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池田光弘個展「場.肖像」

池田光弘個展「場.肖像」

於2012年的展覽結束後,池田光弘獨自前往歐洲旅行一年多。他摒除對於歐洲既有的印象與概念,以德國柏林為據點,沒…
於2012年的展覽結束後,池田光弘獨自前往歐洲旅行一年多。他摒除對於歐洲既有的印象與概念,以德國柏林為據點,沒有排定確切的行程、刻意迴避眾所周知的觀光景點,在可說是放逐、漫遊各國的過程中,尋找在偶然間觸動他、不期而遇的所得所感。
結束這趟特殊的旅行後,池田光弘回頭檢視過往的藝術創作。之前的作品,慣以濃烈色彩烘托出不甚真實的詭麗氛圍,著重於建築物與空間的豐富對話。然而,一個建築物具有外部看不見的構造,而這些構造的線條最終則回歸到素材;這正是他在旅途中重新關注的面向,將一切回溯至起始之際,思索素材本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展場一景,左《比利時2號》、右《羅馬尼亞1號》。
池田光弘的目光停留在荒原上的殘破建物、倚在牆角的廢棄木材,並將這些尋常甚至帶有頹敗之感的物件自靜物畫再提升至肖像畫的境界;從中發掘其帶有紀念意味的精神面貌,呈現出一種永恆靜謐之感。藝術家透過描繪普世看來並無重要意義之物件,拋出對於追求物質文明進步的反思,讓觀者也因而屏息正視與開始想像它們曾經經歷與承載過的一切,再次把已經不完整的表象重新形塑其主體價值。此外,在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這些木材都被置於袋中,乃是藝術家透過這樣的處理將自己過往的人生歷練、繪畫經驗一併進行集中、再整理的思考。
池田光弘赴歐之前的作品用色鮮麗、氣氛迷離,《無題》‧油彩、畫布‧145.5×227.3 cm‧2011。
談到藝術家自我意識的反映,池田光弘認為:「創作並不是要表現自我,藝術家只是一個媒介,讓觀者透過作品去觸發很多的想像。」避免讓強烈的色彩影響觀者思考,或是藉以推測藝術家主觀意識,池田光弘將以往的主觀用色轉趨於沉穩甚至帶有冷調的理性;畫面所呈現的一方天地,給予觀者無限的闡釋自由與想像空間,更可以同樣的思考脈絡來看待一切事物生成的前因後果。
池田光弘《羅馬尼亞2號》‧油彩、畫布‧194×130.3 cm‧2015。
池田光弘表示,日後亦將持續透過旅遊來探索在既定的生活環境中無法見識與領受的事物,也以此為媒介激發觀者的思考,「或許下一次的創作表現或關注對象可能會不同,但我對於發掘事物本質的核心概念是不變的。」他如此說道。
在學期間即榮獲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VOCA展銀獎、廣島現代美術館新藝術競賽優賞的藝術家池田光弘(Mitsuhiro Ikeda),創作發展向來受到日本藝壇矚目。台北索卡藝術中心推出他在台灣首場個展「場.肖像」,展現這位年輕藝術家持續探索外在世界的創作面貌。
池田光弘與作品《比利時3號》合影。油彩、畫布‧130.3×89.4 cm‧ 2015。
楊椀茹 (Yang, Wan-Ju)( 151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