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無風無雨也無晴:林天民交棒二代,笑看如煙往事

無風無雨也無晴:林天民交棒二代,笑看如煙往事

走過臺灣藝術產業的分離競合,也為藝術家的國際化持續做出貢獻。林天民認為人生到了這時,彷彿是個無風無雨也無晴的境界。將畫廊交棒子媳林岱蔚與趙芷姮,笑看如煙往事也仿若領略了那無聲勝有聲的豁達世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東坡樂府》
2020年元旦清晨,人在北京的「大未來林舍畫廊」創辦人林天民稍來訊息,一吐他目前「半退休」的心境。蘇軾〈定風波〉正是他目前的心情寫照。剛結束歐洲旅遊,林天民返回北京,等著帶劉煒新畫作回臺北,準備參加1月中旬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料峭春寒,一早醒來,他沒有忘記臺灣的老朋友,傳送迎接新年的祝福訊息。
現年64歳的林天民,走過事業與人生刻骨銘心的歲月,那是一段冷暖自知的前塵舊事。往事雲烟已散、是非曲直各人捫心自問,將來老天自有公斷。如今回頭笑看往事,林天民沒有後悔,但已經不願多著墨。
林天民交棒子媳,現階段更似無風無雨也無晴的境界。(林天民提供)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來自典型外省眷村家庭的林天民說,身為老兵第二代,老父雛兒就住在臺北西門町附近的老舊眷村。走過坎坷少年,他沒有像一般眷村二代去賣燒餅油條,反而走上自己創業的藝術事業之路。隨部隊來臺的老父親曾經對他耳提面命說,「人生沒有對錯,決定的事就不要後悔。對人、對事、對感情、對命運,都一樣,唯有逆來順受,勇敢承擔。」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出自顧炎武《五十初度時在昌平》),常以此句題字的胡適的豁達心胸,曾經給了陷入低潮情緒中的林天民許多智慧,讓他懂得放下,撥雲見日、再出發。林天民還引述林語堂的話說,「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裡充當配角。」又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林天民完全把林語堂當作生活知音,從他的話語中,沉澱自己心境,然後,以樂觀的態度迎向未來。當大未來畫廊面臨分家,各立門戶後,成為不可迴避的發展,林天民透露,他以「築高牆、廣積糧,管好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就是福」的信念,來定位自己,也武裝自己,並殷殷期盼參與經營的林家子媳能夠傳承。
從「天下畫廊」到「帝門畫廊」,是雄心壯志的人生熱身賽,而「Lin & Keng Gallery 」到「Lin & Lin Gallery 」,則是開枝散葉下的智慧抉擇。箇中的微妙敏感,欲語還休。「競爭,而不鬥爭」,成為林家兩代人,互相提醒的修持與信念,他們不但保持口不出惡言,而且持續與周遭相敬如賓的姿態。「我已經不是要的更多的年紀了,平安順心就是福。」林天民說,他經常捫心自問,「今天是否比昨天過得好」,只要答案是肯定的,他就心滿意足。林天民感性地以為,出身寒微的自己,他已經比許多人擁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因此,他非常地心存感激。年過60歲更加敬天謝地,珍惜老天爺的眷顧。
林天民交棒子媳,現階段更似無風無雨也無晴的境界。(林天民提供)
以老文青自居的畫廊掌舵手
近期,我書寫臺灣畫廊打拚史,大未來系統的兩家畫廊是少不了的。不管是分家前的「大未來畫廊」,在華人藝術產業界,所扮演舉足輕重角色,還是分家後的「林舍畫廊」,在畫廊展覽水平提升,以及進軍國際藝術舞臺,都有不俗的表現,十分受到同業肯定。
我四度訪談了林家父子與媳婦,希望拼湊出完整的林舍畫廊新版圖。由於中間牽扯情感分合,以及華人收藏界常玉、趙無極的敏感明星話題,寫這篇訪問文章,筆重如提千斤頂,遲遲交不出作業。逢元旦,從林天民北京傳來問候訊息開始,再次在WeChat上往返討論,果然找到破題下筆的契機,最後一氣呵成。
