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訪厲為閣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跳脫一、二級市場之兩分法的畫廊經營術

專訪厲為閣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跳脫一、二級市場之兩分法的畫廊經營術

今年首度參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這是厲為閣繼去年3月香港空間開幕後,於亞洲市場的重要一步。厲為閣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藉此機會來到台北,這位曾就職佳士得23年、辭職投入畫廊經營的前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總裁暨國際主管,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厲為閣(Lévy Gorvy)團隊有著在眾多國際頂尖畫廊中尤為特殊的一項特質:包括兩位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與多明尼克.李維(Dominique Lévy)在內的許多重要團隊成員都曾有過豐富的拍賣行工作資歷。整個團隊對二級市場的熟稔與專業程度,在很多方面都對畫廊經營產生深刻影響。今年首度參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是厲為閣繼去年3月香港空間開幕後,於亞洲市場的重要一步。格文藉此機會來到台北,這位曾就職佳士得23年、辭職投入畫廊經營的前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總裁暨國際主管,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厲為閣(Lévy Gorvy)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Photo by Farzad Owrang, © Lévy Gorvy)
關於畫廊經營與亞洲市場
厲為閣2017年1月由格文與李維聯合創立,又於2019年3月開設香港空間。格文將畫廊成立來的一系列發展,稱為「小步前進」(baby steps)。他強調厲為閣雖屬年輕畫廊,但團隊成員皆具資深藝術產業背景,除具拍賣行背景的工作人員外,團隊中也有很多人持續在畫廊界耕耘。他將畫廊的成功,部分歸功於團隊在一級與二級市場都具備的豐富知識與經驗。大多數藏家也同時參與這兩類市場,厲為閣團隊對拍賣行對畫廊經營所產生的顯著影響有著清楚的認識,旨在為藏家提供全面而客觀的收藏建議。格文認為,雖然在過去的時代,畫廊這樣的藝術品經銷商曾與拍賣行有強烈的競爭關係;但就藝術產業的生態系統而言,各方面都是互相連結的,譬如若是一位藝術家在拍賣市場進入高價行列,會完全改變其在一級市場的狀況。
2019年,「鄭相和(Chung Sang Hwa): Excavations, 1964-78」於厲為閣紐約空間展覽現場。(Photo by Elisabeth Bernstein, © Lévy Gorvy)
格文從「雙向教育/學習」的角度看待畫廊工作:「在『教』的同時,我們也同樣程度地渴望去學習。」從花費兩年時間決定畫廊亞洲據點的所在地、到香港空間正式成立,為這種雙向的教育和學習開啟了重要的平台。格文認為這一步改變了思考問題的角度:「我們不再是局外人。」
格文與合夥人李維也在發展亞洲市場的意向之初,就確定要建立起以本地人才為主的團隊。基於對二級市場的了解,格文看到亞洲市場如何快速崛起。而他在亞洲發現的另一正向特質,則是教育水平以及學習新事物的速度:這裡的人們不僅對普遍意義上的國際藝術及市場有興趣,而且學習得相當快;亞洲人具備幾百年的收藏傳統,也與這裡的家族傳承有關。來到台灣,格文對台灣藏家的收藏心態大加讚賞。在他看來,台灣具有兩條非常強有力的收藏脈絡,分別是資深藏家以及強勢崛起的年輕世代。台灣藏家面對新事物、新藝術家的開放性也令格文印象深刻,這也成為他們決定藉台北當代進一步深入台灣市場的考量點。
2019年,「繁花聖母:黛安.阿勃絲|卡羅.拉馬」(Our Lady of the Flowers: Diane Arbus | Carol Rama)厲為閣香港空間展覽現場。(Photo by Kitmin Lee, © Lévy Gorvy)
面對不同世代藏家的策略也有所不同。格文認為對於那些已具相當收藏經驗,想要拓展收藏、或是進一步了解藝術世界的資深藏家,他認為需要發揮的是畫廊的顧問優勢。在亞洲,具備二級市場經驗的資深藝術顧問並不多,而厲為閣團隊可為藏家提供拍賣市場方面的詳實建議,包括針對拍賣市場變化為其作分析,同時也為藏家送件上拍進行各種研究和準備,幫助他們與拍賣行建立聯繫,也為他們注入信心。
另一方面,面對宛若一張白紙的年輕藏家,首先需要仔細了解藏家的個人特質。而格文與畫廊團隊會帶他們去經歷盡可能多的藝術洗禮,譬如鼓勵他們前往藝博會,同時也會帶這些年輕藏家去拜訪資深藏家,欣賞他們的收藏,了解如何收藏、如何與藝術生活在一起。
