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閱讀|《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發現孩子的優勢而非弱點

愛閱讀|《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發現孩子的優勢而非弱點

雖然我們很愛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卻會對他們的優點視而不見;一部分是因為負面偏誤,一部分則是這些優點就是他們人格特質的核心,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這就是為什麼留心別人對你孩子的評價會很有幫助。

儘管批評和壓抑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研究人員也發現,讚美也可能造成「壞溫暖」。

跟批評一樣,讚美也是一種評價方式,讓孩子在達不到標準時容易羞愧。正如在我的問卷調查中一位學生所解釋的那樣:

「每當有人告訴我,我特別擅長某件事的時候,就好像我必須很努力去保持水準,甚至應該超越我已經達到的水準……(不然)我的價值就會變低。」

父母可能會覺得,他們怎樣做都不對:我們想為孩子設定高標準,但批評和讚美都有可能會造成傷害。值得慶幸的是,表達無條件的愛和正面關懷的效果,遠比你想像的要大得多。正如哈佛大學的理查‧韋斯伯德所指出的:「讓自我變得更強大、更成熟的不是讚美,而是被了解。」當我們深入了解他們的獨特性時,孩子就能體會到他們對我們很重要。

這個建議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然而,有時候父母(即使是充滿善意和愛的父母)很難真正了解他們的孩子。在我們之中,有些人可能希望孩子繼承我們的事業。例如,熱愛運動的父親可能會因為發現兒子不喜歡運動而受到打擊。曾經在舞台上表演的母親可能會因為發現女兒太害羞,害羞到甚至不敢從人群裡站起來而感到失望。這種失望會蒙蔽了我們看孩子的眼光,讓我們只看到他們不是誰,而忽視了他們的獨特性。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CANVA)

為人父母的精力,常常會花在找出孩子的弱點並設法補救,例如看看誰在社交技能、數學或寫作方面需要幫忙。但我在緬因州遇到的一位母親,卻採取了一種不同的策略。她告訴我,她如何透過成為一個「優勢發現者」,留意孩子什麼時候會處於最佳狀態,去真正了解孩子本來的樣子。她告訴我,與其著眼於孩子的缺點,她更願意強調他們的優點,並找到利用這些優點來驅動他們成長的方法。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估計,我們之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我們往往對於自己能夠為世界貢獻的天賦缺乏認識。這位緬因州母親告訴我,她曾經跟孩子們一起參與了一項線上問卷調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性格優勢」,也就是他們最突出的正向人格特質。這項名為「行動價值觀」(Values in Action,簡稱VIA)的調查,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克里斯多夫‧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及五十五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所創立的。這份問卷調查可以上 VIA 的網站https://viacharacter.org進行填寫,大約只需要十分鐘就能完成。對於想要了解孩子或自身天生優勢的父母來說,這可能會讓他們大開眼界。

VIA 網站 https://viacharacter.org

雖然我們很愛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卻會對他們的優點視而不見;一部分是因為負面偏誤,一部分則是這些優點就是他們人格特質的核心,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這就是為什麼留心別人對你孩子的評價會很有幫助。

例如,我開始逐字閱讀老師在孩子成績單上寫的評語,標出其他人對他們看法的重點。我會用螢光筆標記他們的優點,例如「能支持同學」和「很努力」,然後在空白的地方寫下註解,例如「我也看到了這一點!」或者「完全同意!」然後我會把這些註解過的成績單放在孩子裝滿重要紀念品的箱子裡。每隔幾年,我們就會重新翻閱這些成績單;看到老師從幼稚園開始就能夠看到他們的優點,真的很有意思。

艾美是耶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她告訴我,她的父母從她十歲生日開始,每年都會寫一封「優勢信」給她,幫助她認識自己的優點。最近,他們開始在生命裡的重大日子之前寫信,例如:送她進大學當天、離開家的第一個暑假、空檔年[備註1]的開始。她告訴我,現在這疊信已經厚到要打開抽屜時都會卡住。多年來,她經常重讀這些信件,「這可以提醒自己,在生命中的那個階段我是什麼樣的人,那時我熱愛什麼、有什麼習慣,以及有什麼樣的性格怪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信件很少聚焦在個人成就上,而是專注於她表現出好奇心、恆毅力或同情心的方式。

她補充說:

「即使沒有帶獎牌回家或得個A來展現我的努力,我爸媽也注意到我是怎樣的人,而這些信件向我證明,他們看到了完整的我。這種程度的關注,證明了他們對我的愛。」


[備註1] 空檔年(gap year)是歐美非常盛行的一種概念,通常是在高中畢業後上大學之前,或者大學畢業準備上研究所之前,學生會休學一段時間(幾個月到幾年不等),去參與各種探索發展的活動,例如旅行、工作、志願服務等。

延伸文章

愛閱讀|《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你重視小孩的成就還是內在?

推薦閱讀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
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作者: 珍妮佛.華萊士
譯者:謝宜暉
出版:漫遊者文化

焦慮、反抗、拒學、藥物成癮……
直擊美國高中優秀學生的鬼故事
拆解永遠不夠好的菁英教養矛盾

《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亞馬遜青少年心理學類暢銷書
特別收錄:家庭、學校、社區的行動指南,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自尊

「如果在我十四歲的時候,你問我願不願意砍掉自己的腿,換來去史丹佛大學讀書的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一名美國高中應屆畢業生接受廣播節目採訪時說。

如今,追求成績優異不僅成了青少年的壓力,也帶來心理健康的危險風暴。本書揭露美國社經地位前百分之二十家庭的孩子,如何在競爭中成了以出類拔萃為目標的奴隸。作者以親身訪談的一連串個案故事,生動地呈現:

  ●    生活在壓力鍋中的好學生:成就更多、爬得更高、成為同儕中最優秀的人,為什麼反而落入倦怠、憂鬱、拒學、藥酒成癮與自殺?

  ●    無法停止焦慮的父母:把孩子的高成就當成不確定未來的救命稻草,犧牲自己的生活和成就感,甚至為了進名校走偏鋒?

  ●    菁英教養帶來的傷害:只看重個人的目標、失去對學習與生活的熱情,陷入完美思維,忽視內在休息,不瞭解自己……

本書也引用心理學、教育學與經濟學等各領域研究,幫助父母辨認教養焦慮的深層因素。作者特別提出「重視感」,而非用狹隘的優秀標準來看待孩子,鼓勵大人從成就中鬆綁,幫助孩子從小奠定自我價值感,以此培養韌性、同理心、為他人付出的意識,我們的下一代也才能獲得心理健康與社群生活的意義。

本文由漫遊者文化授權提供書中內容,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04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