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藝術教育】換個角度看世界

【小典藏│藝術教育】換個角度看世界

一味追求漂亮,有時反而會覺得味道不夠,所以會有變形的、新奇的作品被創作出,這些作品乍看之下,不易明白,但換個角度去看,就能發現驚喜,這又是藝術教育中一個很棒的引起動機,這也是運用「錯視」元素來增加藝術的趣味性。

為什麼會有藝術創作?學界眾說紛紜,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的基本需要,從最基礎的生理必須、安全感、被愛和歸屬感、自尊與自信等,到最後的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在藝術領域中便是透過繪畫、音樂、語文等方式將人的潛能及才幹展現出來。

而在平面設計上,因為人的視覺機能具有一些共通性,所以在接受訊息時,有些會因為整理或取捨等作用來篩選視覺內容,因此,在視覺心理學中,將畫面中所見的主要部分稱為「圖」,而周圍的背景稱為「地」,先分享魯賓之杯(圖1)給學生們,看白色背景部分是兩個人物的對看側臉,看中間黑色部分則是一個杯子,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物件,幾天前在王建傑老師的臉書中看到一張作品(圖2),剛好也可以呼應這個技巧。

向一點集中的透視是藝術創作時常用的技法,最前面的人物其實畫的最長,但看起來確是最後面的人物最長(圖3),而單點透視法,又讓我想起故宮博物院最近展出的鎮院三寶,因為中國的山水畫有時不一定固定在一個定點作畫,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把能看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畫下來,稱為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此種多重視點的表現方法也能在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的畫作中看到,這些都是在教學時能和學生們一起探討的地方。

圖3 翻拍朝倉直已的【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p164

不知大家在欣賞戲劇時,是否會發現悲傷的畫面更能打動人心,藝術領域中也是,一味追求漂亮,有時反而會覺得味道不夠,所以會有變形的、新奇的作品被創作出,這些作品乍看之下,不易明白,但換個角度去看,就能發現驚喜,這又是藝術教育中一個很棒的引起動機,這也是運用「錯視」元素來增加藝術的趣味性。朝倉直已在【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書中談到錯視,並解說了多種錯視狀況:如形態扭曲的錯視、線或角對不起來的錯視等等……挑選幾張學生會喜歡的有趣圖片來做分享,圖為賀年所用的圖形,將卡片從近乎水平的方向看,可以看到”A HAPPY NEW YEAR”的字樣 (圖4)。

圖4 翻拍朝倉直已的【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p166

藝術活動

步驟1:

和學生們分享上述的作品後,請他們在相同大小的兩張紙上畫下風格不同的畫,畫好後,各剪成6條垂直大小相同的紙片,如圖5。

圖5

步驟2:

穿插貼在另一張紙上,如圖6

圖6

步驟3:

再將這張紙利用紙扇方式摺疊。

步驟4:

這次活動的重點還延伸到作品欣賞,因為從右邊或左邊的視點不同,看到的作品也是不同的,如圖7-8。

而在長輩的課程規劃中,提供的是已經完成一半的紙張,由長輩們設計塗鴉另外一半,竟也畫出驚豔的作品,長輩們在課程結束欣賞時,開始拿起手機從不同角度拍攝,開心的互動及討論,如圖9。

圖9

還可以多元的應用在文創商品上,想起Luycho|鏡面倒影動物圖案咖啡杯-斑馬,原理是根據杯的曲率變換成正常的圖像,並將圖像印在杯托上,當咖啡杯放上去時,斑馬的圖像就會被反射出來,如圖10。

生活層面上呢?西非的奈及利亞便將3D地畫靈活使用,因為交通事故頻繁,所以劃設了1條「3D斑馬線」,這種畫法會在平面的路面上產生出立體效果,會使用路駕駛減速,減少汽機車撞上斑馬線上的行人。這是奈及利亞 拉各斯州(Lagos State)一所創意學院發想的創意點子。利用視覺上的錯覺,讓行進中的駕駛誤以為路面上有突起的白色柱狀物,產生快要「撞柱」的錯覺,希望藉此降低車速,保護行人安全,如圖11。

圖11翻拍自網路新聞

此時耳邊剛好傳來義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韋瓦第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作曲家在樂譜上為每一樂章標示了一段十四行詩,如春天的鳥鳴、夏天的暴雨、秋時豐收,還有冬日凜冽的寒風。不同的季節產生不同的美感,在藝術表現中,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作品,總能產生出不同的情懷。就讓我們不設限的、輕鬆的用各種角度去體驗生命中的美好吧!

劉雪妃( 39篇 )

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教學分班,之後到華梵大學工設所美術組在職專班進修;平日從事幼兒、親子、長輩等藝術教學;喜歡聽音樂、喜歡隨手塗鴉、寫字、及手作 經營臉書粉絲團–fei要幸福手作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