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透納獎得主奧斯卡 · 穆里略、森美術館長片岡真實參與台北當代「新觀點共享平台」

透納獎得主奧斯卡 · 穆里略、森美術館長片岡真實參與台北當代「新觀點共享平台」

「新觀點共享平台」是第二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亮點之一,本篇將精選其中兩場座談「2019年透納獎的四位聯合得主之一:奧斯卡 · 穆里略(Oscar Murillo)」及「生態之島:美術館與建成環境」,藉由不同的觀點與經驗,帶來更多對於當代藝術環境的思考。
第二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新增了「新觀點共享平台」座談,本屆主題為「思想共築:島嶼與海峽」。透過座談的形式打造跨領域的對話平台,讓國際與地方的藝術專業人士對談,圍繞四大主題:科技、生態、 流行文化、傳統,期許培養更多觀眾,本篇將精選座談「2019年透納獎的四位聯合得主之一:奧斯卡 · 穆里略(Oscar Murillo)」及「生態之島:美術館與建成環境」,藉由不同的觀點與經驗,帶來更多對於當代藝術環境的思考。
新觀點共享平台:奧斯卡 · 穆里略(Oscar Murillo,左)座談現場,共同參與者包括英國籍視覺人類學家馬塞爾(Marcel Reyes-Cortez,右)以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中)。(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2019年透納獎的四位聯合得主之一:奧斯卡 · 穆里略
2019年透納獎(Turner Prize)的四位聯合得主之一穆里略,今年受邀參與台北當代,於新觀點共享平台公開講座。穆里略出生於哥倫比亞,以其豐富的創造性和定義流動的藝術實踐為人所知,他的創作媒材多元而不受限制,橫跨繪畫、紙本、裝置、行為、現場活動、合作項目及影像。整體而言,他的作品體現出對於文化交流概念的持續關註,並強調那些思想、語言甚或日常物件在其中被展示、流轉且日漸混雜的多重形式。
穆里略分享數件他的作品,包括《Social Altitude》、《Horizontal Darkness in Search of Solidarity》等作品,面對這樣形式媒材多元的藝術家,他卻表示自己最為推崇的藝術家之一其實是克勞德.莫內(Oscar-Claude Monet)。他非常喜歡印象派,雖然乍看他的繪畫形式會以為他與印象派這段歷史是無關的,但他認為印象派其實是在思考藝術和社會的問題,以及「藝術是否真實呈現我們的社會,不只是關於美,而是根本地以繪畫捕捉現實,真實與現實其實一直是我藝術實踐最忠實的元素。」
2019年透納獎(Turner Prize)四位得主之一的奧斯卡 · 穆里略(Oscar Murillo)。(本刊資料室)
對他而言,「展覽不是要歡慶藝術,而是要把這些質疑呈現出來。」因此,他也特別認為一個博覽會能有促進不同討論的論壇是必要的。藝博會是市場、是由銀行所贊助,藝術家與論壇的目的就是要把在這樣價值下的其他聲音反應出來,即便論壇是個保守且嚴肅的結構。「資本主義和左派就是對立的、拉扯的,但他們也是因為對方的並置才能存在,而我的藝術也是希望呈現這樣二元的對話與拉扯。」
媒材在穆里略的創作思考中,佔有極大的比重,他也特別提到關於他作品中物質素材所傳達的訊息內容,「對我來說,媒材的訊息比較像是超越藝術、超越美學、超越創造力,而是在社會脈絡下的創造力體現。」他所選擇使用的媒材,背後都會有複雜的文化脈絡動態,即便是看似現成物的元素,他也會在材料上做特殊的處理。「我絕對不只是挪用,而是會重新思考媒材背後複雜的意義,該添入什麼樣的後製與處理,讓媒材的質地相符作品的意識。」從其訪談,能透析出穆里略準確、豐富的人文與社會觀察,以及對於真實與現實狀態的忠實體現。
新觀點共享平台:奧斯卡 · 穆里略(Oscar Murillo,左)座談現場,共同參與者包括英國籍視覺人類學家馬塞爾(Marcel Reyes-Cortez,右)以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中)。(本刊資料室)
生態之島:美術館與建成環境——黃姍姍、片岡真實(Mami Kataoka)
台灣美術館的發展計畫,大多根基於硬體。因為地方政府的需求,而邀請有名的建築師來設計地標式建築,期望帶動城市的觀光。但關於美術館的定位、經營人才、未來展覽的方向等配套往往是排在硬體之後的思考。相較於公家單位經營的地方美術館,私人美術館該如何從中找到自身的價值,並有效地與城市互動?忠泰美術館成立於2016年,同時也是台灣最年輕的美術館,在館所定位以及人才培育則是在一開始即有明確地規劃。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分享道,忠泰美術館重視的是無形的知識勝過有形的典藏物件,因此在展覽規劃上,以「城市議題」發展為展覽首要經營方向。2007年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成立時,也希望嘗試與策展人、藝術家藉由當代藝術思考城市發展的可能,如邀請策展人阮慶岳以違章建築作為想像發起的「朗讀違章」展覽,即大膽討論違章建築的議題,由此可知忠泰美術館不僅是只看向建築的光明面,同時也擔起城市議題的發想角色,透過藝術與民眾拉近距離,讓民眾的生活與藝術有更多的連結,並從中產生對於城市可能性的思考。
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於座談現場。(本刊資料室)
森美術館(Mori Museum)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於座談現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生態之島:美術館與建成環境」講座,左起為:森美術館(Mori Museum)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主持人阮慶岳。(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而同樣為私人美術館的森美術館(Mori Museum)如何在城市間找到定位?館長片岡真實則從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的歷史切入。建設公司經常附設私人美術館來加持城市的文化形象,而森美術館就是其中之一,雖然隸屬於私人企業,但同時也會顧及財務狀況。在定位上,館方不斷思考如何將國際的當代藝術與地方文化結合,讓美術館帶來更多的價值。除此之外,片岡真實也提及美術館與博物館、雙年展和藝博會三者間的關係,不應處於相互競爭,所謂文化經濟應是彼此相互成長,才能建構更健全的藝術與城市生態。
ARTouch編輯部( 170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