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是時候檢驗手中藝術收藏了!布賴特.格文、李丹青「雲中對」系列解析疫情時期購藏方針

是時候檢驗手中藝術收藏了!布賴特.格文、李丹青「雲中對」系列解析疫情時期購藏方針

厲為閣(Lévy Gorvy)畫廊成立「雲中對」(LGTV)系列,連線全球專家,針對目前動盪時期的藝術市場熱點,進行探討、解惑,並對外作分享。第一回合由厲為閣亞洲資深總監李丹青,連線畫廊聯合創始人、原佳士得戰後與現當代藝術部門主席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直擊當下備受矚目的藝術市場現狀。
備受三國時期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典故的啟發,厲為閣(Lévy Gorvy)畫廊成立「雲中對」(LGTV)系列,連線全球專家,針對目前動盪時期的藝術市場熱點,進行探討、解惑,並對外作分享。
4月8日,亞洲時間晚上八點,「雲中對」第一回合上線,由厲為閣亞洲資深總監李丹青,連線畫廊聯合創始人、原佳士得戰後與現當代藝術部門主席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直擊當下備受矚目的藝術市場現狀。
格文以近30年馳騁國際藝術市場的經驗,提供藏家應對動盪時期的參考舉措。其中,他以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作為借鏡,運用於當下特別提出教戰守則與收藏選擇。
「亂世買黃金,盛世收藏」未必盡然 
格文與李丹青談到,「亂世買黃金,盛世收藏」的概念其來有自,特別是對於走過動盪歲月的老一輩民眾更是刻骨銘心。但在當今看來,其實不全然正確。政府面對眼前的動盪,釋出的公權力,如:游資供應(所謂印鈔票)、降低利息,紓困貨款補助,甚至為股市提供護盤資金與機制(例如美國熔斷機制)等措施,除了安定民心外,也發揮實質穩定作用。資金足、利息低,政府公權力在,可以沖淡市場的悲觀氣氛。這樣的背景下,黃不黃金,就沒有那麼重要。
再以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來分析:記當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宣布破產,隨後,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被迫出售。伴隨華爾街兩大巨頭的戲劇性發展,全球金融市場皆應聲倒地,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從此揭開序幕。一夜之間,恐慌籠罩市場,股價跌落懸崖,全球經濟衰退,幾十兆美元人間蒸發,美國國債暴增一倍。一系列金融衍生性商品,在1990年代開始出現,華爾街投資銀行在追求最大獲利的驅使下,雇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把專業高深的知識運用在金融市場。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當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宣布破產全球金融市場陰霾籠罩。(©wikimedia)
華爾街金融機構對於「高風險」、「高利潤」投資產品的過度追逐,以及美國政府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整個市場一度陷入癲狂。當時大家有志一同地把矛頭指向過度放任的華爾街金融機構,他們所謂的混業經營模式,使得銀行儲戶的資金,幾乎被當作投資銀行的自有資金,任憑華爾街肆意「揮霍」。風險是儲戶的,這些交易卻有高額的提成,被劃歸為投資經理實實在在的獎金。於是在「高收益、低風險、零監管」的情況下,一切冒險越發肆無忌憚。
 以這樣的惡劣情況來看,市場一定完蛋。2008年的秋季拍賣會,藝術市場果然重創。然而,倘若靜下心來,回溯到2006年,發展過快的藝術品在拍賣市場,必然進入自我調節期。換句話說,浮動的情緒,只是讓超漲的泡沫被刮除,回歸原本的價值而已。如眾所皆知,過去海外資本很容易操縱油畫、雕塑和當代藝術品,藝術品拍賣市場並沒有感受到太大的萎縮,甚至可說因為當代藝術而大放異彩,格局並延續而上升。
市場並未因海嘯崩盤,疫情反而修正浮誇現象
格文與李丹青認為,當代藝術在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呈現的「幾何倍數的增長」,注定為日後的市場埋下隱患。當2008年秋季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一方面是直接導致藝術品市場的購買力下降、整個市場信心減弱。另一方面是收藏投資人購買行為隨之變得謹慎,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處在低價成交、大面積流拍。而最直接的表現,即在2008年秋拍高價拍品中可觀察到,有了大幅度的減少,且藏家們回頭擁抱中低級距價位的作品。如果說,藝術品本來被炒作過頭,當面對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呼嘯而至,當代藝術板塊理當首當其衝,逼得藝術品價格,重新作調整。
