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Lévy Gorvy畫廊於香港黃金區展店,拍賣界超級戰將Brett Gorvy談轉戰畫廊經營策略

Lévy Gorvy畫廊於香港黃金區展店,拍賣界超級戰將Brett Gorvy談轉戰畫廊經營策略

如果在未來的歲月,能夠多花時間跟收藏家和藝術家溝通並建立關係, 進而透過近距離的經營,影響其收藏視野,藉由外溢效應,能對美術史有所助益,是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從拍賣界轉戰跑道至畫廊產業的一大期待。
Lévy Gorvy畫廊合夥人Brett Gorvy 漫談他從國際拍賣界紅人的第二市場,轉進第一市場的連鎖畫廊經營,迷人的生命際遇與觀察。(簡秀枝提供)
走訪位於麥迪遜大道上的Lévy Gorvy畫廊合夥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分享他從國際拍賣界紅人的第二市場,轉進第一市場的連鎖畫廊經營,迷人的生命際遇與觀察。媒體出身,並保持書寫習慣的格文,在紐約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西洋美術與戰後藝術部門,一待就是20幾年,身居主管多年,輝煌的戰果自不在話下。然而,拍賣公司的運行節奏快速,總在亢奮狀態之後,留下更多悵然。過於商業主導的交易模式,令他漸感疲倦,所以他決定帶著對藝術的信仰與期待,轉戰畫廊,尋找生命的另一番激情。
2016年,與多明尼克.李維(Dominique Lévy)合作,共同打造Lévy Gorvy畫廊,深受國際矚目。他們創辦信念是:基於對知識、熱情以及對藝術和藝術家們堅定不移的奉獻,而建立合作關係。從拍賣公司到國際畫廊,第二市場跳進第一市場。畫廊操作,自主性強,整體步調具備更多彈性,可以花比較多時間跟收藏家和藝術家之間進行溝通,分享彼此價值,進而建立密切關係。
 
格文在拍賣界身經百戰,而李維則是畫廊界的超級人物,兩人聯手如虎添翼。目前繼倫敦、紐約畫廊據點之後,也在上海設立辦公室。本(3)月下旬,在香港中環精華地段、一樓黃金店面的Lévy Gorvy 畫廊將隆重開幕。被公認是繼高古軒(Gagosian)、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卓納(David Zwirner)、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後,又一家超級畫廊的進駐。而他們獨到的選址眼光,以及對亞洲布局的雄心大志,亦令人印象深刻。
 
Lévy Gorvy畫廊合夥人Brett Gorvy(左)與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右)。(簡秀枝提供)
對於香港,他們並不生疏,早在2013年同為畫廊合夥人之一的李維就參加了首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HK),之後年年從不缺席,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藝博會選件與操作經驗。而格文在紐約的拍賣盛會上,不乏來自亞洲的收藏家,尤其是香港藏家,彼此的友誼基礎早已建立,現在兩強聯手,加上快速網羅的亞洲團隊,在李丹青等專家的協助下,勢如破竹。
去年,一幅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創作於1975年的《無題XII》(Untitled XII)抽象畫,以3,500萬美元售出,折合新台幣10.5億元,創下去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最高成交紀錄,當時的Lévy Gorvy畫廊早已成為媒體追逐報導的焦點。正因為品價香港市場的活絡與未來潛力的認知,Lévy Gorvy畫廊希望在亞洲建立堅實基礎,因此對香港畫廊的選址,可說煞費苦心。
2018年Lévy Gorvy畫廊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呈現德庫寧1975年的作品(Willem de Kooning)《無題XII》(Untitled XII),並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中以3,500萬美元售出!畫廊共同創辦人Dominique Lévy(右)、Brett Gorvy(左),與亞洲區資深總監李丹青,於畫作前合影,共慶歷史性的一刻。此作,亦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舉行六屆以來,成交價最高之作。(攝影/林亞偉)
Lévy Gorvy畫廊的選址哲學
放眼目前國際畫廊進駐香港,選擇的畫廊地點,不是商業鼎盛的畢打行大樓,就是新興的H Queen's大樓,但格文別有洞見。他認為,沒有一個大交易商或大收藏家,喜歡樓上樓下跑,行蹤被一覽無遺。格文進一步解釋選址的考量,包括樓層高度、地理位置、隱密性與便利性等,因此雀屏中選的畫廊位址,就擇定在中環的蛋黃區段,干諾道與雪廠街交界處(junction of Connaught Rd. & Ice House St.)的聖佐治大廈,樓高275英尺,室內13英尺(4公尺高)的樓地板高度,佔地2,500平方英尺。這個地點,前一個使用單位是格拉夫鑽石公司(Graff Diamonds )。
 
