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打破疆界的台灣青年,蕭牧齊: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成就一切

打破疆界的台灣青年,蕭牧齊: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成就一切

從原先毫無藝術背景,熱愛思考的青年,一腳踏進藝術畫廊產業,如今,7個年頭過去了,他從行政轉為銷售,也從亞洲逐步走向世界。自謙沒有顯赫的背景與科班的加持,語言能力也並非拔尖的他,如何從「土生土長」的環境裡出走,模糊世界的疆界,並成為引進歐美藝術到亞洲的溝通渠道?
德國Esther Schipper畫廊Associate Director蕭牧齊。(蕭牧齊提供)
蕭牧齊小檔案
出生 1984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現任 德國Esther Schipper畫廊Associate Director
經歷 台灣大未來林舍畫廊經理、日本白石畫廊展覽經理

本篇看點:從原先毫無藝術背景,熱愛思考的青年,一腳踏進藝術畫廊產業,如今,7個年頭過去了,他從行政轉為銷售,也從亞洲逐步走向世界。自謙沒有顯赫的背景與科班的加持,語言能力也並非拔尖的他,如何從「土生土長」的環境裡出走,模糊世界的疆界,並成為引進歐美藝術到亞洲的溝通渠道?

每次見到牧齊總是笑臉迎人,他分析事理條理分明,主動積極、樂於分享。大學念政治,熱愛思想史,第一份工作在誠品書店擔任圖書專員,2011年在沒有藝術相關學經背景下「裸進」畫廊產業,從2011年至2015年,在台灣資深畫廊大未來林舍畫廊擔任畫廊經理。2017年底轉進德國畫廊,以銷售為主,專注亞洲業務。採訪當天拜訪藏家行程沒停過,一早從南部北上,結束採訪已屆晚餐時刻,又匆忙搭高鐵趕往台中拜訪藏家。牧齊打趣地說這份工作體力很重要,9月之後歐洲藝術活動陸續展開,10月份的開幕幾乎滿檔,還有兩場重要藝博會,一個月內歐亞兩地飛了好幾趟,有時候可能停留一、兩天隨即啟程趕往下一站。「我外籍同事很厲害,每次上飛機什麼事也不做,趕緊補眠。」