據雅昌藝術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秋拍單件拍品成交價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拍品共有40件,與2008年春拍127件千萬級拍品相比,下降55.12%。同樣,100萬以上拍品2008年秋拍僅成交1026件,較2008春拍的1739件減少41%。 500萬以上的拍品從2008年春拍的193件下降到2008年秋拍的110件,減少比例為43%。高價拍品明顯減少,也令2008年秋拍平均成交單價大幅下降。雅昌藝術監測中心公開的數據又說,2008年秋拍,拍品的平均單價為14.20萬元,比2008年春拍的18.65萬元下降23.88%。另外,2008年秋拍買家購買意願下降,導致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率和成交數量雙雙回調。
數據中同時強調,2008年秋拍總成交率由春拍的56%下降至45%,拍品成交數量與2008年春拍相比下降20.11%。但是,反觀2020年的此時此刻,今非昔比。表面看來,哀鴻遍野,藝術相關機構關門的關門,展延的展延,但藝術品價格並沒有調整,各藝術家的價格仍依舊維持。這個現象證明藝術品是能保值的,而且全世界流通。第一市場的價格是透明的,並沒有因為疫情受到影響,只是價格可能有更多討價還價的空間,如:買方會趁機要求較多折扣,但是並沒有發生恐慌性的拋貨現象。
   
 目前,也許因為那些能定價藝術品的活動,因疫情而有所變化,例如藝博會及拍賣會的延遲及取消,但節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傳出直接、巨額影響藝術品的價格變化。更直接的說,現在的情況彷佛是藝術圈放了一個大長假,但是藏家手上的藝術品,還是保值的,只是需求可能比較不踴躍,藏家還是會受疫情影響購買心情,藝術市場沒有出現「被重創」的感覺。
經典大師作品,照樣熱銷
格文與李丹青也舉例,厲為閣日前在線上展廳推出了「皮埃爾.蘇拉吉:黑暗中的光」 (Pierre Soulages: Light Out Of Darkness),展出了三件作品,價格大約為100萬歐元左右,結果均順利售出,尤其對該藝術大師的後續詢問度也依舊熱烈。
厲為閣日前在線上展廳推出了「皮埃爾.蘇拉吉:黑暗中的光」 (Pierre Soulages: Light Out Of Darkness),展出了三件作品,價格大約為100萬歐元左右,結果均順利售出,圖片為藝術家皮埃爾.蘇拉吉(Pierre Soulages)。(©Lévy Gorvy)
厲為閣線上展廳「皮埃爾.蘇拉吉:黑暗中的光」 (Pierre Soulages: Light Out Of Darkness)展出的皮埃爾.蘇拉吉(Pierre Soulages)《Peinture 202 x 143 cm, 5 Avril 2019》。(©Lévy Gorvy)
當年歷經過逃過的人曾說過,藝術品裡的硬通貨是「軟黃金」,指的是近現代書畫中的名家捲軸、體積小、好攜帶、價值高,在亂世中有藏家認貨,在亂世後可抵家產。 是的,藝術品當然可以保值投資,但一如其他投資產品,應先檢視自身的購買目標。
首先,手上的藝術品,是否擁有「真與稀」的質量,其次,是否具備「流通性」的特質,在國際市場中其作品是否可以直接流通,將不會受區域市場,或整體環境情勢而左右等因素都將會影響其價格,因此,藝術家「品牌」是收藏的關鍵。例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人從歐洲買進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經典;又如中國古今大師的字畫,不管在任何環境變化,依然可以找到下一個買家。只是亂世中的投資,如果有逃難的考量,黃金、鑽石還是首選。若沒有遷移的需要,那麼「最經典、偉大的藝術品」永遠是最好的投資標的。
厲為閣線上展廳「皮埃爾.蘇拉吉:黑暗中的光」 (Pierre Soulages: Light Out Of Darkness)展出皮埃爾.蘇拉吉(Pierre Soulages)《Peinture 202 x 143 cm, 8 Septembre 2019》。(©Lévy Gorvy)
反市場心理,造就好收藏
格文與李丹青討論道,那什麼是「可以傳世」的經典藝術品?可以抵擋亂世的迷惘與荒蕪,不像曇花一現的流行文化,又真善美永遠存在?盛世收藏,亂世儲糧。藝術品一直沒被金融家正式歸類成資產配置選項,就是因為流通性相對弱,變現率相對較差,價格波動幅度也比較大,又不能融資(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鑑價機制)。不過,歷史經歷告訴我們,亂世,很容易成為買方市場,議價空間大,反而可以買到相對便宜的藝術品,待亂世過後,回歸巿場該有價值,有現金在握,又敢於逆勢操作,永遠是大贏家。