「其實,我比很多畫家更了解藝術史!」以老文青自居的林天民,在北京與臺北間的越洋電話,與我對談了兩個多小時。話匣打開,林天民非常自豪自己在藝術產業中,曾經交出的專業、亮麗成績單。
大未來林舍畫廊創辦人林天民於趙無極的作品前。(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故事要從1970年代說起
1970年代,正逢臺灣經濟起飛、百業興旺,其中建築業也蠢蠢欲動。剛當兵退伍的林天民,一直有打破眷村竹籬笆,到外面賺錢打拼。他認為建築業是有錢人錢滾錢的行業。在求學生涯中,他一直對建築室內設計很感興趣,為了吸收新知識、提升品味,他努力從歐美雜誌中尋找養份,也逐漸累積出心得。例如,紅極一時的電影《藍波》(John Rambo),英雄形象下的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一舉一動都受到世人注意,而其家居生活更是外界窺探大明星的焦點。片酬豐厚、擅長理財的史特龍,住家中懸掛著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大作。當大眾看見草木扶疏,驚嘆豪宅的價值連城時,林天民已經看出牆上名畫,比宅邸昂貴的事實。賺有錢人的錢,是年輕人翻身捷徑,亳宅配名畫的品味,是林天民鎖定與思考的職場奮進目標。
怎麼為藏家,找到更多「法蘭西斯.培根」級的藝術品?還有,臺灣的那些藝術家,是本地的「法蘭西斯.培根」?力爭上游的林天民,首先以引進歐美名家版畫作為試金石,一來,泊來品的國際名家版畫在那個經濟剛剛起飛,飄洋過海、物稀為貴,且充滿神秘感,很容易被新富階級接受;二來,相對於國際名家的昂貴真蹟作品,有版數的版畫價格相對便宜,也可以擁有較多銷售數量與機會。20歲初的林天民,當時口袋不深、又對創業雄心勃勃,販售歐美名家版畫,成為他走入藝術行業的第一個入門機會,也順利賺到第一桶金。林天民透露,當時他是以民間互助會(俗稱標會)拿到的款項,獨資成立「天下畫廊」,在1980年代初期,創業資本額不高,畫廊股本還不到新臺幣100萬元。
取名「天下畫廊」,名如其心,可以看出林天民初入江湖,自我設定的高遠視野。年輕氣旺的他南北奔波,不但與當時較早起步的資深畫廊,在生意上取得交流機會、互通有無,打下存活基礎。大約在1984、1985年間,他已經可以得心應手,與大企業家做生意了。他將所引進的歐美版畫,出售予吳清友、邱明宏、黃宗宏等人,也因此預舖了後續的合夥善緣。
常玉,《荷塘白鶴》, 油彩、木板,182x297cm,1940-50年代,國巨基金會典藏。(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初遇伯樂,從「天下」到「帝門」
與黃宗宏的交往情誼,對林天民來說,可視為他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貴人。能言善辯的林天民,在「天下畫廊」的靈活業務推廣能力,讓黃宗宏印象深刻,遇見商場年輕才子,黃宗宏有著伯樂乍見千里馬的喜悅。擁有日本早稻田名校學歷的黃宗宏,學成歸國後,以28歲的年紀,就接掌百年企業的臺鳳集團。臺鳳集團最風光時期,市值超過新臺幣1,500億元。黃宗宏在留日期間,經常接觸日本藝術文化,尤其日本資深畫廊,給了黃宗宏許多生活品味上的啟發。黃宗宏返國後,經常思考臺灣「藝術生活化」的推廣問題。以企業經營的眼光衡量,黃宗宏認為,靈活專業的年輕畫廊,可能比徒有龐大規模的老畫廊,更有動能。為臺灣社會打造好畫廊,引進推廣好的國際藝術,黃宗宏迫切尋找精明幹練的畫廊舵手。百年老臺鳳,彷彿也因此可以開出藝術文化的新枝芽。
經常賣版畫給黃宗宏的林天民,成為黃宗宏網羅的年輕才俊。1986年間,黃宗宏向林天民主動開口談合作,林天民雖然受寵若驚,但並沒有馬上答應,因為林天民不相信大老闆會對畫廊的生意感興趣,寧可把黃宗宏當作銷售對象。但黃宗宏不死心,不斷勸進,不惜三顧茅廬親自登門拜訪,允諾投入相當資金額,例如給乾股、付高薪,尤其強調所有權與經營權脫鉤,讓林天民能夠專業掌舵經營。
