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繪本如何塑造兒童的「自然視野」?
人類知識兩種不同樣貌,一種是對外在事物客觀累積的知識,我們可以藉由學習獲得,這一代兒童的大腦知識量,或許比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還多,透過累積,每一代人類也因此有了不一樣的文明高度。另一種是哲學思辨,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
我們往往可以透過知識類繪本的「展示」而「知道」,例如“A Wild Child’s Guide to Endangered Animals” (Millie Marotta, Particular Books),這本擁有43種瀕危動物的美麗畫冊。但思辨的發生需要技巧,當這些動物形象放在一本書裡被展示,我們就像聽到牠們的呼救,進行「我為什麼要為動物發聲」的思考。
視人類為一個巨大整體,同一主題的繪本提供不同學科溝通的空間,也能激發哲學思考。例如這兩本《蜜蜂》和《樹》,講的不只是蜜蜂和樹,還展開神話、歷史、音樂、信仰等人類學視角。一步一步「知道」的同時,也一步一步探究「人與物種共生」的永續可能。
學校往往是兒童自然教育的承擔者,從科學認識到深化討論,都非常仰賴教師團隊的設計。這是澳門一所葡語學校在今年四月的自然課。在蜜蜂課開始之前,教師在事前已經主持了春季、花卉與農園觀察,最後來到這堂蜜蜂課。從蜜蜂的生命週期、蜜蜂的種類、身體構造等巨細靡遺。
【春天的田園觀察】 【關於蜜蜂的一切】
蜜蜂是什麼?
「一種昆蟲。」 (Miguel, Margarida)
「不喜歡污染。 」( Natacha)
「牠們種很多花。 」( Martin)「喜歡黃色和藍色。」(Carina)
「不喜歡紅色。」( Castiel)
蜜蜂住在哪裡?
享受森林。(EunÍce)
喜歡收成。(MatÍlda)
不喜歡住在污染的澳門。( Constança)
蜜蜂吃什麼?
「花粉花蜜。」(大家)
「喝水。」(Margarida, Noel)
蜜蜂如何移動?
「蜜蜂嗡嗡飛。」(Enzo, Seng, Danilo)
「有兩對翅膀。」(Tiara, Castiel)
蜜蜂製造了什麼?「蜂蜜。」(大家)
蜜蜂的重要?
「牠們製造大量蜂蜜。」(大家)
「牠們清潔花朵。」(EunÍce)
「牠們幫植物傳播花粉。」( Martin)
類似的教學內容,在有相同產業的城市或村落裡,常常會是產業的工作者來進行,例如農夫親自入校參與教學,但是在澳門,這卻是很難做到的。畢竟我們居住的城市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將這些自然主題視為「與我/孩子無關的事情」,遭遇「我不知道該怎麼講讀」的困境。沒有自然經驗的孩子,就因此失去了這個生命經驗,與知識斷裂,深度進行科學思考就變得有難度。當學習變得抽象,就像是失去相關知識點的跳板與連接。然而,跟著孩子閱讀相關的自然之書,非常仰賴成年人的帶讀分享(或說是「玩心」)。
位在城市化的學校,要如何幫孩子「找到」這些自然資源,首先是打破教學場域的侷限,展開空間的想像,讓教學現場不只在室內發生,例如前往市政公園、前往不同居民社群的市場市集(如本地街市/魚市場、泰國/越南/印度/菲律賓/葡萄牙超市)觀察販售不同產品產地與販售倫理。在自然缺失的城市,聯繫社區居民的生活空間。
「選擇這樣的主題,是因為我認為『發現、探索和了解大自然與世界』,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讓孩子聯繫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是我多年來珍視的事物。有許多研究說明這件事對兒童自身發展與全球視野建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與發展。」——Inês Rodrigues
既然童年經驗、童年自然經驗的重要,但它為什麼重要?到底有沒有類似「指南」的方法書,讓讀者去認識、甚至引發種種哲學思考?2014年,橘子行星(Planeta Tangerina)做了兩本自然科學的知識繪本,書名分別是 “Lá fora”和 “Cá dentro”,從字面翻譯是「在外面」和「在裡面」,光是書名就耐人尋味。到底「裡面」是什麼?「外面」又是什麼呢?
謎題揭曉,“Lá fora”的副標題,是“Guia para descobrir a natureza”「探索自然的指南」,另一本就奇怪了,“Guia para descobrir o cérebro”「發現大腦的指南」。《去野外》講的是大自然的種種,《到裡面來》講的是大腦科學。從「外」如何進到「裡」?如何養成「自然之眼」?我們下次來讀這兩本書。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