從2011年跨入畫廊產業,至今已7個年頭,去年12月轉進德國畫廊Esther Schipper擔任Associate Director,除了負責亞洲相關業務外也擔任亞洲藝術諮詢角色。翻開他的學經歷,沒有顯赫的國外學歷和藝術科班的加持,從台灣畫廊出發,歷經日本畫廊後轉戰歐洲畫廊,自謙外語能力並非拔尖,但最大的優勢即是:熟稔不同地域的藝術,並將之引進歐美討論系統,成為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橋樑。
養成背景
從小熱愛思考與閱讀,對於思想與哲學議題頗感興趣,天生喜歡探究事物本質,勇於打破常規,不在框架裡發展,因而培養出他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世界的眼光。除了個人特質和興趣外,由於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美劇、音樂等皆有涉獵,對他而言,世界不僅局限於亞洲,「我們這個世代的人都有同樣的經驗,身邊隨時都有人出國旅遊或求學,不過我比較幸運的是父母開放的教育,甚至可說是放任的環境,讓我有機會選擇和培養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大學主修政治是他中學時的志向,不過就學後卻對選舉法條與制度等實務內容不甚感興趣,反而花比較多時間投注在思想史課程,其中對希臘三哲中的柏拉圖思想尤其著迷,此外也大量閱讀與歷史相關的書籍,如《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論語》等。他認為念書時在思想課程中所學習到的思考訓練,在面對文本時會花更多時間處理寫作背後的歷史、社會甚至是經濟背景,這樣的養成也成為日後他在當代藝術研究上的助力。
2018年,目前任職的德國Esther Schipper畫廊代理的藝術家雨格(Pierre Huyghe)於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中的「Parcours」項目展出。(蕭牧齊提供)
從開端到轉型
2011年踏入畫廊產業,或許是一個機緣,但更多時候是給隨時做好準備的人。牧齊進入畫廊產業的第一份工作於大未來林舍擔任畫廊經理,除了擔任行政職也負責國外藝博會執行人,在與國外人士接觸中開啟國際視野,並與國外藝術圈建立頻繁的交流與往來。非本科系出身的他,如何跨足到畫廊產業?「確實是,非本科班背景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障礙。不過進到職場後我的想法改變了,我認為如果這是一份工作,重點應該是放在『如何讓自己具備這項工作相對應的能力』。當時我對自己的『行政』能力很有信心,認為從藝術行政起步或許是不錯的方式,此外我一直覺得藝術產業是產值非常高的行業,在這個行業中應該會有不同的角色(意即職務)存在,因此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能夠產出怎樣的資源,反而比背景這件事來得重要。」 透過自我審視,找到自身的競爭優勢,藝術行政成為踏入畫廊產業的第一張門票。但事實上,他的行政能力培養早在誠品書店時期就已打下基礎。生平的第一份工作,是2008年在敦南誠品擔任書區專員,從書店的收銀櫃檯、服務台做起,直到書區的門市專員,除了訓練與客戶的進退應對外,工作內容更擴展至書籍專題的規畫等。當時誠品書店的書區門市專員幾乎可被視為是某一書類的負責人,工作內容包含最基本的書籍上架,庫存維護,以及對銷售狀況的掌握。「看起來好像只是零售業最基礎的進銷存退的訓練,但在我服務的那段期間,我們對書籍的規畫有相當的自由,而且甚至左右到書籍的銷售方式。」
在大未來林舍的4年,為他在畫廊的專業上做背書。「我幾乎是全面經歷過各種畫廊工作,這對日後在各種角色的轉換上都有所助益。也讓我釐清自己的強項與弱項。」4年後,他面臨和其他藝術行政工作者同樣的困境,「是否要轉戰其他產業,抑或持續在同一產業深耕?」無可否認,此關鍵時刻讓不少擔任藝術行政者打了退堂鼓,不然就是立即跳槽轉換下一個畫廊環境,但牧齊卻未依循此道而行,而是透過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補助,以「藝術經理人」為研修主題到紐約考察。
在紐約停留3個月的時間,他以自由工作者身分重新觀看,逛遍紐約大小不一的美術館、畫廊,從大到紐約雀兒喜區的名牌畫廊,小至布魯克林區的中小型畫廊,幾乎每天都流連在這些地方,這段時間的研修奠定了日後挑選畫廊的指標。「這趟紐約之行,讓我清楚認識到歐美不同類型畫廊的市場分層,以及各家畫廊的定位與策略,我比較認知到如何選擇與自己狀態和調性相契合的單位。」還有個小插曲是,返台後在朋友邀約下擔任藝術顧問,協助iohll服飾在國美館企劃的衍生品開發。牧齊承認當時離開畫廊難免信心動搖,但在衍生品開發的服裝發表成果得到肯定後,這段小經歷反而成為檢視過往在藝術領域專業養成的回饋,可說是意外的驚喜。
2017年,於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與驕陽基金會創辦人孫啟越、拓展主任張景翔以及Esther Schipper畫廊銷售總監Tara K. Reddi合影。(蕭牧齊提供)
2016年於畫廊空間向參訪藏家介紹作品。(蕭牧齊提供)
從藝術行政轉向業務銷售

2016年12月,重返畫廊的牧齊在日本白石畫廊的台北新據點擔任展覽經理,10個月後轉換跑道,加入德國畫廊Esther Schipper行列。從亞洲畫廊轉任西方畫廊,他留意到歐美畫廊其組織與工作型態與亞洲截然不同,亞洲則從行政乃至展覽規劃全涵蓋其中,但西方畫廊非常重視專業的分工。不過之所以投入Esther Schipper團隊,主要還是因為對畫廊旗下藝術家有長時間的觀察。「我大概是5年前就開始關注這家畫廊,一開始是因為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和托馬斯.薩拉切諾(Tomas Saraceno)兩位藝術家。」

