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如果一張圖能代表千言萬語,那為何圖畫書還需要文字?」圖畫書文字創作的再思考(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如果一張圖能代表千言萬語,那為何圖畫書還需要文字?」圖畫書文字創作的再思考(一)

圖像的比喻較「開闊」,文字較為「緊緻」。無論哪一種,都是試著幫助讀者理解圖文關係的簡化說法。

圖畫書的創作,從作者方面來看,大致分為圖文同一作者,以及圖畫與文字分屬不同作者兩種情況。

若從文字和圖畫形成的先後順序,則大致是先有文字故事,再配圖;或者先有圖,再有文字。當然,在圖文同一作者時,也可能存在文字和圖像同時創作的狀況。

一般來說,從文字作者的角度,通常都是先寫出完整的文字故事,再交由繪者繪圖。

即使先有文字故事再配圖,基本上,之後仍需要配合後續繪製的圖像進行修改文字;其後圖像也可能接續文字的更動進行修潤。如此往返數次也很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嚴謹的做法。

除了少數不更動文字的情況外(例如將詩作、經典文學改編圖畫書),一般而言,較具備近代圖畫書圖文概念的製程中,文字作者和圖像繪者會進行有機的、滾動式的來回修潤調整,除了避免意義重複累贅的部分,也能使圖文合作更緊密,產生更多可能性和趣味。

我認為,對圖文關係中文字的特性理解得越多,就越能在創作的過程中(配圖前、圖文協調過程、圖稿底定後),更有彈性、更有效率的運用文字。然而,我發現大多數圖畫書創作相關論述傾向將圖像作為討論主軸,而將文字視為輔助,採用文字依附圖像的觀點來討論,或是單純討論文字故事的技巧,較少考慮圖文來回互動修潤的情況。是以,本文嘗試從文字創作的角度,而非學文學理論的「事後分析」來思考文字在圖畫書裡的實際作用。

圖像與文字的屬性關係

曾聞論者以歌曲中的「歌聲」(包含歌詞和聲音)和「樂器伴奏」的關係來比喻圖畫書中文字和圖像的關係。兩者不互相干擾,共同詮釋一個主題。亦有圖畫書理論家將文字比喻為道路,圖像則是風景;風景引人駐足,道路則領人前進。以上兩個比喻有相似之處:圖像的比喻較「開闊」,文字較為「緊緻」。無論哪一種,都是試著幫助讀者理解圖文關係的簡化說法。

仔細思維,儘管圖像有時也可以用來「強調」某些事物,但當讀者看見一個畫面,仍是在同一時間內接受了多樣的符號訊息(線條、色彩、構圖、整體畫面……),並藉此觸發感動。相對來說,文字是單一符號系統的線性結構,一個字一個字順序連接而成,卻在讀者腦中誘發意象和想像。

例如若只用文字寫「紅色的蘋果」,乍看很具體,但在讀者的腦海中卻是想像與意象」,必須自行運用心象詮釋填補大小、色澤、形狀等。若單以圖像呈現,讀者看到的是「確實」的呈現,紅色的蘋果就是畫面上的紅色蘋果,確切的看見了蘋果的大小、色澤、形狀等訊息。文字其實從表面上看起來簡潔緊緻又具體,但在讀者腦海中形成的意象/想像卻是比圖像更模糊、抽象的。

又如以文字描述「小明生氣到了極點」,每一個讀者都能直接的理解小明的情緒,並在腦中想像「極度生氣」的模樣,但若僅以圖像表現「小明生氣到了極點」,我們會同一時間清楚看見小明的長相、他的表情,甚至其他如衣著、背景等訊息,但圖像是否能精確地讓每一個讀者感受「生氣到極點的盛怒」,就很難說得準。

所以,圖像和文字的確是特性非常殊異,各有明確與模糊之處,有時重疊,有時又能互相補充的。

而大多數時候,圖畫書的每一頁(或跨頁)都有圖像,那麼,文字該扮演什麼功能呢?

在思考與實作的過程中,我認為文字在圖畫書中最重要的功能,在於「聚焦」。

文字的聚焦作用

文字雖是符號的型態來呈現,本質上是非常接近人的「話語」的。它包含了文字作者的話語、故事中敘事者的話語,以及故事角色的話語。透過這幾種話語,彷彿「說話的聲音」,引導著讀者「聚焦」在作者希望傳達的各項故事重點上。

這些聚焦,大致包括了:

  • 事件:具體地讓讀者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 時空變化:除非用連續畫框的技巧,或者在畫面中以「共時」的方式來呈現時間空間的變化,一般而言,文字比圖畫更容易表現時空的動態。透過文字描述事件的發生、角色的動作思緒情感,可讓讀者具體感受到時空的流動變化。
  • 感受:文字可以具體的聚焦在細微的感受上,例如:
    • 視覺:具體的告訴讀者視覺上要關注的對象,以及該注意的細節。
    • 聲音:雖然有些圖像能夠營造出「聲音」的感受(例如畫出聲波的形狀),但是最能夠在書頁上真實表達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聲音的手段,仍是文字。透過描述或者對話來呈現角色的話語、動物昆蟲的叫聲、大自然的聲響……等。
    • 氣味,以及其他難以圖像表達的感受:香味、觸感、溫度、口味,都「可以」透過文字來描述。
    • 心理:文字可以具體表達角色的情緒、思緒、想法、形容、詮釋、判斷。

需要注意的是:拆開來看,文字可以清晰具體的呈現多種感官,但這些感官也經常同時傳達了心理的描述,融合成複調、多重的訊息傳遞。而文字的「聚焦」,實際上也不一定要針對圖像的內容,有時候,也可以選擇圖像沒有說的部份。這點我們留待下次再談。

小結

閱讀圖畫書和聆聽歌曲不同,聆聽歌曲基本上是無法中途暫停的活動,因此歌詞在腦海中產生意象感受的過程非常即時快速,無法停下。然而圖畫書的閱讀,是可以變速、甚至中途停下的。

而將文字比喻為引人前往下一個風景的道路,但事實上道路並不推著人一定要不斷往前走,前往下一個風景。文字,有時令人駐足。時而在美好的氣氛中期待著下一個目的,迫不急待的前進;時而因美景駐足流連,靜靜沉思,或許更會是一場富有韻律、精彩的旅程。

因此,除了道路的作用,文字還可以是指示牌、路標、導覽解說、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不只是引人前進,甚至是可以引導人停下腳步,入微的觀察和感受「風景」,觸發讀者觀看「風景」時的感動。文字也可以是讓文本變成戲劇的對話;文字亦可以是從心裡發出的聲音、來自天上的聲音,甚至是「配樂」。

有時候,文字還可以選擇靜默留白,什麼都不說。

這些都是文字在圖畫書中的作用,也是文字作者在圖畫書中的工作,可以多加思維、選用的「工具」。

下一回,我們將繼續探討「對話與文本調性的關係」、「文字作為圖像」、「留白」,以及更多文字取捨的問題。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