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0:繪本給你自然之眼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0:繪本給你自然之眼

繪本提供的自然視野,讓讀者找到方法看「自然風貌如何形成一個城市的人文建構」,「我們居住的城市成為現在的模樣」。

自然是什麼:《去野外:探索大自然之旅》

Lá fora:Guia para descobrir a natureza”
文字:Inês Teixeira do Rosário, Maria Ana Peixe Dias;
繪畫: Bernardo P. Carvalho;
出版:Planeta Tangerina
蝴蝶頁,猜猜看,書的內容會是?(拍攝:川井深一)

這本「自然大書」,大膽提出了人類對於自然世界的所有質問,打開讀者的好奇心(如果你是大人讀者,在平凡無奇的生活環境,你封閉許久好奇心,也會跟著重新運作)。

你是否曾想知道生活環境中各種動物吃的食物是什麼?

書中推薦的方法是「觀看樹果的咬痕」,以及「也在糞便中找到蛛絲馬跡」(在此,我想向那些盯著狗大便看的孩子們深深鞠躬)。

或者,我們回憶一下,才剛鋪好的水泥或柏油,為什麼總是有著幽靈感十足的動物腳印?那些動物到底是誰?原來,足跡也透露動物們行進的方式,有的蹦蹦跳跳、有的用身體滑動、有的受傷跛行。

繪本裡不只陳列知識,還提供方法。

書中提到的第一個「方法」(最最重要的一點)——「自然視野」不是在室內,是「身體」向外的追尋。同一位畫家的在《一年自然觀察》(“Um Ano Inteiro: Almanaque da Natureza”, Isabel Minhós Martins; Ilustração: Bernardo P. Carvalho。繪本寶物聚No.9 ),在不同季節與地域上用各種方式切入自然。要兒童形成自身的「自然觀點」,「在野地」之必需。

最初的三張墨水畫,是「向外」的幾種姿態,一張是兩人攀出欄杆、一張正爬出高牆、一張在城市高樓頂遠眺。身體力行,向野地,大自然就在那裡。(拍攝:川井深一)

即使你的心願意向外走去(瓦解對大自然的恐懼)、即使你的身體充滿勇氣,但「尊重」野地環境是前提。準備物件很重要,守護自己和野地也是責任,那些正是我們在登山社群裡常見的爭議,學會使用指南針/GPS儀或對照物找出移動路線、遠離河海溪湖、不移動鳥巢石塊、不拔植物、堅守無痕山林等都是進入野地的重要原則。

第二個部分,回歸到自己的城市與生活觀察。

在這裏,我想跟大家舉個例子,書用了一種特別的方式,和孩子說「石頭的故事」。

石仔路(拍攝:川井深一)

在葡萄牙與澳門的街道,常見葡式碎石路,它們來自哪種石頭?

寫到黑色石頭,是「玄武岩」,白色石頭,是「石灰岩」(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是原來它是碳酸鈣的白色。不是大理石的白色),它很容易在葡萄牙淺海的位置被找到。除了黑白色的「石仔路」,澳門也有花崗岩塊的石頭路,有說它是早年葡萄牙船隻鎮船的石頭。那些船隻,孩子們根據閱讀「石頭的故事」,可以聯想到它們很有可能來自葡國有花崗岩的地區,例如波圖。在聯想「石頭如何離開原生地貌」的過程是充滿驚喜的,它們可能是各種海上故事,變成讀者自創的《探險家旅行圖誌》。

用同樣的觀察法,回到台灣的情況,在觀音山附近的建築,從墓碑到設施,見到的是黑色觀音山岩,或來自附近的火山岩。甚至在花蓮海岸,找到黑灰色的石頭,菲律賓板塊的寶寶,白石頭會是歐亞板塊家的少年,這是因為我們所在的位置在板塊交界處所致。生活即自然。

繪本提供的自然視野,讓讀者找到方法看「自然風貌如何形成一個城市的人文建構」,「我們居住的城市成為現在的模樣」。

阿公帶你去家附近找石頭,小孩該怎麼看石頭?河岸有「會動的生命」,「石頭會是不動的生命嗎」。(觀音山下、淡水河畔的家)
0-8.jpg
阿公帶你去家附近找石頭,小孩該怎麼看石頭?河岸有「會動的生命」,「石頭會是不動的生命嗎」。(觀音山下、淡水河畔的家)
229810787_3168601056694133_691923737135986237_n.jpg
以海洋思維的方式閱讀自然—-腳下即世界。
繪者Bernardo P. Carvalho因為《誰都不准通過!》與《探險家旅行圖誌:歷史上的僧侶、自然學家和旅人的世界遊記》(步步出版)的出版,畫風為我們所熟悉,從這些閱讀經驗中,我們可知道這兩位作者擅長大敘事的知識繪本。(圖/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以海洋思維的方式閱讀自然,我們腳下的土地就是世界,所有資訊都能匯聚成一個巨大的知識體,許多生活的答案,迎刃而解。

身而為人,我⋯⋯《到裡面: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

unnamed-11.jpg
“Cá dentro:Guia para descobrir o cérebro” ;
文字:Isabel Minhós Martins 和 Maria Manuel Pedrosa;
繪畫: Madalena Matoso;
出版:Planeta Tangerina

如果純粹讀《到裡面》,它的內容就是大腦科學。《去野外》講自然野地,《到裡面》是大腦與思考,它們是同系列的兩本知識繪本策劃,涉及的對象不同,提供的「方法」也不一樣。但我一直非常好奇為什麼會從野外講到大腦的探索?

「大自然是OO」,不同的人,填寫進去OO的字眼,都會不同。

大自然是「朋友」、大自然是「對手」、大自然是「危險的」、大自然是「舒服的」、

我們「依賴」大自然、我們「利用」大自然,

大自然需要被「保護」「保育」、

「人定勝天」「遵循規律」⋯⋯

我們之中,有不少的朋友是非常討厭大自然的。或許是來自在困難的野地環境裡倖存活下來的演化記憶,大自然有非常多令人討厭的蟲蟻蛇鼠與蚊子,牠們讓身體生病。或是無法預期的災難,帶給個人難以康復的創傷。

填入的詞語,說明了某種「觀看自然」的方式被形塑。我們有在火山破壞大地而倖存的先祖,但同樣也是倖存之後,被豐饒大地滋養的人類後代,我們當然也同樣能感受到災難過後,風平浪靜的幸福快樂。這些詞語,它們並不只說明了「大自然是什麼」,更多的是「此刻的『我』之所以為『我』,它包括了身體與感官經驗、學習、記憶、情緒、創造力、審美體驗、自身與他人的關係⋯⋯自然之書,也能延伸是一本大腦科學之書,在延伸成各種哲學的詰問。

所有外在世界(大自然)的知識,都需要思辨這條路,而這本書,就是從大腦科學的多方面談這回事。除了知識的累積,引爆個人小宇宙,形成觀看自然的千百種觀點。這就是這兩本書輪序出版的原因,因自然形塑了生命、定位了「人」,也讓我們知道「人何而為人」。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9:人與自然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6:蟬聲繞境的一刻,讀繪本,不安於室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18 澳門繪本事件簿:生物大滅絕殺到了!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9 繪本大變身,成了野地探險指南!

川井深一( 46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