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個精準貼合臺灣當代藝術發展史的櫥窗:吳悅宇談TKG+十年有成

一個精準貼合臺灣當代藝術發展史的櫥窗:吳悅宇談TKG+十年有成

TKG+一般被設定的形象,是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發展,並串流亞洲前衛藝術表現的畫廊品牌,今年創立正式邁向十年。創辦人吳悅宇認為「藝術家」、「藏家」、「團隊」的角色,是畫廊經營成功最關鍵的三大要素,與具創造力的藝術家共事、激盪,是吳悅宇工作上最為享受的部分,但為了藝術家生涯的永續與延續,她也持續思考如何為這些前衛性的作品,找到與收藏品味能夠銜接的破口。近年,在她與藝術家共同努力下,有多位代理藝術家都開始被藏家廣泛認可。
臺灣畫廊產業在進入千禧年後,逐漸有畫廊二代緩速接班的態勢出現,約莫在2010年左右,包括耿畫廊、大未來林舍畫廊、亞洲藝術中心、印象畫廊、臺北索卡藝術中心等畫廊,二代接班的梯隊都大致就位。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之女——吳悅宇,一直是這個畫廊二代接班梯隊中備受注目且最年輕的一位。她的備受注目來自:當母親已經立下臺灣頂級畫廊規模的天花板,她如何在畫廊經營的範疇體現出自己的能耐與獨特性?另外,她選擇投身的挑戰項目,不僅只是仰賴父母輩耕耘品牌的庇蔭,而是另創一差異化的品牌——TKG+,如今這個品牌也在今年正式邁入創設十年。
吳悅宇經營TKG+十年,她也是臺灣眾多畫廊接班梯隊中備受注目且最年輕的一位。(TKG+提供)
「PLUS X」:從TKG+視點出發,理解臺灣當代藝術近年十年發展史
相較於許多採訪者在經營項目的十年之際,亟欲侃侃而談所謂的「成就」,吳悅宇選擇先提到目前畫廊進行中的展覽「PLUS X」,先鋪陳說明畫廊能走到今日,絕非僅是單靠她的一己之力。「PLUS X」的「X」,像是畫廊品牌TKG+的「+」的變形,也是「十」年「十」的移轉,更如同「X」本身的意象,是加乘也是無限。「PLUS X」雖然乍看是以TKG+合作藝術家的聯展,但更準確的來說,其結構更像是一條從TKG+視點出發,理解臺灣當代藝術近年十年發展史的關鍵作品之選。
在選件上貼合著吳悅宇經營TKG+期間,每個關鍵的轉折。有著畫廊史的公共性,與其私人美學感性觀點的相互交錯,包括因為某件作品而認識了某位藝術家,或是這件作品的創造,讓藝術家作品被藏家所肯定等,所有的選件作品都交織出畫廊這十年來,與藝術家、藏家甚至是幕後工作團隊的共同記憶。如果你也曾經是在這個區段,緊隨著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脈動行走,這個展示也會讓人特別有共感,會湧現與這些各自作品相遇的場合、遇到的人和當時藝術生態的討論。如果一個畫廊能從容鋪陳出這樣的共感,甚至是集體的記憶,我想那在藝術家選擇的品味與經營上,絕對有其精準性。
「PLUS X」展覽主題牆。(TKG+提供)
建構當代藝術與收藏體系的銜接破口