他們邀請了打造過佩斯畫廊的知名建築師比爾.卡茨(Bill Katz)以大破大立手法,將空間重新設計。未來將坐擁私人閱覽室、圖書館、畫廊諮詢服務研究中心、辦公室以及策劃公共展覽場域。「對於香港空間的發軔,是根據亞洲藏家的詢問和要求而開始有了增加香港據點的想法。同時也跟熟悉香港狀況的收藏家,不斷地互動討論而去選地點。」
Lévy Gorvy畫廊於香港黃金區展店,位在中環蛋黃區段,是位於干諾道與雪廠街交界處(junction of Connaught Rd. & Ice House St.)的聖佐治大廈。(Lévy Gorvy畫廊提供)
香港畫廊成立了,那上海呢?格文說,將來不排除也設立空間,但現在先保留辦公室的型態。「我們非常在意客戶的需要,希望針對重要的藏家,提供豐富圖書,安排收藏教育,透過專業知識的分享,維繫緊密與長遠關係!」格文重申與李維合作之初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在亞洲建立堅實基礎。「我們有一群很棒的觀眾,不論是年輕藏家,還是一般民眾,我們發現他們驚人的求知慾望,共通之處是,他們都想在藝術上學習與探索。」
私人專業諮詢與洽購的概念,是他們結緣藝術界的強項。未來的Lévy Gorvy畫廊,75%是維持他們拔尖的二手市場交易,其他的25%,才是一手市場的經營與開拓,同時也會以更寬闊的胸襟,跟各大畫廊合作並展示藝術家作品,讓資源共享極大化。繼去年耀眼的表現之後,這次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上,Lévy Gorvy畫廊團隊,有備而來,除了展出丹.科倫(Dan Colen)的繪畫作品,期待再創高峰外,也會在畫廊舉辦相關藝術講座。
Lévy Gorvy畫廊代理全球頂級大師作品是眾所皆知,但其實,他們也專注於亞洲現當代藝術的推廣,曾舉辦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 ,1924-2008)、趙無極(1921-2013)、鄭相和等舉足輕重的亞裔藝術家展覽。而現在所代理的帕特.斯蒂爾(Pat Steir) 作品,也非常受到藝術市場的歡迎,因此畫廊團隊更是謹慎地選擇交易對象。
與藏家的維繫之道及參展藝博策略
格文對於亞洲收藏家的評價很高,尤其是他們對於知識性的渴求,且相對容易接受西方藝術家,例如,曾舉辦趙無極與德庫寧的雙個展,格文發現西方藏家對於趙無極的畫作接受度則相對低,原因是對於趙無極在細節上的操作和處理沒有那麼認同。反而東方的收藏家,能夠快速地理解並接受德庫寧的藝術境界,進而考慮收藏。
「入駐香港,我們會花更多時間與心思經營,希望能夠為每個亞洲藏家,量身訂做他們的收藏,不希望像美國藏家一樣,收藏非常相似的作品,每人都要安迪.渥荷(Andy Warhol)、傑夫.昆斯(Jeff Koons)、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estein)等。」至於對於亞洲畫家的代理,畫廊團隊也非常慎重,會不斷地透過觀察和討論,慢慢深入了解了在地藏家的喜好和想法後,才慢慢作調整。但是Lévy Gorvy畫廊的定位,除了代理藝術家之外, 他們還是希望以藝術顧問的角色去豐富香港的藝文場景。尤其希望香港空間成立後,可以建構亞洲藝術氛圍的良性循環,以打造一個藝術社群(community)為最終目的。
格文特別解釋藝術社群的概念。他舉例說,日本企業家和藝術收藏家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2017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1億美元,買下的天價的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 ,馬上引發外溢效應,直接、間接地啟發並帶動了日本藏家對尚.米榭.巴斯奇亞的重視,詢問與成交比重也因此而大増。又如去年Lévy Gorvy畫廊在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上,成功售出德庫寧的作品後,也引發同樣的效應,同一時間,蘇富比拍賣會上,私下洽詢和想購買該藝術大師作品的意願,就相對增加。「我們希望能夠造就這樣的良性循環和影響力!」格文強調著。
