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你無法光用言語或打罵就打造出一個符合期待的孩子

【小典藏|愛閱讀】《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你無法光用言語或打罵就打造出一個符合期待的孩子

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往往是信念,而非期待。這就是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常感覺到事與願違、力不從心的原因。

一名醫師在臉書粉專以「我打了我的小孩」為題,自白因為過度寵溺孩子,所以養出生活能力無法自理的孩子,因此憤而採取打耳光的措施,結果遭通報家暴,讓他感到心灰意冷而發文,引發激烈討論。

孩子的生命故事每每凸顯出大人世界的荒謬。大人們愛面子、好比較、不重承諾、雙重標準、虛偽做作、自以為是、匱乏無力、過度干涉、難以自省、情緒暴衝……各種惡形惡狀被包裹在所謂「愛」的糖衣下,將其合理化地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孩子們的認知錯亂了,孩子們的內心出現矛盾衝突:究竟該相信哪一個面貌的大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許多家長常看自己的孩子全身上下沒一處順眼,甚至會懷疑自己怎麼生出這樣的孩子?

然而,孩子並不是不在意。就是在意,才會頂撞,才會回應。看似對抗的反應,就是青少年典型的行為模式之一,目的是為了表現出獨立自主的一面。

我遇過好多家長,他們煞費苦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做的一切都出自於愛。然而他們不知道,這份「愛」,可能帶來反效果。

示意圖(圖/CANVA)

我曾在許多演講場合和家長分享:「孩子會長成你們心底所相信的樣子。」

許多家長一時難以接受:「怎麼可能?我們都期待孩子懂事、成熟且成功啊!」

是的,「期待」是一回事,「相信」又是一回事。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標,這是你的期待;但你認為自己是否能達成,這是一種相信,而你相信「這個世界會如何運作的方式」,就是一種信念。

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往往是信念,而非期待。這就是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常感覺到事與願違、力不從心的原因。

當家長不斷數落孩子的缺點、說孩子的不是,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恨鐵不成鋼;但內心所呈現出來的,正是一種「我的孩子不夠好,一無是處,所以才需要我不斷提醒」的信念。於是,從這個信念出發所看到的孩子,永遠是不夠好的。

孩子會驗證父母內隱的信念

孩子呢?孩子自幼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望著父母的眼眸長大,因此,很容易內化父母的信念。這種內隱的信念,儘管沒有明說,孩子卻感覺得到,也就是:「父母對我是失望的」或「父母認為我很糟」。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會去「驗證」這種信念。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試著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大人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與父母對立衝突、僵持不下,這是青少年孩子從依賴朝向自主,逐漸想脫離父母的照顧與干涉,同時藉由和父母唱反調,來證明自己有能力獨當一面的方式。對他們來說,「認可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遠比「當個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來得重要。

示意圖(圖/Pexels)

而父母卻往往把青少年孩子反抗的行為,看成一種無能或不尊敬的表現,因此更加嚴格控管;內心則更加相信孩子「確實一無是處」,更不可能給出孩子任何的肯定。

直到最後,大人累了,心想就任由孩子去吧!反正孩子不是個成材的料;孩子則領悟到,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乾脆徹頭徹尾地放棄努力,用無能來證明自己就是大人眼中沒有用的「廢柴」「魯蛇」。

來自心智的偏頗推論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相同的是,他們都不斷在尋求照顧者的認同與肯定。這是一種生存策略,唯有透過這種方式來感受愛,才能擁有活下去的安全感。

每個孩子有著天生資質高下的差異,或是氣質、性格上的差異,然而,行為是波動的,一個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展現讓人搖頭的行為。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擁有怎樣的信念,就會用什麼眼光去看他,同時決定了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或缺點。

我們的心智是個過濾器,依照大腦內建的地圖過濾來自外界的各種訊息。而訊息篩選的依據,就是那些我們認為無庸置疑的信念。

當我們對孩子帶著「我的孩子就是不夠好」的信念時,就會傾向在孩子身上找缺點、翻舊帳,同時放大檢視任何負面的行為,偶爾出現的好表現,也可能被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了。

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心智容易根據內在的信念做出偏頗推論,以證明信念的正確性。例如當孩子小時候的數學成績不夠出色,便推斷孩子沒有數理天分,長大後還是別走和自然科學有關的領域。事實上,這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存在。

在此同時,孩子也逐漸學到了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包括對自己的觀感、狹隘的過濾篩選機制,以及偏頗的推論方式等等。

示意圖(圖/Pexels)

於是,一天又一天,孩子長得越來越像大人所相信的樣貌。

你無法從口裡說出一個「好孩子」

大人常犯一種錯誤,就是不斷訓誡孩子,要孩子這麼做、那麼做,以為如此孩子就會自動變成大人心目中的理想樣貌。

事實上,你無法光用言語就打造出一個符合期待的孩子。孩子的行為發展,與成長環境中的重要他人互動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孩子身旁的大人是否真心信任孩子有其良善與充滿力量之處。

當孩子表現出來的正向行為被充分地肯定,就會繼續表現類似的行為;當孩子的努力從未被看見,而一些不被接受的行為卻一再被放大檢視,孩子便會不斷展示無能來提醒大人:別忽略我的存在。

我們很少被提醒去看見孩子身上的優點,因為我們從小到大也是在被指責中長大。你需要刻意練習去欣賞你的孩子、改變你對孩子的信念,如此一來,你將在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樣貌。

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去信任你的孩子吧!

延伸影音

為什麼孩子常常講不知道、沒事、還好?因為他不想跟你溝通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陳志恆
出版社:圓神出版

「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
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
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32篇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腔走板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
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
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困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

壞掉的大人們常說……
「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睡得好!」
——總是在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同時處在「孩子狀態」的父母。
「如果哪天能不操心他,我就謝天謝地了!」
——總是把孩子當「無能的人」、看不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常想乾脆別管了,但就是放不下!」
——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無法放手的高控制慾家長。

受傷的孩子們會說……
「我想……,但是我爸媽不會答應的。」
——看著總是訴說委屈的父母,孩子會以體貼順從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孩子逐漸長大後,有了不同想法、卻得不到父母支持時,會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不論我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被肯定。」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嘗試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父母或師長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不想跟大人講,反正講了也沒用。」
——說著尊重、支持卻不善於靠近孩子的父母,無法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獨立自主,但自小貧乏的情感經驗,卻容易形成在社會、職場上的人際疏離。

一本為孩子獻給父母師長的真情書你得知道,
孩子在真正向你求援前,是多麼努力地撐著
你得理解,
孩子很怕增添你的麻煩
你得明白,
孩子站起來走向你的路途有多麼漫長
你得記得,
孩子時刻都在觀察你是否願意傾聽、支持他

孩子是世界最美好的總和,帶著傷的我們,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一起獲得幸福?

給孩子力量,也需要刻意練習!
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許多受了傷的孩子,以及那些與孩子互動最緊密的大人父母師長、親戚長輩……讓大人練習陪伴、和孩子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關懷、尊重、支持與肯定,這將使孩子逐漸看到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值得被重視與被愛,並且被允許活出屬於自己的姿態。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2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