她之所以完善的介紹「藝術家」、「藏家」、「團隊」的角色,是因為這三者是她認為畫廊經營成功最關鍵的三大要素。TKG+一般被設定的形象,是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發展,並串流亞洲前衛藝術表現的畫廊品牌,由於合作藝術家作品多數具當代實驗與學術風格,然而能長期在藝術生態立足的藝術家,勢必在創作與作品收藏都能長期有持續的斬獲。與具創造力的藝術家共事、激盪,是吳悅宇工作上最為享受的部分,但為了藝術家生涯的永續與延續,她也持續思考如何為這些前衛性的作品,找到與收藏品味能夠銜接的破口。近年,在她與藝術家共同努力下,有多位代理藝術家都開始被藏家廣泛認可。
「PLUS X」展覽現場。(TKG+提供)
而這樣的成績,她也坦承大約是歷經五年的耕耘後才慢慢被藏家系統所接受。雖然TKG+有耿畫廊作為後盾與支持,但吳悅宇從年資、專業度與推廣的藝術家,仍會被藏家與產業專業人士抱持觀望態度。但她也認為這是臺灣收藏界與藝術界普遍的現象,「這樣的評估通常會有一段時間,但當收藏界認可之後,通常就會是蠻永續的支持。」這些專業評估與謹慎,她認為是臺灣藏家特質與底蘊深厚的緣由。
但吳悅宇也強調與市場端的溝通與協調是畫廊存在的意義,她並不希望轉嫁市場營收的壓力給藝術家。她認為年輕的品牌與藝術家,最珍貴的首要是「創新」與「實驗」,每個生命體都會有其相對有爆發力、創造力的階段,即便還是存在營收的壓力,她仍鼓勵藝術家不要安於某種狀態,要勇於跳脫既有框架,在還能容納實驗彈性的階段勇於嘗試,而這些對於藝術創造挑戰、品質的堅持,其實在長期累積後,藏家絕對會放在眼裡和心上。
「PLUS X」呈現藝術家饒加恩作品。(TKG+提供)
目前參與藝博會,通常是畫廊開銷最大的項目,而且甚至畫廊展位的藝術作品全數售出,也不一定能平衡展覽支出。為何畫廊還是堅持帶著藝術家們前往這些國際舞臺。吳悅宇認為除了商業的回收考量,品牌的形象與能見度也必須同時建立。如過去2017年何采柔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的展示計畫,便獲得很後續效應。不僅是反應在購藏,而是被許多美術館、學術機構看到,開始大量被國際展會邀約。雖然藝博會的投資成本高,但她也堅信商業之外,更重要的是國際能見度與學術性的建立,學術與市場面必須縝密的交織併行,藝術家的生涯才可能無論從市場面與學術面來檢視,都是穩固的。
「PLUS X」展覽現場。(TKG+提供)
從第一位簽約藝術家談起,謹記那份願意賦予她的「相信」
吳悅宇列舉她第一位簽約藝術家——陳敬元近年的發展歷程,他從早期學院內以卡漫語彙創造的政治寓言而被識別,到如今發展到挪用古典繪畫形式的繪畫變體,至今已廣泛受到收藏界的認可,許多死忠其藝術表現的藏家更是排隊靜候其新作發表。吳悅宇從挖掘他,到陪伴他藝術創作能與收藏體系銜接,這些明顯的轉變,也是她十年經營過程成就感所在之一。
「PLUS X」展覽現場。(TKG+提供)
當初是如何發掘陳敬元?她認為是一段感性為前提的相識。「跟藝術家合作的前提下,你一定是被他的藝術品所打動,才會有所行動。」在還未跟陳敬元碰面前,就被其藝術語彙所吸引著,當時才剛從國外返臺的她,趕在陳敬元於非常廟藝文空間首次個展結束前,去現場觀看。她在他身上看到別的藝術家沒有的特質,尤其以輕盈的方式象徵沉重事物的天份與技巧。她回憶當時一無所有,也拿不出任何成績能給藝術家參照,只是談著理想與藍圖,卻成功獲得陳敬元的信任,展開其畫廊經營首位、也是其最長久的代理藝術家的合作。