身為畫廊個體戶,有限的資金是發展坐大的侷限。林天民在仔細思考之餘,最後接受黃宗宏合夥邀請,吸收更多企業集團的佈局經驗,對他在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多有助益,於是遂開啟了他和黃宗宏成立「帝門畫廊」的濫觴。股本新臺幣5千萬元,明白標示「經營歸經營,投資歸投資」,完全回歸專業。林天民全力投入,透過人才的不斷培植與引進,帝門集團,成為臺灣的第一個藝術專業基金會,盛極一時,對臺灣社會帶來深遠影響。股本歸股本、經營歸經營,是黃宗宏一開始的堅持,他們分進合擊,不但引進法國重要藝術到臺灣,開啟印象派作品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的首例,而人才的累積,更是成果豐碩,諸如張元茜、白雪蘭、頼香伶、陳秀玉、呂恆順等人,成就了空前的帝門藝術文化王國,其中王秀雄、王哲雄都是當時的座上嘉賓。
2012年劉煒個展「一人ㄦ画」。(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帝門時期:引介優質國際展覽到臺灣,初探海外華人藝術家
黃宗宏因為與林天民合夥,在藝術領域的發展如虎添翼,引進的國際大展,也在當時封閉保守的臺灣社會引起極大迴響。不少擲地有聲的重要展覽,帶來大排長龍的觀賞效果,開啟國際大展在臺灣的黃金歲月。例如,帝門開幕「畢費畫展」、「91年巴黎畫派展」等,許多知名美術館長與專家,例如,巴黎瑪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館長,當時更親自抵臺主持開幕盛會,非常受重視。
帝門的全盛時期引進優質展覽與藝術作品無數,而以資產經營取勝的臺鳳集團企業文化,也讓帝門集團斥資4億元,買下安和路的總部,大手筆的作為也羡煞當年的不少同業。林天民的營運手腕極受黃宗宏肯定。當時林天民一邊擁抱熾熱的臺灣本土藝術市場,另一邊則已先於同業一步延伸到海外。諸如常玉、朱沅芷等重要華人藝術家的作品,已經成為林天民的口袋名單。怎奈,後來臺鳯母公司,對資金的調度超出正常產業的流動規模,加上帝門自己置產買樓的高額利息,使經營上開始出現壓力。
大約是1980年代晚期,臺鳳母公司抽調畫廊資金的頻率越來越高,這也令林天民頗感無奈。當在海外尋覓挖到重要海外藝術佳作時,他多麼希望斥資買斷引進國內,但因為資金被挪移,在藝術品的買賣上越來越力不從心。林天民心知肚明,帝門已經有心無力,一個月開銷高達新臺幣400萬元的壓力,讓他曾經從70公斤瘦到62公斤。當合夥創業的初心不再,林天民毅然結束帝門歲月,思忖自立門戶,再度走上創業的路子。
大未來畫廊時期:聚焦海外華人藝術家,探尋藝術史遺珠
「大未來畫廊」於1992年正式成立,取名「Lin & Keng Gallery 」,雙主人的合夥結構,也是臺灣藝術產業中絕無僅有的組合。來自帝門時代的經驗,新成立的大未來畫廊,沒有隨俗繼續留戀於臺灣本土大師,反而把帝門晚期,有心無力買回的海外傑出藝術家作品列為林天民經營畫廊的全新市場定位。聚焦海外華人藝術家、探尋藝術史遺珠的定位,可說開風氣之先,更是慧眼獨具。常玉、趙無極、吳大羽等人均進入林天民手上的先鋒藝術家行列,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經營對象,經營成果與影響力迄今仍不墜。
2017年11月舉辦「吳大羽文獻展」,呈現吳大羽於文革期間的作品《無題》。(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反觀臺灣的藝術發展,1990年代初期,本土藝術熱銷,海外華人藝術家也逐漸冒出檯面面。藝術市場增溫,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接踵而至,史無前例讓國際兩大拍賣公司入境臺北,讓臺灣引領亞洲藝術交易的風氣之先,更比香港、上海等地提前接軌國際。帶頭示範的大未來畫廊,在臺灣畫廊界轉型分流中成為指標,林天民一手為臺灣畫家收尾的同時,另一手已經跳出蕞爾小島,迎向中國藝術史,引進具有藝術史價值的海外傑出藝術家。「如果沒有林天民,就沒有常玉進來」,自詡老文青的林天民,非常自豪地說。從1994年,林天民開始赴中國尋找被埋沒的藝術家。
這樣的努力並没有得到完全的共鳴。林天民回憶往事,當時海外老藝術家的市況不明,畫廊內不斷有雜音出現,甚至出現阻力。當時他曾嚴肅地告訴身邊人,「過了十年後你們會知道,我去尋找的這些前輩藝術家,將來必定很重要。」,果然,沒有等太久,老畫家的學術地位被彰顯,市況熱絡,乃至一畫難求。
