意涵以及其在歷史與現代性之間的轉譯和表達,特別是如何在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主義的張力中探索空間設計的可能性。雖然該論文並未以「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或議題,但從其內容來看,「橋」的相關觀念與磯崎對空間的思考具有隱含的聯繫。

磯崎新在論文中討論了空間的「連續性」(continuity)與「斷裂性」(discontinuity),這是他建築哲學的核心議題。「橋」作為物理上和象徵上的「連接物」,在這種框架中具有隱喻性的作用。橋體現了連續性與分隔的張力,這與他對空間的探討不謀而合,特別是關於如何跨越歷史的斷裂,如日本戰後的重建與現代化進程。

磯崎新在其著作《建築的邊界》(原名: 建築の解体,1985)中, 探討了「箸」(筷子)與「橋」之間的關聯。他指出,日語中「箸」和「橋」的發音相同(皆為「はし」),這種同音異義詞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對「連接」概念的重視。他認為,筷子作為人與食物之間的連接工具,與橋梁連接兩地的功能在本質上具有相似性,這種語言上的巧合揭示了日本人對連結與過渡的深層理解。

回顧他在更早期的論文《日本建築的邊界》(原名:日本建築の解剖学,1983)中探討了日本建築中「連接」的概念,強調建築應該在各種尺度上實現連結,無論是實體的還是精神的。他認為,建築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構築,更是文化、歷史與人之間的橋梁。

磯崎在論述中強調建築的象徵性,認為建築是一種文化符號,可以反映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價值觀。「橋」作為連接兩岸的結構,同時具有東西方文化象徵的意義。例如,橋在日本傳統中常與宗教儀式(如神社參道)或自然景觀中的結合處;然而在西方建築中,橋更多地方被視為技術成就的象徵。磯崎新在建築中,常以「橋」的概念探討了如何在設計中融入這種象徵性的多義性。

磯崎新在論文中提到建築空間如何承載歷史記憶與時間的變遷。「橋」作為橫跨時空的結構,無論在物理還是象徵層面,都反映了對時間與空間的跨越性理解。這種跨越性與他的論文主題,即建築如何在歷史的反覆中找到文化與象徵意義,具有共鳴。

另一方面,磯崎新深受日本傳統空間觀「間」(ma)的影響,「間」是一種強調空間中連續與分隔的動態關係的哲學觀念。在日文中,「間」可以指「空間」與「時間」之間的間隙或空檔,也可延伸為「距離」或「間隔」。與西方建築中強調結構和功能的空間概念不同,「間」更注重空間與時間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人類感知和行為的影響。

橋可以被視為一種具體化的「間」,因為它同時連結與分隔了兩個空間,並引導了人的視線與行為。這種動態的空間性在磯崎的設計與哲學思考中是一個重要主題。

總之,在磯崎新的哲學與設計中,「橋」這一詞遠超其字面意義。它既是物理上的連結工具,也是文化、歷史、空間與時間之間的中介象徵。「橋」在日文中的多重語義和文化內涵為磯崎提供了設計靈感,使得他的建築不僅是功能性的結構,還成為多層次意義的載體,充分體現了他對語言、文化與空間的深刻洞察力。

四、廖偉立的橋

廖偉立建築師設計了些有趣的橋,他與磯崎新建築師的內化哲學中的橋不同,他更重視行人及實質環境的置入:在「天空之橋」的橋體從舊鐵道護坡逐漸轉化成橋體,從面轉成盒,讓行人走入橋體空間內。藉由構造轉換空間移動的身體經驗,由壓縮而開放,不斷地與四周景觀對話。最終,橋成為漫遊者的身體延伸,它喚起了海德格所謂「人間的居住者」這一個身份認同與夥伴關係的反思。

橋非橋
有形的橋
連接異地的兩端
無形的橋
聯結人與人
之間的心靈
思考有形與無形
捕捉具象與抽象
覺知可度量與不可度量
理念在信仰與懷疑中
匍匐前進
走進橋中
讓我們身體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
走進橋中
讓我們的心靈慢慢沉澱下來
走進橋中
一切顯得從容又自在

——廖偉立


《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彰化王功橋✦板橋遊龍✦女兒橋✦天空之橋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故宮南院覽月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6組橋樑 × 6首建築手寫詩 × 原初設計Sketch
完整呈現建築師的思考與追求

郭肇立( 1篇 )

《Dialogue》建築雜誌創刊總編輯、臺灣現代建築學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