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3:兒童的繪本民俗學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3:兒童的繪本民俗學

關於兒童的民俗,常常充滿著一種「在各種遺憾中前進」的暗示。護祐小孩的神明,有床母(床頭婆婆/殷十娘)、七娘媽、臨水夫人⋯⋯這幾位神祇,在民間故事裡,都有著傷痛的人母經驗⋯⋯

1.「時間的那邊,其他小孩怎麼了?」

在澳門歷史悠久的墓園裡,我們尋找小孩子的墳墓。若果父母仍在世上,孩子的墓碑上,會定期更換許多小玩具:「我帶你去找一個小朋友,他喜歡小熊維尼。」(朋友在一位小朋友的導覽裡,聽到他說出這句話而驚喜/驚恐不已)。父母都不在的孩子墳頭,成為城市的歷史沈積,他們是世間最安靜的小孩。

《澳門基督教墳場》裡的幾個小孩子,這位小朋友Lancelot Dent Colledge,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在他一個月大的時候返回英國,小孩8個月大離世。他的兩個哥哥William和Thomas,也埋葬在旁邊。這三個孩子的墳墓,被叫作郭雷樞之角(The Colledge Corner)。在兩年之內失去三個孩子後,媽媽也帶著唯一倖存的小孩回英了。這只是書中那麼多失去孩童的家庭之一。

在之前專欄(No.12: 尋找澳門有趣的手繪地圖)談到的「馬禮遜墓園」就是這個墳場,它的開始,是一位與早夭孩子和他的年輕母親。現今有大部分讀者在這裡尋找近代世界的樣貌,我因為與孩子時常在此地流連,若不是《澳門基督教墳場》這本書,我就無法沿著時間軸,垂直找到那麼多澳門小孩的故事。

這本由澳門文化局出版的《澳門基督教墳場》,書寫者是賴廉士爵士(Sir Lindsay Tasman Ride)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梅麗(May Ride),它原書在1996年由香港大學出版社以英文版出版。因為對基督教墳場的研究有功,賴廉士爵士於1977年過世後,獲准安葬於此。成為鴉片戰爭後,唯一也是最後的入葬者。中文版的相片由澳門攝影家陳顯耀先生所拍攝,陳先生平時發表的作品多為澳門各業市民生活剪影為多,本輯墓園攝影或有種「生活感」上的追求。

2.澳門的「百年兒童敘事」

關於怎麼沿著時間軸,去整理出觀看兒童的方式,在去年年度好書中,由林真美老師翻譯本田和子的《百年兒童敘事》,做了日本的百年梳理。書中每一章節,都給了我新的觀點來探察。因位於歷史城區,我不免跟著本田氏第一個章節〈科學時代的「兒童」〉來散步,去思考科學時代來臨前,人是怎麼看待孩童。

視個人死亡為公共事件,在馬禮遜墓園中,兒童也納入公共墓葬的行列,所以才能找到那麼多小朋友的故事。 這個墓園附近,另一個聚落裡,另外有一座廟宇,其他孩子的足跡靜靜出現⋯⋯

這些「奶媽」塑像非常真切,她們跟身邊的小屁孩,演繹著照護孩子的「日常」:「攬腰教企夫人」「臨盆保產夫人」「淋瀨花枝夫人」「白花送子夫人」「東園大笑姑婆」「西園小笑姑婆」「含茶嚼飯夫人」⋯⋯在蓮溪廟的側殿的其中一進——金花夫人殿,世人在此,有著對孩子的各種盼望與祈禱。廟宇建築正中央,是「花仔」「花女」供奉殿,百年來早夭的小孩,靈魂安居在此。這些小孩沒有名字,他們被喚作:「冥兒」「先(仙)娘」「花仔」「花女」「大姐銀」,為方便後人敬奉,這些孩子也被喚作「太公」「大伯娘」「大伯爺」⋯⋯也有父母無法離愛,在牌上喚他「愛兒」。若有了愛,時間就好像一直停留了,名字也是不能有的,有了命名,親與子相欠,愛會在,緣就難離。無論如何,廟方會點一盞燈,許多牌位什麼都沒寫,他們是「沒被生下來的孩子」,只有「敬如在」三個字。