四萬美元買一整船好作品,古根漢博物館經典榜樣
格文與李丹青繼續討論,比方說,二戰時市況混沌,當時古根漢博物館勇於出手,用四萬美金購入一整艘船的現代藝術大師作品,令人嘆為觀止。美國大收藏家布洛德伉儷(Eli and Edythe Broad)以及米歇爾.瑞爾斯(Mitchell & Emily Wei Rales)的收藏,就是建立在1990年代,當大部分的人不敢投資藝術市場時,他們卻有大膽且有遠見的相信藝術。又如,藝術品經過幾次世界大戰,數十次經濟風暴,待社會經濟穩定後,價格都能彈回原有標價,甚至再創新高。
再以2009年的「世紀拍賣」,由佳士得策劃的伊夫.聖羅蘭(Yves St Laurent)和皮耶.貝爾傑(Pierre Bergé)藏品拍賣會中也觀察到類似現象。那是有史以來歐洲舉行的交易金額最大的一場拍賣會,它拍出了近4.84億美元,反應現象是:在2008年經濟大蕭條後,大家投資更加謹慎,不把錢交給銀行,改投入藝術市場,使之重大回升。
以歷史經驗證明,許多產業可能因大環境的變化,而灰飛煙滅,被甩出時代挪移的巨輪,反而留下的藝術品,拍拍受亂世沾惹的塵埃,回歸原有面貌,還是可以快步挺向永恆。文化價值,才會被稱為永久價值。
全面線上化,藝術產業必然趨勢
格文與李丹青認為因為疫情,讓藝術產業不得不全面線上化,也讓各家畫廊更積極尋求提供客戶更方便、高清的觀賞品質,果然,欣賞藝術品變得容易多了。
很多藏家紛紛表示,現在買很搶手的藝術家作品,選擇總類變多,而且不用排隊,還能談一個好價錢。尤其,亞洲藏家,疫情控制的比歐美好,反而能在這一波以合理價錢,購藏好作品。 對藝術家來說,亂世,也不是壞事,永遠是刺激藝術家創作的最好時機。
藝術家「品牌」永遠的長銷法寶
格文與李丹青也回顧2008年的藝術大牌,現在仍是藝術大牌,價錢並沒有下跌。在疫情或亂世中,更要慎選藝術家。至於什麼是好藝術家?首先,要是國際盤,具備國際能見度。根據2009至2010年Artprice年度報告中,對於當代藝術品市場的現象解讀是:對地位已經相對穩固,或者說作品具特色和價格也合理的藝術家,藏家的喜好與需求,並未因大環境因素而減少。只是價格會趁時調整,失去了牛市和大量熱錢的當代藝術市場,如果回跌到2004年的水平,並不足為奇,因為那是投機泡沫開始之前的價格點。
雖然目前的市場狀況,看起來並不樂觀 ,但投資者和主要收藏者,已經將注意力轉向最穩定藝術家的作品 ,並毫不猶豫地以超過售前估價的價格,買下這些藝術家的作品 。如果再回頭以2008、2009年的經濟危機作比喻,當代藝術市場第一波突破危機的努力之一,回顧2009年11月11日 ,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200 One Dollar Bills》,在紐約蘇富比拍得3900萬美元( 約11.7億元新臺幣),是售前最高估價的三倍,頓時該作品,成了當時拯救當代藝術市場的大救星。這件事,藝術產業界大家記憶猶新,說明好的作品,與好的藝術家,在任何亂世中,價值都不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會逆勢創佳績,成為佳話。
厲為閣(Lévy Gorvy)畫廊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在「雲中對」系列中,回顧2009年11月11日 ,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200 One Dollar Bills》,在紐約蘇富比拍得3900萬美元( 約11.7億元新臺幣)的逆勢佳話。(擷取自Lévy Gorvy「雲中對」系列)
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200 One Dollar Bills》。(©Sotheby’s)
藝術產業線上化,畫廊專家、藝術顧問任重道遠
最後,格文與李丹青總結道,在亞洲,許多藏家都很習慣看微信,看PDF買東西,線上藝術品業務也發展得比西方成熟。現在因為藝博會、拍賣會紛紛延遲,大家看不到實體作品,拍賣公司及畫廊也需要將高價作品(百萬等級)做線上化銷售。這時畫廊專家及藝術顧問的角色與責任,更顯重要。藏家此時僅單靠品項狀況報告、高清圖片,就決定是否購入,坦白說,心理多少會忐忑不安,難免期待畫廊專家、藝術顧問,適時指點迷津。
總而言之,疫情、戰亂,皆是一時儘管藝術市場可能量暫縮、價走平、熱度降低,但一定不會被消滅或替代,從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必須沉著冷靜以對,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
謝盈盈( 3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