格文強調這些工作中皆具雙向的教育意義,身為畫廊,他們同樣從不同文化、個體身上獲益良多,並且不斷獲得與整個藝術生態各環節的新連結。
2019年,「美國大師弗蘭克.斯特拉:波蘭村莊」(American Master. Frank Stella: Polish Villages)於厲為閣香港空間展覽現場。(Photo by Kitmin Lee, © Lévy Gorvy)
關於台北當代及藝博會全球化
去年厲為閣團隊就曾造訪台北,了解到其重要性,並肯定台北當代在國際與本地畫廊之間作出的平衡。在亞洲,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引起公眾的廣泛興趣,格文認為這種具擴延性、外溢性的活力也可以成為台北的潛在優勢,尤其考慮到近期香港局勢的不確定性。對意圖在本區域持續發展的厲為閣而言,重要的是將眼光投向未來,兼顧資深和年輕世代藏家的需求,後者比起他們的前輩要更加國際化,在一個「活著」的當代藝術氛圍內,對於「什麼是藝術」的問題更具多元視野。而像台北當代這樣從世界範圍內看相對並不以昂貴甚至天價藝術品為主的藝博會,也易於年輕藏家們入手新藏品。
論及當下藝博會的全球化,格文表示對於亞洲這樣並不具備深厚的國際畫廊體系的地方而言,藝博會具有其重要性。在格文看來,藝博會的意義在於去了解「藝博會對於當地的社群而言意味著什麼?」他認為,成功的藝博會不僅僅是引導人們來看藝博會或是銷售業績本身,更會帶他們去認識整個城市,以及當地的文化和社群。
厲為閣在此次台北當代以個展形式規劃展位,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交流、分享對藝術的熱愛,讓人更深入地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內核與生涯——而這在擇取每位藝術家兩、三件作品而組成聯展的展位形態上,是難以達成的目標。
2019年,「Günther Uecker: Notations」於厲為閣紐約空間展覽現場。(Photo by Elisabeth Bernstein, © Lévy Gorvy)
君特.于克(Günther Uecker)與其杜塞道夫工作室一景,攝於2019年。(Photo by Ivo Faber,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VG Bild-Kunst, Bonn)
君特.于克(Günther Uecker)的杜塞道夫工作室一景,攝於2019年。(Photo by Ivo Faber,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VG Bild-Kunst, Bonn)
關於台北之選:帕特.斯蒂爾(Pat Steir)
在解釋為何選擇斯蒂爾成為厲為閣首度參展台北當代的個展藝術家時,格文指出不僅考慮到她近年來活躍與突出的創作與展覽,更強調她與亞洲文化的親近:斯蒂爾對亞洲傳統文化長期持有敬意與喜愛,從東方思想到水墨、書法等文化藝術類型都對她的創作產生深刻影響,更曾在日本與中國居住過一段時間。她的藝術高度與能量、具聲望的創作與美術館典藏資歷以及已在二級市場上形成的上揚趨勢,足以為藏家帶來信心,也是厲為閣所代理藝術家的一個典型。
厲為閣(Lévy Gorvy)呈現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這位80歲的藝術家已有60年的創作生涯,對於曾長期在拍賣行工作的格文而言,看到一位藝術家在耄耋之年仍能創造出超越過去的作品,實屬令人驚異之事。她的作品出現在美國各地以及歐洲許多重要美術館的館藏中,近年來她更有大量基於策展計畫的委託創作實踐,譬如於去年剛剛在赫希洪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完成了巨型創作系列「色輪」(Color Wheel)。這次來到台北當代的新作系列命名為「台北」,則是格文向藝術家提出的一次挑戰:讓這位習慣於創作大幅畫作的藝術家,完成一系列被她認為「更加困難」的(相對)小尺寸作品。格文認為這些更具親密性的畫作一方面更為適合亞洲藏家的居所空間,另一方面,藝術家從過去兩年內大型委託創作中所發展出的色彩探索,與書法般筆觸所形成的多種結構,絕妙結合於這些尺幅略小的畫作之中。
格文認為斯蒂爾的作品體現了美國抽象藝術如何能夠連結起甚至是異域的傳統文化,並回應當代的藝術與現實,「屬於當代,卻永不過時」。此次的精心規畫,包括藝博會前於光點華山安排《帕特.斯蒂爾:藝術家》紀錄影片放映會,也代表著厲為閣面對亞洲市場的誠意與良苦用心。
厲為閣(Lévy Gorvy)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於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的作品《無題I,2019(台北)》前。(本刊資料室)
嚴瀟瀟(Yan Xiao-Xiao)( 165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