她如今都謹記那份願意對她的「相信」,身上背負這麼多代理藝術家的生涯是否讓她備感壓力?吳悅宇卻認為就是因為那份「選擇相信」,她才更有動力去看到自己更多的潛質,在與藝術家合作上,吳悅宇承襲耿畫廊一直以來,與藝術家合作便是家人的關係,「如果是要走長遠的,絕不可能僅用一種商業關係來經營藝術家。」
如剛開始成本的控管並沒有那麼成熟,其實當代藝術陳設等空間條件上,都有許多無形成本,必須歷經一次次展覽的累積,才更熟悉成本控管的尺度。近年她已可以準確地拿捏年度展覽預算,怎麼樣利用更經濟、靈巧的方式,但達到最大的效果。
「PLUS X」展覽現場。(TKG+提供)
母與女的事業夥伴
面對畫廊步入第十年,她雖然將此做為終生的志業,卻沒想過自己可以走多遠。當初母親也是給她五年的時間來證明,頭三年的草創期是她最開心的時刻,每天就是專注的看展與找藝術家洽談,建立人脈與關係,但當藝術家代理的合作談定後,壓力開始慢慢浮現。她不再只是去看看藝術家就好,而是必須鎮守在畫廊,來規劃這些信任她的藝術家們的將來、博覽會露出。
而當代藝術其實在展呈上平均比現代藝術耗費成本更大,但收益並不一定更豐碩,也讓她的起步過程充滿各種挫敗與挑戰。然而,背負著藝術家生涯、品牌拓展、收支平衡等壓力,在剛起步數年後貼心的吳悅宇也自省過,長年看著母親征戰國際博覽會,如果自創品牌無法減輕母親負擔,還不如放棄理想好好把母親的江山守住較重要。面對這種放棄經營的低潮,反而是母親回過頭鼓勵她,「這條路走得很對,很正確。」另外她過去的老師,目前現任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的陳維德,也在其低潮時期鼓勵她要堅持下去。
「PLUS X」呈現藝術家袁廣鳴作品。(TKG+提供)
創業初期,雖然因為經營現實和母親偶有摩擦,但她理解母親是要她踏在理想上時,也要將自己拉回現實。過往許多人以為,身為畫廊二代就是撿父母成就的成果,但吳悅宇認為,和母親、其他畫廊二代的比較才更是挑戰與壓力來源。「如果我僅是代表自己創業失敗,還只是我個人的問題,但有母親的品牌在前面,我的失敗也會讓母親蒙羞,這樣面對失敗的壓力其實是雙重的。」但她沒有因此選擇站在母親身後,閃躲各種關注與鎂光焦點,而是扛下新品牌的營運,將自身放置放大鏡下檢視。
吳悅宇也談到耿桂英教育方式對她的影響,「不是給予孩子過於平順安穩的生活,耿姊總認為『年輕還是要跌過』,每一步都穩當,反而很多經驗都會難以累積。」母親雖然是她新品牌的後盾、給予她自己尋覓合作藝術家的空間,但也明言不會介入,成敗都是吳悅宇一人扛。耿桂英即便知道吳悅宇的決策會有問題,但是在安全範圍內耿桂英還是會讓吳悅宇去經驗挫敗。其實在耿桂英鮮明的經營形象下,我們很少能細究何謂吳悅宇的個性,她外在清新婉約與保有理想的質地,卻沒有柔弱迴避任何迎來的挑戰與壓力,而是堅毅的去向她當初承諾的理想,「我想為臺灣的當代藝術家做點什麼」,母女倆現在成為相互信任的事業夥伴,共同思考著怎麼將兩個品牌並行與茁壯。
「PLUS X」呈現藝術家何采柔作品。(TKG+提供)
當事業體有了世代與多元視角
吳悅宇近年也步入婚姻,夫婿邱耀正的加入為耿畫廊與TKG+經營上,添入差異與多元的視角。吳悅宇認為有管理背景的另一半,以他豐厚的社會歷練提供她經營的新視野,剛開始她也會懷疑這些建議,對於真正落實藝術產業的可能性,但轉念一想「如果我都鼓勵藝術家實驗、破除框架,為何我對其他管理上面的建議卻顯得如此保守?」
「PLUS X」展覽現場。(TKG+提供)