蓮峰廟的百年孩子們


關於兒童的民俗,常常充滿著一種「在各種遺憾中前進」的暗示。護祐小孩的神明,有床母(床頭婆婆/殷十娘)、七娘媽、臨水夫人⋯⋯這幾位神祇,在民間故事裡,都有著傷痛的人母經驗:殷十娘的孩子哪吒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七娘媽與凡間孩子分離,每年一會。在臨水夫人與金花夫人的眾多故事裡,充滿難產與失嬰的故事⋯⋯

祂們多為女性,偶有稀缺的男神,比例失調,成就「『百年性別分工傾斜』的敘事」。許多女性傷痛暗藏其中,除了家族活動(收涎、抓周)之外,社會的、集體的,以兒童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也比較稀少。涉及兒童的民俗學,依然在講述這樣的故事:「母親對自己、孩童夭折的擔憂」。

漢聲兒童叢書《中國童話》三月號裡註生娘娘的故事:祂生前為陳靖姑,在平定作祟吃人嬰孩的蛇精、猴怪、兔妖之後,產下嬰兒離世。也聽過一個版本,講是陳靖姑孕期為平伏蛇妖,放下胎兒,未料孩子被妖精毀胎吃了去⋯⋯

3. 平平安安長大,需集眾人之力!

透過驚人的新藥開發,孩子們從此變成『不輕易死去的人』,大人們也在無意識的狀況下,不再將育兒視為『戰戰兢兢』的事。——(《百年兒童敘事》p72。本田和子,四也出版。林真美翻譯)

相較於今天人類育兒的方式,民俗內容的發展速度卻非常緩慢,舊有的文化暗示不斷出現,具有新觀念的卻又還沒出來。 當民俗活動在提示著「兒童是會輕易死去」的恐懼,尊重兒童、解放讓兒童有自主的空間就難以出現。在新的民俗內容尚未成形前,我們如何在「恐懼死亡」的心理中,接受孩子們是「不輕易死去的人」 ,進而集眾人之力去養育,具有新的時代意義。

劉旭恭老師有一本《五百羅漢交通平安》,故事說到有一個阿嬤到廟裡幫孫子求了一張平安符,上面寫著「五百羅漢交通平安」。故事繼續了,小孫子在三歲、六歲、九歲等時間點,人生出了劫難,跌落山谷、飛機亂流、遭遇船難⋯⋯羅漢們動用自己的力量,全力以赴護佑他。孩子長大了,搭火車到遠方,列車卻翻覆,最後一位羅漢大師兄抵住危難,被成為少年的孩子發現,這次換他來了,少年救出了大師兄,羅漢說了句「真的是長大了啊」就消失人間。

五百羅漢交通平安》(劉旭恭。親子天下。相片來源:誠品線上)
(相片來源:誠品線上)

沒有一個小孩可以單獨長大,白希那在講單親環境下的父職與母職時,用了非常怪誕的魔法情節:《魔法糖果》裡,孤單的東東吃了魔法糖果,不僅交到了朋友、打開了社區關係,也聽到了父親心中的愛。在《奇怪的媽媽》中,延續上一本《長壽湯仙女》的內容,都有著一個守護孩子的仙女。

十二奶媽、三十六婆姐、五百羅漢⋯⋯何嘗不也是暗示,需要集結那麼多人的力量,才能成就一個人的生命。在孩子容易早夭的時代,他們可能只是故事或信仰的角色。在科學的時代,他們是安心的社區、育兒的社會支援、是托育制度、性別環境,公平與正義,是能讓孩子平安長大的社會力量。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17:繪本民俗學——農曆七月街頭燒衣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0 趣味有「偶」的繪本與兒童故事展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跨越宗教的生命之愛──談劉旭恭的《五百羅漢‧交通平安》

川井深一( 46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