從1989到1995年前後,林天民致力推動華人前輩藝術家的堅持與執著開始受到媒體注意,並逐漸受外界肯定。怎麼認識時代大師?林天民說,「閲讀,是打開腦子思考的第一步;其次是眼力,在還沒有藝術產業的中國,良窳藝術作品參差,如何擇優選良完全看功力。」林天民說他的大半生都在看畫,一直希望強化自己的眼光,唯有此法才有能力到中國真正挖到寶。20幾年前,他走訪中國,以杭州美院、廣東美院等大時代的遺珠為主,不惜奔波勞碌,四處打聽,例如尋覓吳大羽時,根本沒有資料可查,只能從口耳相傳中知道他曾住在上海延安中路百花巷,林天民便豪不猶豫逐戶打探。
常玉,《白馬、黑馬/豹》(雙面畫), 油彩、木板,30.5×52.4cm,1930-45年代。(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辦展覽呈現吳大羽和趙無極的動容師生情誼
回首中國的發展,從新生活運動、中西融合、軍閥割據、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可以說無一寧日,沒有一個國家的藝術家會這樣地集體被糟蹋。林天民以疼惜的口吻說,老天有眼,過世的藝術家們彷彿在冥冥之中幫助了大未來畫廊,也幫助了被大環境淹沒的藝術家自己,找到中國藝術史的道路。林天民舉例,趙無極來臺辦個展時曾對他說,「小林,我的老師吳大羽是位很了不起的藝術家。但一生活得非常委屈,他都堅持下來,令人不捨與尊敬。我幫你策展,呈現吳大羽老師一生的高風亮節,然後可以把我們學生輩的作品,一起放進展覽中,以頌掦吳大羽老師春風化雨,作育英才的成果。屆時開幕,我一定親自出席。」趙無極提到恩師吳大羽畢恭畢敬的態度,令林天民感動。而大未來畫廊也為此懸命呈現出一檔接一檔的好展。
當透過大未來畫廊舉辦「吳大羽師生展」後,不但一圓趙無極報答師恩的願望,學生輩的莊華嶽、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也通通加入展覽行列,為整個於大未來畫廊呈現的展覽質量生色不少。林天民強調,他對華人藝術家以執著的毅力克服萬難、努力推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憶起「大未來畫廊」時代,彌足珍貴的歷史資產。
1996年大未來畫廊呈現「吳大羽師生展」。(© 大未來林舍畫廊)
以扮演種樹園丁為榮,識得常玉佳作
時間回到當年,從有限的資料中與茫茫人海,發掘這些華人前輩藝術家作品完全是憑藉著決心和勇氣。今天出現在藝術巿場的奇蹟和傳奇,實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林天民以扮演當年種樹的園丁為榮,他不但勤快地栽種了許多樹,而且種對了樹種。眼前珍木奇樹,蓊鬱林園,是不言自明的畫廊最佳成績單。收藏家最懂得藝術收藏「物超所值」的道理,林天民以馳騁藝術市場經驗表示,「好作品其實自己會說話。」1992年,常玉的作品在市場還不普及,但蘇富比第一次在臺北舉辦拍賣會,常玉的作品就順利被拍出。因為藝術收藏家的眼睛是敏鋭的,只要藝術家重要且作品精彩,根本無須過多的銷售話術和技巧。
近年,隨著常玉拍賣成交價屢屢破億,其畫作的真偽爭議不斷,對此林天民頗為感慨。常玉生前潦倒,凋零得早,又因為沒有子嗣,也無法成立遺產基金會來處理他的生後事,而作品更是流散任著市場沉浮與自由心證。研究常玉,從早期大未來畫廊、歷史博物館、國巨基金會,出版過的常玉畫冊可供收藏家參考,作為論斷常玉真偽的依據。「常玉作品的真偽,必須佐以許多資料,不是誰說就算數。」要欣賞常玉存世遺作,林天民希望大家養成做學問的習慣,多讀書、多看原作、多作考證。在網路時代,資訊越來越隨手可得,也越來越透明,更多的研究成果可作為判斷。林天民表示,眾所週知立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衣淑凡在當年拍賣至今,確實搜尋和提供了很多常玉的生平資料,也努力提升常玉的名聲和地位。他對衣淑凡一直心存感恩。雖然之後出版第二本常玉畫册或有疑慮和爭議,但只要她能再提出佐證資料便能釋疑,然而外界的專家太多,甚至出現一些沒有足夠立場論據者。
常玉,《白馬、黑馬/豹》(雙面畫), 油彩、木板,30.5×52.4cm,1930-45年代。(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大環境成就了常玉的藝術市場傳奇