邱耀正過去的經歷,思考事情時有更多全面性的觀察,讓她在經濟面向、管理層面的視野都提升許多。「男性和女性具備差異化的敏銳度,我和藝術家之間也有很多革命情感的火花,但他會適度提供理性的建議。」吳悅宇認為自己在人生觀與思考邏輯上,受到母親很大的影響,但另一半的加入常會提供許多事半功倍的解決方案,這對事業體越來越茁壯的耿畫廊與TKG+來說,完全是現階段在行政與決策流程上最需要的。
「他許多建議讓流程化繁為簡,我們更是多一個經營者來一同協助,並帶領另一個圈子的人進入收藏,開發許多新興藏家認識藝術。」業務與社交能力特別好的邱耀正,拓展作品與藏家更廣的接受面,而在與藝術家溝通的生產端,吳悅宇也以其品味與視野和藝術家們縝密發想與創造,這些家庭成員間的分工與各司其職,也讓整個畫廊事業有了不同世代與角度的多元經營。
「PLUS X」展覽現場。(TKG+提供)
畫廊能走多遠,「幕後」是關鍵
而從吳悅宇加入耿畫廊與TKG+幕後的經營,其實她也協助讓畫廊的幕後團隊更加完整,「無論是耿與TKG+近年能這樣在國際上多所拓展,幕後團隊是很關鍵的角色。」耿桂英在創立畫廊初期便大量參考歐美國際畫廊的規格與經營模式,吳悅宇返國協助經營也以美術館的結構來想像畫廊營運,「尤其是畫廊想做更好品質的展覽,絕對不是只有我和母親兩人的能力就能做到。要把事情做好,絕對需要有好的團隊,而且每個角色都至關重要。」
過去時代的畫廊行政僅是被視為展覽執行者,多數決策由經營者與藝術家間來決定,吳悅宇認為如果每個藝術行政僅剩下轉達資訊的功能,「久了一定也對工作沒有成就感,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專業、創意等貢獻,藝術家也可以跟展覽部門的人員討論展覽,成為他們信任諮詢的對象,行政不應該只是為了幫畫廊主、藝術家執行任務而已。」
耿畫廊是放眼臺灣極少數在畫廊內,真正聘任策展人的畫廊,例如策展人許峰瑞的角色,而許峰瑞的加入更帶著持續培力新銳策展人的概念,培養畫廊內的新進工作人員。雖然當初聘任策展人到畫廊體制,其實吳悅宇也充滿猶豫,「許多獨立策展人對商業畫廊營運方式會感到排斥,或是帶著不正確的觀點來看待畫廊,理解畫廊幕後的策展人其實並不多。」而策展人所添入的視野,提供許多經典藝術家新的詮釋可能,「只有專業的策展能持續突破這點,藝術的審美應該是永續並與時代演進同步的,專業的策展與團隊能夠補足這樣的需求。」吳悅宇強調許多畫廊決策都是共議討論而成的,「我非常樂見團隊獨當一面,交付任何任務都可以對他們充滿信任感,大家能夠一起成長也會讓我有成就感。」TKG+舉辦的許多展覽,也會讓內部策展人掛名,「因為他們的努力,值得被看見。」
「PLUS X」展覽現場。(TKG+提供)
以經營來創造
從吳悅宇的訪談,也許更能深究為何耿畫廊與TKG+會有目前在臺灣畫廊間的高度與口碑。他們從不侷限藝術發展的可能,經典是藝術、前衛也是藝術,而這兩者間也產生密集的對話,這些跨世代、領域的激盪形成一股對話的張力,只要是能提升質地的方式,經營者也以破、力之姿來延續。因此,我們能看到耿畫廊的藝術家大膽開創前衛的展呈方式;也能看到TKG+的當代藝術家細究經典形式與技巧的探求,而這兩種質性的交流,成為一種任何生命體能夠永續,或甚至為了永續而演化的真誠。那份對於永續的堅持是回敬藏家、藝術家也更是藝術本身,也能看到一間畫廊不僅是守護創造,更以經營來創造。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