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1218

785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博物館不但作為文化遺產的道義責任,也作為各個有歷史恩怨的異國文化體會、寬容與諒解之道。我們只是從「寶物」來看待古文明的文...
東方遺珠:陳道明的抽象美學
作品的意義是心靈意識活動的一種記錄,原則上是抽象的,我在表達內在生命意象的過程中,盡量不受任何干擾,以求達到沒有結論又有...
殷商彝器開展創意,故宮《匠心神技》引領探索
國立故宮博物院將推出的《匠心神技》動畫短片和網站,透過動畫短片的趣味引導,並藉由網站激發知識的探索,讓觀眾可以用不同的角...
寫生暢意:史博館典藏張穀年勝景山水圖與《中國山水畫法圖解》
張穀年長期關注臺灣自然山水風貌,不僅居住在臺時期持續以此為創作主題,晚年移居美國亦時有憶寫之作,其堅持以傳統的筆墨、強調...
投出這面破碎的牆:疫情之年的《巢》在新樂園
「新樂園」空間呈現久違的全黑,這是由「煙花宇宙」團隊籌備兩年的《巢》獨立影音計畫展。
佛光初乍的金輝之地:泰國墮羅鉢底佛教藝術
泰國中部平原曾存在一個名為「墮羅鉢底」 的文明,是泰族人進駐泰國前就已存在的佛教古國,被視為佛教進入東南亞的濫觴。這個部...
【北方以北專欄】當雲端遇見地氣:一個扁平傳導世界的再現
所謂的政治、自然、社會生態之改革或轉型,在藝術生態裡,只是議題的生產設計。無論如何,一個被討論的展覽,還是比一個被冷處理...
我不覺得「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臺北雙年展之再協商
台北雙年展不必要純粹地宣揚「本土」,或者全部限定要找台灣的策展人。我個人更期待的是撞擊、不平衡與更多的失序的呈現,因為那...
科技島的藝文創發:台達電步履足跡
文物與高科技的相遇,不僅讓臺灣在文物保存與研究上得以藉由科技的力量更加突破,也反映了臺灣科技島的堅強實力。提供技術支援的...
【美感教育專欄】為孩子打造「專屬感」的空間、建築到景觀設計
希望在兒童遊戲樣貌改革的潮流中,除了講求特色、功能、共融之外,也能放慢腳步,兼顧美感的呈現,與現地自然環境、生態的呼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