畢竟真理需要講求證據,林天民認為,瞭解常玉的大有人在,越來越多人喜歡常玉,並且努力研究常玉的作品與生平。期待社會有更多客觀的討論與評價,而非為反對而反對。林天民分析,常玉的市場在曾於蘇富比擔任專家的衣淑凡、著名攝影師兼收藏家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1924-2019)以及作曲家約翰.法蘭寇 (Johan Franco,1908-1988)舉辦過兩次常玉拍賣之後,熱度完全上來。尤其2005年以後,常玉的作品市場幾乎是由拍賣公司的第二市場在推動,其作的價格也是由拍賣公司的第二市場訂定的。這樣的趨勢或結果,是大環境發展使然,沒有人可以自己獨攬功勞。林天民強调,他非常確定的是,常玉今天的成就是大環境使然,整個環境運作下的總結果,大家都有功勞,因此無人能獨自居功。「我們頂多說,在常玉價格爬升的過程中,我們曾經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曾經從旁邊發揮鼓動作用。但是,收藏家自己心裡有定見,他們都是非常精明的社會菁英,才能花那麼大的一筆錢去買一件常玉的作品。其他人的推波助瀾,僅是提供收藏家參考而已。基本上,畫廊只是個平臺,我們充其量只是專家之一,絕不會是可以判死判活的法官。」林天民說道。
大未來林舍畫廊創辦人林天民與其子林岱蔚於常玉的作品《荷塘白鶴》前。(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2018年,大未來林舍畫廊「常玉.寄黑藏白醉粉紅」展覽現場。(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大未來林舍畫廊:世代交棒的續篇傳承與開創
投身畫廊產業近40年,熱愛藝術的初心並沒有絲毫改變。雲遊四海、閱讀詩詞文學、打球散步思考,林天民很滿意目前半退休的生活,並將大未來林舍畫廊的舞臺全部留給下一代。兩代人把智慧與力量合而為一,一本初衷地持續致力於臺灣藝術產業。林天民讚許長子林岱蔚、長媳趙芷姮的接班表現低調卻專業。兩人都從海外學成歸國,一個在藝術史鑽研,一個深耕行銷管理,合作無間,在臺灣畫廊業界,有著青出於藍的正面評價。在「大未來畫廊」的扎實基礎上,綻放出「林舍畫廊」的另一種面貌,傳承與開創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與時俱進地為臺灣畫廊界,續寫交班有成的範例。
林岱蔚與趙芷姮合作分工,延續林天民扎下的畫廊基礎。(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林岱蔚與趙芷姮在接受採訪時,同聲感謝林天民的信任與放手,讓他們可以朝向目標全力衝刺。沉潛、低調與專業,彷彿成為林家兩代人的默契,且重要的活動或藝博會從不缺席。例如,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K)、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和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藝博會,JINGART藝覽北京等這些畫廊對外重要的平臺,他們選擇參與且同時全力以赴。
除了在現代、當代藝術這兩部分繼續用心經營外,他們也非常認真看待出版品的必要性,慎重編輯出版重要畫冊。林岱蔚舉例,2018年常玉展覽時,出版的《常玉》畫冊已廣為外界重視,佳士得率先購買100本送給客人,中國藏家更是一箱箱地購藏,該著作亦是繼國巨與大未來合作出版的常玉畫冊之後,最具指標及學術參考價值的常玉畫冊。
2018年出版《常玉》畫冊。(© 大未來林舍畫廊)
回首臺灣在地藝術家,秉持文化主體性
「大未來林舍畫廊」的自我定位,基本上是發掘藝術中的文化價值,以「文化主體」為依歸,並長期關注於華人美學的發展與培植。林岱蔚與趙芷姮認為,早期「大未來畫廊」自1980年代初期發掘推廣常玉、吳大羽、林風眠、關良、龐薰琹、朱沅芷、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先輩,始終以深耕梳理華人藝術史為使命,成為華人藝術首要推手,並且為他們打下深厚基礎。至於易名「林舍畫廊」後,長遠宏觀的經營脈絡,以開創現當代藝術中「在地文化」為主要路線,同時,堅信以歷史文本為基礎,梳理華人美學的精神脈絡與價值認同。
