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璇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畢業,2012至2018年1月於台南運作獨立藝術空間「齁空間」,現為自由撰稿人。
植物作為文化符號的復返與詮釋:「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出的「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以四種於臺灣尋常可見的植物為開場,透過四種植物,與民眾的...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我們在南方發聲」:速記1990年代以高雄地區為核心的藝術媒體發展
1980年代末,隨著政治解嚴所迎來的社會與經濟開放,房地產開始上揚至顛峰,股市狂飆至上萬點,同時,1988年臺灣替代空間...
揭開城市的孔隙:2019年臺南藝術節的「場域特定」視角
2019年的臺南藝術節,以「穿越看不見的城市」為開展觀點,透過「城市探察」、「城市傳說」、「臺南製造」、「劇場限定」、「...
裂隙的縫合與重啟:「台南鐵支路微區想像游擊戰」
台南市中心的鐵路沿線,最近正在經歷一次景觀上的劇烈變動,即因應政府執行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最終決議採用「東側施作」(...
社會運動的展示驅動力:「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
近期適逢廣受國際矚目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展現香港市民對於自由遭受侵蝕,不斷積累的憤怒與憂懼。而在台灣,長榮航空罷工運動...
開啟純粹性之外的精神性疆域——高雄「弔詭畫廊」六年
弔詭畫廊在今年迎接其階段性告別的最後一檔展覽「Close」,展題直接作為畫廊即將熄燈的對外宣告,讓弔詭畫廊作為一個以展覽...
文史的借力與地域的回聲:近年台灣藝術節現象短析
這類藝術計畫,多以環境、自然、人為名,一方面也顯見受到日本大地藝術祭的發展成效,所間接影響並帶動此類藝術節在台灣不間斷發...
專題|台南公、私藝文空間生成與演變樣態概述
今日,不同於1980年代只有文化中心的台南,台南市正式擁有一座台南市美術館,更讓人期待其立基於民間各式多樣的藝術樣態,挖...
是觀點的歸零還是架空?迎接台南市美術館的禮讚與榮光
如今,在間隔半世紀的今日,斥資17億元的台南市美術館,回到展覽的現場來對應這些話語,這幾段看似慷慨激昂、真摯動人,對台灣...
讓影像在紀實中發光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