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從「繪本不只是童書」到「波隆那熱潮」,重新思考「童書裡的繪本」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從「繪本不只是童書」到「波隆那熱潮」,重新思考「童書裡的繪本」

當我們真正理解童書,我們就會越對童書的深奧與艱難感到謙遜。許多一流的創作者終其一生都在嘗試捕捉兒童的心性而未可得。所以,當我們說「繪本不只是童書」的時候,或許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看待「童書」,是否已經戴上了貶抑的眼鏡。

我偶爾會看見「繪本,不只是童書」這樣的話語,總會讓我陷入沉思。

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從正面性來看,這句話說的是,繪本可以是優秀的童書,但可以適合更多人閱讀。比如童書可以運用在熟齡閱讀的領域,或者是成人也能夠得到感動啟發。但從反面來看,裡面或許也可能隱含了貶義,認為繪本作為童書,是大材小用。

前者的話,當然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但如果是後者,那還真是令人遺憾。因為事實上,許多最好的,為孩子創作、深受孩子喜歡的童書繪本,是最能夠超越年齡,直指人心的作品。例如李奧‧李奧尼的繪本,是眾所周知能夠穿越年齡層的繪本。他的作品大多說的是簡單的故事,卻有深遠的意蘊。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錫尼‧史密斯、白希那、麥克‧巴奈特X庸‧卡拉森……甚至最容易親近的宮西達也、工藤紀子的作品,都是如此。

幾個問題的思考

我們可以針對「繪本不只是童書」這句話,設想幾個開放式的問題:

  1. 「只是童書」的繪本是什麼?
  2. 繪本可以同時是「童書」又是「非童書」嗎?
  3. 只是童書的繪本,不好嗎?
  4. 為什麼不說「繪本不只是成人書呢?」

首先,要知道的是,繪本原本就只是一種圖文合作的創作與出版形式,原本就「不只是童書」。

童書可以用繪本來創作,成人書本來也可以用繪本來創作。繪本,本來就不只是專屬於什麼。

(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繪本會被當成是「只屬於兒童」,那想必是誤解,以為以圖為主而字少的書,就是只屬於孩子的書。但若因此認為「屬於孩子的書」,就是幼稚、沒有深度的書,那又是更嚴重的認知謬誤。

即使是廣受成人讀者喜愛與推崇的繪本,也未必就是合格的童書,當然更不會是優秀的童書。更仔細地說,並不是只要「某方面很優秀」,例如得大獎,圖像出色,發人深省,很有FU,就是一本「傑出的作品」、「優秀的兒童繪本」。

兩個面向:繪本的創作與接受

我們可以從創作繪本的預設讀者和實際上的結果兩個面向來思考:

從創作者的面向來看:

當創作者創作這本作品的時候,預設的讀者是誰呢?

  1. 以兒童讀者為主,但是希望能夠涵蓋更多年齡層。
  2. 以兒童讀者為主,並不預能夠涵蓋更多年齡層。
  3. 給一般讀者/成人讀者,涵蓋兒童讀者。
  4. 給一般讀者/成人讀者,不預期涵蓋兒童讀者。
  5. 沒有預期給什麼年齡層的讀者。但希望涵蓋一般讀者和兒童讀者
  6. 沒有預期給什麼年齡層的讀者。但希望涵蓋一般讀者或者兒童讀者一方。
  7. 沒有預期給什麼年齡層的讀者。

從結果來看:

  1. 想讓孩子喜歡,沒特別要大人喜歡,結果孩子不喜歡,但大人喜歡
  2. 想讓大人喜歡,沒特別要孩子喜歡,結果孩子喜歡,大人卻不喜歡。
  3. 想讓孩子喜歡,大人也喜歡,但結果兩者都不喜歡。
  4. 想讓大人喜歡,孩子不必喜歡,結果大人喜歡,孩子不喜歡。
  5. 想讓大人喜歡,孩子不必喜歡,結果大人喜歡,孩子也喜歡。
  6. 沒特別想讓誰喜歡,結果兩者都喜歡
  7. 沒特別想讓誰喜歡,結果大人喜歡,小孩不喜歡
  8. 沒特別想讓誰喜歡,結果大人不喜歡,小孩喜歡。
  9. 沒特別想讓誰喜歡,結果大人小孩都不喜歡。

這兩個面向,都是創作者在創作時,需要面對的。很多時候,我們的預期和結果並不一致。

只是,當我們創作繪本的時候,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習慣把「讓一般人喜歡」,放到「讓孩子喜歡」更前面,看得更重要而且理所當然呢?