近來,持續推廣華人前輩藝術家外,並與當代中堅藝術家緊密合作,其中包括夏陽、蕭勤、劉煒、尹朝陽、陳界仁、郭維國等人,已成為當代華人藝術中的堅實力量。連接現代與當代的藝術史價值,堅持走在「文化」這條路上,林岱蔚與趙芷姮有志一同,推崇藝術中的學術力量。故他們持續推出許多當代策展計畫,結合國際重要學術機構、策展人、收藏家與藝博會,藉由時代及地域的交流,為「在地文化」提出更多元的觀點及思考。而畫廊目前更積極投入培植新生代藝術家,例如劉時棟、賴九岑、申亮、趙趙、黃嘉寧、王亮尹等,不斷向國際舞臺進軍,深化華人藝術市場的國際交流,以胸懷國際的宏觀理想,呈現出華人藝術史中更為多元而完整的面貌。
林天民(右)與藝術家劉煒(左)。(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以藝術史為師,耕耘畫廊的亮眼藝術家名單
過去「大未來畫廊」曾經在北京開過畫廊,但現在將空間轉租出去,只保留聯絡據點。林岱蔚與趙芷姮強調,目前與中國藝術家合作順利,包括劉煒、周春芽、毛焰、申亮、趙趙都有圓滿的展售表現,藝術家與收藏家在他們安排之下都感到很滿意。令人振奮的是,至今所推廣的藝術家作品,已多為海內外各大重要藝術機構與收藏家列為重點收藏。
林岱蔚說明,從林天民經營畫廊以來就是以藝術史為師,藝術家的好壞要回歸到作品本身。現在透過兩代人循序漸進的耕耘,以長遠宏觀的經營脈絡,以梳理華人藝術史。接手經營大未來林舍畫廊,藝術家上下承接100年,凸顯出現當代藝術史價值。而他認為劉煒跟陳界仁,就是現階段林舍畫廊的明星代表隊。
他解釋,劉煒是中國「後89」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號稱是中國最難搞的藝術家,也是中國最會「畫」的藝術家,國際學術界跟收藏界無不認同。而陳界仁是國際上最知名的臺灣藝術家,屢受海外邀約,於世界各地皆享有知名度,其作品獲多所國際藝術機構收藏,包括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香港M+藝術館、東京森美術館(Mori Museum)、福岡亞洲美術館(Fukuoka Asian Art Museum)、臺北市立美術館等。而2018和2019年的AAC藝術中國的年度藝術家大獎,更連續兩年由林舍畫廊代理的陳界仁與趙趙獲得。
左起:林岱蔚、陳界仁與趙芷姮。(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2016年,舉辦陳界仁個展「變文書Ⅰ」。(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林岱蔚衷心期許,「林舍畫廊」在現當代藝術的經營上,能以更專業的展覽策劃為藝術家建立學術價值。林岱蔚依序說明他們接手經營後的階段性成果。2018年,以第二代的新視角,舉辦了常玉個展,結合巴黎畫派帶領觀者回到常玉所生活的時代, 充分感受常玉的藝術價值。這樣的切入點以及展覽質量受到許多正面評價。2019年,於香港巴塞爾呈現吳大羽個展,以文獻彙整的方式讓觀眾認識吳大羽的創作歷程與思考,獲得大會評審高度好評及資深藏家的認可。藉用新的展覽語彙及形態,詮釋前輩藝術家,將藝術家的作品帶到更高的賞析層次。
林岱蔚感謝林天民的信任與放手,讓他可以朝向目標全力衝刺。(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在林舍畫廊十年來的經營之下,中國藝術家劉煒展現出豐碩的成果,拍賣場上亦屢創高價,價格已破新臺幣1億元。除了臺灣收藏大戶陳泰銘,早已手收藏劉煒作品之外,歐美多家美術館及藏家,也已把劉煒列為近期收藏的重要目標。近年,亦投入重資支持陳界仁的創作與展覽,也獲得斐然成果,吸引了不少早期收藏常玉的臺灣重要藏家們,西方重要的藏家、美術館、機構,也紛紛傳出收藏陳界仁作品的消息。劉煒、陳界仁,甚至趙趙,不管在第一、第二級市場,都已進入佳境,市場看好。
走過臺灣藝術產業的分離競合,也為藝術家的國際化持續做出貢獻。人生到了這時,彷彿是個無風無雨也無晴的境界。林天民交棒子媳、笑看如煙往事,仿若領略了那無聲勝有聲的豁達世界。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3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