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卞卡專欄】胡同裡的體制:寫北京替代性空間近期的工作

【卞卡專欄】胡同裡的體制:寫北京替代性空間近期的工作

我在週末午後到訪新開幕的DE藝術空間時,空間的主人夏彥國正在焦慮地打電話,他正為空間下一檔展覽的日本藝術家訂機…
我在週末午後到訪新開幕的DE藝術空間時,空間的主人夏彥國正在焦慮地打電話,他正為空間下一檔展覽的日本藝術家訂機票。因為在首展前幾天,迷你的工作團隊臨陣解散,所以這幾天大小事務都必須他自己一個人來操持。幾個月前夏彥國辭去了北京紅磚美術館的職務,然後很快就開始籌備他自己的替代性空間。一方面他希望以策展人的身分更多的為自己工作,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延續之前在美術館的工作環境下較難以展開的自由度。空間是在民國老建築「段祺瑞執政府」舊址的大院內,這個大院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家屬居住區,展廳是院內的一處偏房,只有十幾平方米。但對夏彥國來說,更多的工作是來自空間的外部,比如說建立一個涵蓋中日韓等亞洲國家的藝術視野和網路。僅就目前的資金(友人有限的資助)和團隊規模,負擔這樣的框架和願景顯然是很吃力了,當然錢和團隊幾乎是所有小型獨立藝術機構的永恆話題。
段祺瑞執政府大院舊址內的DE藝術空間外景。(DE藝術空間提供)
北京城內一直都不缺文藝元素,像「DE」這樣從天而降的藝術空間,對於見多識廣的京城原住民而言,只不過是又多了一處奇怪的房間和三五成群的怪人。自20多年前開始這個城市的街頭巷尾就一直不缺少龐克或重金屬裝扮的搖滾青年,或者渾身沾滿顏料、一臉胡茬子、神色凝重的落魄畫家。但對於藝術本身而言,這20多年間則逐步形成了美術館和畫廊為主導的權力體制。今天滲透進這座城市腹地的,並不是之前的那些邊緣文化的個體,而是換做了藝術權力體制的延伸,以及編織藝術話語和權力系統的職能細分。前衛藝術從當年對抗官方話語霸權的宣洩,至今演變成了機制化的文化操作。
DE藝術空間開幕展現場,圖中影像作品為雎安奇的《比體溫地1.5-2攝氏度》。(DE藝術空間提供)
似乎京城裡藝術的草根性伴隨著最近一波的人口清理而消散了。從情懷上講人們總是會懷念自由和浪漫的時代,但畢竟文化環境在改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文化工業般宏大的莫里斯(Sarah Morris)的展覽開幕晚宴當天,這座城市最繁華的三里屯的一個臨街的小藝術空間——「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 (Tattoo Parlour),同時也有一個青年藝術家的展覽開幕,非主流空間也在積極的成為北京畫廊周盛宴的組成部分。相對於藝術地標798,三里屯的象徵意味勾勒出了另一重關於文化構建的想像。「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的主人是學法律出身的彭曉陽,他同時還在支援著「掩體空間」(和DE空間一樣坐落於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大院內)和外交公寓12號空間。在北京的藝術語境裡面特別容易理解外交公寓的意義,當年使館區的西方元素就是全國各地藝術青年趨之若鶩的勝地和前衛藝術的唯一出口。今天這些已然成功的油膩大叔,曾經的藝術青年重回外交公寓搞創作的時候,就差不多類似共產黨員重遊革命老區那樣徒具表演性了。好在「掩體空間」和「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在展覽形態上形成了互補,至少在規劃的初衷上展現了對空間和策展的思考。
段祺瑞執政府大院舊址內的掩體空間外景。(掩體空間提供)
青年藝術家李怒的展覽在三裡屯的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開幕。(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提供)
如果說前述的藝術空間在美術館系統之外延續著美術館的策展和運營邏輯,那麼毗鄰南鑼鼓巷的胡同內的激發研究所(IFP),則是強化了機構與藝術創造間的動態關係,空間的核心團隊的成員都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理論能力和藝術實踐經驗。成員之一的宋軼談起這裡的工作時完全弱化或者說消除空間自身的存在,他強調這裡更像是一個「聚集地」,很多講座、談話和展覽甚至一些Party都在這裡發生,然後可能會因此激發出一些什麼新的東西。另一位成員曾嘉慧說IFP的「定位是一個更關注作品生產的環節」。相對於早期中國藝術家與西方之間一種互相的想像關係,IFP有著與生俱來的國際身分,這裡的運營資金大部分來自歐洲國家的藝術基金會,當然這裡也要負擔基金會派來的藝術家,為他們提供駐村創作的條件。所以這裡的工作也就是在更加國際化的背景下展開,並形成不同實踐的共同體。
激發研究所(IFP)的空間內景及活動圖片。(激發研究所提供)
激發研究所(IFP)的空間內景及活動圖片。(激發研究所提供)
激發研究所(IFP)的空間內景及活動圖片。(激發研究所提供)
激發研究所(IFP)的空間內景及活動圖片。(激發研究所提供)
今天北京的這些空間似乎可以被看作是置入城市社區的「白盒子」,體量雖小卻也容納著主創者的野心。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許很快會重新回到藝術區的白盒子裡(或者從未真正離開),然後也會又更多人再次在城市腹地開闢新的藝術縫隙。但無論如何,替代性獨立空間理應輸出現有的權力機制之外的鮮活創造力,在這點上,我們依然可以保持一些審慎的樂觀期待。
外交公寓12號空間外景,這棟建築始建於1971年的北京建國門外。(外交公寓12號空間提供)
外交公寓12號空間內的展覽一景。(外交公寓12號空間提供)
卞卡( 3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