在接下來的藝術市場,格文期待以他大半生觀察藝術的經驗,把市場關注點,拉回會回藝術史的原點,去探討藝術的重要性,回到知識性角度看收藏。馳騁東西方藝術大師的創作天地與思潮,格文並不偏重任一方,但他最看重的還是傳統繪畫,他鼓勵收藏家更應該返璞歸真地去品覽藝術,並認為藝術家的基本功還是不可以忽略的。他舉了帕布洛.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名言作為佐證:「我花了四年的時間,畫得像拉斐爾, 但像孩子一樣作畫,卻花了我一輩子的時間 」(It took me four years to paint like Raphael, but a lifetime to paint like a child.)在藝博會時代的此刻,藝博會成為國際畫廊操作的重要介面,巴塞爾藝博會、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等,讓大家應接不暇。許多國際大畫廊,一年參展超過20場藝博會,但格文只選擇性參與。他觀察指出,今年2月甫成軍的洛杉磯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LA)就是一場令人興奮的藝博會,除市況熱絡之外,收藏家認同性很高,格文帶過去的藝術家作品單價,也因應新市場的崛起,相對地作了調整,選擇稍偏低作品與會,而成果依然豐碩。
Lévy Gorvy畫廊合夥人Brett Gorvy 。(Lévy Gorvy畫廊提供)
歷經長年拍賣經驗洗禮,格文對市場訂價敏感度極高。他分析指出,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或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 Miami Basel),收藏家可接受的價錢約在30萬到300萬美元之間。而同樣於今年1月成軍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價位大約則落在10萬到50萬美元區間,價錢接受度偏低。Lévy Gorvy畫廊希望找到可接受200萬美元的收藏家,即使他知道台灣有許多出色收藏家,但對於未來是否參加台北當代藝博會,目前還是持保留態度。畢竟藝博會現場來去匆匆、交易倉促,不管畫廊如何籌備,都還是需要參考在地特性,能接受的價位就在那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相對於此,面對中國的藝博會,格文則表現出更高的興趣,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新富藏家崛起迅速,值得開發。他特別舉出龍美術館劉益謙、王薇夫婦,繼收藏之後,在美術館引進許多國際重要展覽,對中國的藝術推廣助益很大。格文也提及一個國際藝覽會的成功,跟在地接受度的高低有著莫大關係。他舉例,巴塞爾邁阿密藝博會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藝博會期間,邁阿密整個城市都動員了起來,接受並熱愛這個藝博會的舉行,也因此造就了它的高度。而洛杉磯的收藏家也是一樣,高度歡迎斐列茲藝博會的到來,全市為之瘋狂。反觀美國芝加哥(Chicago),就是個市場的失敗例子。芝加哥是個文化底蘊具足、美術館也多,又有完整的大學府、藝術院校,但是整個城市缺乏好的畫商,所以一直沒辦法成為一個成功的藝術之都,十分可惜。至於亞洲的香港,格文非常重視香港在近幾年的發展與表現,拍賣公司、國際畫廊、藝博會的進駐,加上新成立的藝術館博與機構,讓香港成功地成為亞洲的文化中心,有如倫敦一樣,樂觀地被定位與重視著。
悠遊藝術天地大半生,想必自己也是位收藏家。格文對此並未有直接回答,但他透露,他個人的喜愛比較偏向抽象表現的作品,例如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庫寧等。但喜歡抽象,不代表不重視基本功。格文說,他有著和亞洲收藏家類似的心態,就是非常欣賞一個藝術家的技巧、構圖等基本功,像書法線條、水墨墨韻的表現,因為藝術家需要經歷多年的磨練,才能完善自身的技法,並表現出一個隨心所欲的狀態,作為好的收藏家,一定要充分地欣賞與理解。至於他個人有沒有收藏亞洲藝術家的作品,格文笑了笑,很誠懇地回答,「暫時沒有」。
然而,成立亞洲據點的同時,該畫廊團隊正與中國的李丹青、台灣的簡詩璇和韓國的柳賢異(Bona Yoo)等專家不斷溝通,了解藝術家與藏家們的想法和需要。格文說,目前畫廊腳步正朝整體方向定位前進,但不能操之過急,主要還是得看大環境的走向。當問到格文在競爭激烈的國際拍賣公司奉獻了1/4個世紀,為何不稍作休息時,他略作思考後表示,一個人對藝術的熱情信仰,是沒有止境的。投身畫廊,尤其更多一對一的溝通與經營,更加地扎實緊密,對他來說,非常具吸引力,而且,他也自信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投身此一產業。尤其,Lévy Gorvy畫廊的定位與服務對象,除了年輕新藏家外,其實都是舉重輕重的高端重要收藏家,他們的收藏終極目標是成立美術館與機構,或者透過捐贈,讓作品進入重要美術館或博物館,直接、間接地對美術史產生影響。如果他能藉此扮演其中的推手,那種成就是非常迷人的!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7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