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鴻禧美術館共同舉辦的「澄懷觀道:中國畫的形象與美感」,10月28日起在三峽博物館展出兩館館藏明代至近代繪畫作品百件,展覽希望呈現中國繪畫的內涵與畫意,從觀看的角度,深入探討畫家筆下所詮釋的景物與形象。主題分為三個軸向,依次為「內觀」、「悅目」與「取徑」,從畫家傳習自況、觀賞者網絡和社會思想的脈動等相關因素,分別敘述,期能引領參觀大眾進入閱讀書畫作品其內在「有意味的形式」,進而理解畫家創作的思維體系和脈絡,認識中國繪畫的內涵與美感。
傅抱石1946年作〈觀海圖軸〉,設色紙本,143×41公分。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欣賞從藝術家的角度有多重的面貌,山水漫遊的寫景、花鳥草蟲的寫真,無一不是就藝術家的眼光而傳移摩寫。歷代畫論對於描繪景象或物體的「形似」問題,都有關注。顧愷之的「以形寫神」以及唐代張璪所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都是從觀察的角度建立了欣賞的標準。甌香館題畫記「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流,謂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筆墨逸趣與形神兼備成為近人在繪畫欣賞與評鑑的重要觀點。
周之冕1602年作〈水仙竹石圖軸〉,設色紙本,63.5×46公分。
古美術編輯部( 23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