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扣扣老師的親子觀察】「罐頭公園掰掰」是兒童友善起點,那下一步呢?

【專欄│扣扣老師的親子觀察】「罐頭公園掰掰」是兒童友善起點,那下一步呢?

公園的設計,除了以遊玩為重點,公園究竟還可以做什麼?定位又只是遊戲場嗎?若多擺上一些書,是不是也就能化身成為圖書館?「讀樂樂公園圖書館」用設計帶進社區,讓公園與閱讀發生共鳴與關係,也給孩子與家長對公園有了不一樣的想像。

近幾年,大家有目共睹公園的各種變形。從兒童權益、友善兒童出發,公園變好玩了、親子家庭也多了,讓孩子探索玩樂的空間也拉寬更親民。

特公盟「社團法人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大家應該不陌生。一群媽媽為了孩子的玩樂權益,從杜絕罐頭遊具開始、到街道玩樂把兒童的遊戲權還給孩子,從台北開始一路發展特色公園,全台各地遍地開花。

在天母,天和公園多了大型攀爬架,讓孩子可以盡情探索。過往常見的制式塑膠地板,改以用木屑、小石、沙坑等自然素材,讓孩子邊玩邊探索。而公園的改造,也讓孩子直接參與設計討論,提出點子。公園的設計,也不在純然以安全優先,而在遊戲裡加上了挑戰與恐懼,像是為了要滑很長的溜滑梯,得先爬上高梯,從中感受挑戰。

天和公園(照片由特公盟 Christine 提供)
天和公園大型攀爬架(照片由特公盟 Christine提供)

公園除了遊戲場,還是座圖書館

公園的設計,除了以遊玩為重點,公園究竟還可以做什麼?定位又只是遊戲場嗎?若多擺上一些書,是不是也就能化身成為圖書館?

2019年,由立委吳思瑤委員發起的「讀樂樂計畫」,與10位建築設計師一起打造10座「讀樂樂公園圖書館」。用設計帶進社區,讓公園與閱讀發生共鳴與關係,也給孩子與家長對公園有了不一樣的想像。

開始有孩子,拿起繪本在公園的草地上開始閱讀;阿公阿罵也把家裡的書帶過去放;在一旁陪伴孩子玩樂家長,也可以拿本書喘口氣⋯⋯,這些案例很明確希望把閱讀的元素加入公園的場域,試圖從硬體改造,融合些許的「軟」想像,開始擾動公園的角色。

讀樂樂計畫:讓公園與閱讀發生共鳴與關係(吳思瑤委員辦公室提供)

改造設計  得從「硬」到「軟」

這幾波「硬體」的改造,不管是特公盟的讓孩子參與設計,或是設計師諮詢與里長及社區的討論及觀察,跟過去相比已往前走了一大步。

但當這波從思維出發的改變後,公園的親子家庭與群聚的人群變多,公園遊具與空間的定義慢慢開始轉變。下一個課題,將是怎麼讓公園空間與人產生更深的關係。

舉例來說,「讀樂樂公園」希望推廣閱讀,透過擺放繪本書籍,與民眾對話。但這只是單一的互動,那是否未來能鏈結周邊小學與幼兒園,共同推動讀書或是小文學家養成計畫,找來小小孩與老小孩的跨齡的讀書會等等,讓空間成為媒介與載體,連結空間與人的關係。

讀樂樂計畫:推廣閱讀,透過擺放繪本書籍,與民眾對話。(吳思瑤委員辦公室提供)

特色公園一定要在都市嗎?

又再者,這些跨越身份、年齡所打造共融式的特色公園一定要在都市嗎?在鄉鎮(偏鄉)空地多、有山地有海及各種自然資源。如果把特色公園的打造,結合課程設計讓當地非山非市或鄉鎮小校帶著學生一起設計打造,就能夠讓當地參與更多,或許也有機會,吸引鮮少來到的親子族群來到公園玩樂。

能夠改變的不只是從公園空間著手,如何玩、如何使用,也將是一項可能的轉變。大家來到公園,多半還是以單次親子活動為主,若是能突破限制,開始與鄰近的小學或幼兒園及課程做結合,讓公園也能是教學的地方,何嘗不是新嘗試?霎時間,公園自然會是孩子與學生的探索教室,讓遊樂不只是遊樂、學習不只是學習,學習和遊樂都將可能重新被定義。

不論改造了空間、不論變成了圖書館,或是改變了公園的定位或角色,至少目前看來每一個改變都是有機的,並且正在滾動發展。但改造,不僅止在硬體空間,下一步從「軟」出發,都可將「友善兒童」的定義再拓展,也讓孩子的權力能透過公共空間完全表達出來,從「硬」到「軟」,未來的特色公園與讀樂樂計畫等變形進化版,指日可待。

【文章轉載至倡議家「扣扣老師的親子觀察」】

陳子倢( 3篇 )

陳子倢(扣扣老師),原為平面設計師與國高中生的青少年輔導員,現在則在社會企業領域中熱情,推動倡議家庭關係的重要性。創業初心在於多年的青少年輔導經驗,發現影響孩子的關鍵來自於「家庭」,但許多職場的前輩們多半最遺憾的是需要長時間征戰職場,只有零星的時間可以陪孩子與家庭。知道家庭很重要,但是也沒有辦法。扣扣老師當時想:我能不能創造一個新的創新教育方式,讓這些爸爸媽媽能在最短暫的時間裡能有效且精緻的陪伴與認識孩子,創造家庭有溫度的回憶,並且認識彼此不太一樣的一面! 因此,小人小學在2017年4月的兒童節開始。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