如果,你並不自認是童書創作者,也不打算以童書的定位來出版你的作品,那這些問題或許不是太重要。但反之,如果你自認是童書創作者,或者打算把自己的作品以童書來出版,那麼,接下來我要說的問題,可能是你需要關心在意的。

當我們抱著「繪本不只是童書」的觀念創作繪本時,很有可能因為輕率的面對兒童讀物的創作,而創作出「大人自以為是」的「自嗨」繪本。

意即,當我們趾高氣昂,意氣風發的自認做出了「不只是童書的繪本」,「了不起的繪本」,卻很可能根本是一本不成功的童書。

意思就是,我們覺得這本書好美、好厲害,好有深度,好有FU,但孩子們無法理解,沒有興趣。那麼或許這本書更適合放在非童書的範疇來出版,而我們也沒有理由去期待、要求孩子們接受。

繪本的層次很廣泛,可以從簡單到複雜,從孩子到成人,殆無疑義,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或許更應該在意的是,我們是否能夠掌握、產製優秀的「童書繪本」。

入選波隆那童書展插畫獎=好繪本=好童書?

近年來,台灣的插畫家在波隆那插畫獎中屢獲佳績。這固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這個現象,代表了台灣在繪本中的圖像呈現,有了實質的進步,而且不斷在進步。

2023波隆那插畫展台灣插畫家Pan Hsinping / 潘心屏獲獎作品
(圖片來源:https://www.bolognachildrensbookfair.com/en/focus-on/illustrators/the-illustrators-exhibition/2023-winning-illustrators/10631.html

然而,波隆那最大的一個問題,就在於它是一個「以圖為主」的評選。雖然名稱上是「童書插畫」,但實質上,並未考慮太多故事和文字的層面,只要五張不連續的圖就能參加。能在世界上眾多出色繪者間脫穎而出,自然證明了繪者在繪畫上的能力。然而,這些圖像本身所隸屬、所服務的「繪本」,本身是否具有出色的故事,無法從入不入選來判定。

所以,從入選波隆那兒童書展的插畫甄選,就判定這本繪本是「好繪本」,判定這本繪本有「好故事」,實際上是不可靠的,比較多是書在視覺呈現上的肯定。

2023波隆那插畫展台灣插畫家Huang Liang-Hsin / 黃亮昕獲獎作品
(圖片來源:https://www.bolognachildrensbookfair.com/en/focus-on/illustrators/the-illustrators-exhibition/2023-winning-illustrators/10631.html

而台灣的繪本插畫越來越強,是否等同我們的童書繪本越來越強,這是一個需要值得思考與重視的問題。

而當我們務實地來看,還是要從讀者是不是喜歡,尤其當波隆那的確是一個「童書」相關的獎項,而不是一個「開放式繪本獎」的時候,不是更應該在意兒童讀者實際上的喜好和接受程度嗎?

2023波隆那插畫展台灣插畫家Chen Wei Hsuan / 陳瑋璿獲獎作品
(圖片來源:https://www.bolognachildrensbookfair.com/en/focus-on/illustrators/the-illustrators-exhibition/2023-winning-illustrators/10631.html

繪本作為以童書市場為出發點的出版品

由於台灣的童書出版生態,我們大多由「童書出版社」出版「繪本」。因此我們可以假定,童書出版社出版的繪本,主要是針對兒童與家長來製作的。(附帶一提,即使非童書的繪本也是可以參加、入選波隆那童書展的插畫獎

當我們把繪本主要作為童書來銷售,卻不被大多數的兒童讀者所接受喜愛,那麼基本上即使「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得到成人讀者的喜愛,也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

當創作把繪本放在童書出版的範疇,創作時的心態卻是「我的作品才不只是要給小孩看的呢!」,而結果作品未能得到兒童讀者的共鳴,尚不能檢討自己,更是一種過度高傲的姿態。而且甚至可能導致孩子沒反應,成人也未必喜愛的尷尬處境。這點我們下回再談。

結語:說一個好故事,以及說好一個故事

當我們真正理解童書,我們就會越對童書的深奧與艱難感到謙遜。許多一流的創作者終其一生都在嘗試捕捉兒童的心性而未可得。所以,當我們說「繪本不只是童書」的時候,或許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看待「童書」,是否已經戴上了貶義的眼鏡。

我們可以把繪本型塑得很高尚,很藝術,很有層次,很有FU。但不要忘了,「說一個好故事」更重要,在童書的領域中,更是如此。而在「說一個好故事之前」,我們還應該先學習「說好一個故事」。

而童書創作者和出版者,最該在意的是:我們能否製作出優秀的童書繪本?然後再來談「繪本不只是童書」這個層次。

延伸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從「童書這詞,要是馬上能消失該有多好啊!」,重新思考童書的本質──一個童書創作者的觀點(上)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從「童書這詞,要是馬上能消失該有多好啊!」,重新思考童書的本質──一個童書創作者的觀點(下)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從童書創作者的角度談「#台灣原創」一詞(一)。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