駐點柏林的Esther Schipper,以觀念性藝術為主,旗下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近40幾位,其中不乏威尼斯雙年展與卡塞爾文件展的常客,例如曾7次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帕雷諾以及以錄像聞名的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等。過去一直有計畫的關注各個區域的藝術家,牧齊幾乎每天利用下班時間瞭解全世界重要畫廊所屬藝術家作品,在尚未進入Esther Schipper就已對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作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也是我個人的偏好,或者說我對他們未來的市場表現是有信心的。」他舉例:「目前代理的藝術家,基本上有3/4在我原先關注的名單。像是安利.沙拉(Anri Sala)、或者是同志藝術家團體General Idea,以及我們最新代理的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與希托.史特耶爾(Hito Steyerl)。」
2015,至紐約斐列茲藝博會(Frieze New York)參觀考察。(蕭牧齊提供)
由於負責Esther Schipper在亞洲的業務,幾乎以亞洲為基地,計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像空中飛人在世界各地跑,隨著世界的扁平化與網路世代的興起,邊際的界線早已逐漸模糊,這似乎也成為工作與生活狀態的縮影。翻開牧齊的履歷,繼大未來林舍之後,幾乎所有的工作皆以海外為據點,如何看自己跨地域的身分?「其實我一開始就不認為自己只能在台灣工作。」對他而言,地域並不是關鍵,主要還是個人對哪一地區的文化藝術感到興趣,進而深化之。比如說最近一年開始關注到北歐、南美等區域,甚至在更早之前即開始專注南亞與印度等地區的藝術。
與國際人士共事的關鍵
歷經台灣大未來林舍、日本白石畫廊到現今的德國畫廊,如何看與國際人士共事的關鍵?牧齊認為,「語言」至關重要,但所謂的語言不只是外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文化差異的敏銳度。「外語能力的重點是能夠溝通。」在Esther Schipper的團隊裡中儼然已是個小型的聯合國,牧齊分享自己決定加入德國團隊時,還曾考慮是否應該要去學德文,結果今年一月底到柏林後發現畫廊團隊的組成來自世界各地與不同的國籍背景,包括了英法義瑞加南美等。「像我們老闆本身即是荷法的背景;整個團隊40多人中有近三分之一不會德文,主要還是以英文為主。比較重要是,你得意識到自己正在和不同國家的人溝通,面對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與藝術家們,而其背後的文化因素才是關心的重點,例如法國人除了講英文的腔調外,對於語言的使用習慣和文化的思考也不盡相同,其他國家亦如是。為了避免造成誤會,直接且明瞭的表達方式是首要。」
以之前在日本畫廊工作的經驗為例,「像台灣人講話很直接,但日本人在表達時較含蓄、迂迴,但在溝通時這些都是必須意識到的地方。語言使用盡量保持簡單和清楚,例如對方有所要求就要清楚表明是否做得到與否,不能有任何曖昧空間。」
多年來與外籍人士的交流中也觀察到每個國家的強項和特點不同,美國以「實力至上」、日本以「人際為首」,德國則注重「國際融合」。牧齊在紐約期間原本計劃在當地開設畫廊,但在廣納建言後作罷。後來和一位來自台灣在美國唸書之後留在當地教書的女性分享:「美國競爭激烈到今天下班,不知道明天的位置還在不在;很有可能比你還要強大的人立即取代你,你卻不自知。」牧齊由感而發,「在美國最大的取決點在於你的實力在哪裡。『實力至上』讓我看到強烈的競爭感,只要你能做得到,有能力的人沒有拿不到的位置,因為他們不怕你爭取位置!」
2016年,任職白石畫廊期間,與具體派藝術家前川強(中),以及開幕特邀演出舞蹈家周書毅及其團隊合影。(蕭牧齊提供)
拓展海外戰線的建議

至於對有志拓展海外戰線的年輕新進而言,以他的觀察,10年來西方一直積極尋找亞洲人才,直到近年在與亞洲人頻繁互動中發現台灣人才和亞洲其他國家相較之下擁有較為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專業,特別是畫廊體系訓練出來的藝術經理人。「或許是受到台灣資深藏家的影響,台灣的藝術經理人具備的專業即是,不會僅把藝術視為商業投資的標的,而是清楚知道各有不同的選項,則會有不同的取捨。」但可惜的是,由於台灣人對資源整合較為薄弱,容易喪失好機會,而與時俱進,甚至搶先一步的他,總在隨時在自我檢視中提升能力,「要誠實地面對自己,釐清自己所握有的資源與能力,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不足。」牧齊認為,資源整合將是未來社會很重要的一環,對他而言放眼未來他會更關注「如何合作」與「和誰合作」,這都將是他日後的工作核心。「因為唯有明白地讓彼此知道彼此的需求,才能夠有一個健全的合作。所謂的競爭,絕對不會建立在虛假的資訊與頭銜之上。」

牧齊著迷於破關遊戲時過關斬將的成就感,「我很喜歡這種『進程』。主角必須一關一關,一層一層進階,遊戲難度會隨乘關卡加深,而主角能力也會隨時進階而升級而得到不同的裝備,然後持續挑戰不同的『魔王』。」之於工作也是如此,熱衷於挑戰不可能任務的他,享受破關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往前大步邁進。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