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說清翫雅集二十週年慶收藏展:臺灣藏家縱深600件的驚人收藏力!

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說清翫雅集二十週年慶收藏展:臺灣藏家縱深600件的驚人收藏力!

清翫雅集成立於1992年。1995年8月5日於歷史博物館舉辦「中文華物集粹:清翫雅集收藏展Ⅰ」,藏品首度公開向大眾展出,展現藏家們傲人的收藏實力;同年九月應邀於北京故宮舉辦「台灣清翫雅集收藏文物精品展」,自此『清翫』成了台灣收藏界的代表詞。1998年、2000年於鴻禧美術館展出「中文華物集粹:清翫雅集收藏展Ⅱ」及「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2009年應北京首都博物館之邀和大陸藏家一同參與「盛世氣象-海峽兩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展」。一路走來,清翫是主角,居於幕後的重要功臣則是鴻禧美術館。

清翫雅集諸賢,既聲應氣求,不復如疇昔士大夫之自珍自秘,日往月來,每各出所藏,相與欣然翫索鑑識,為歷史、文化藝術增色。以今視昔,向之所謂不輕以眎人者,轉足為達人識者所笑。雅集諸賢,既以所擁相尚高,而端居自怡,養性養靜固自若也。

—2000年 秦孝儀

五百年前的騷人墨客收藏癡癖,與風颻颺到了1992年的臺灣。

清翫雅集」取名自明朝嘉靖年間專門講述收藏之書《清翫》,該書冊内容包括了「清翫字畫」、「清翫瓷器」、「清翫銅器」,與清翫此一收藏團體相遇合,涵濡博雅古風。

清翫雅集成立於1992年。1995年8月5日於歷史博物館舉辦「中文華物集粹:清翫雅集收藏展Ⅰ」,藏品首度公開向大眾展出,展現藏家們傲人的收藏實力;同年九月應邀於北京故宮舉辦「台灣清翫雅集收藏文物精品展」,自此『清翫』成了臺灣收藏界的代表詞。1998年、2000年於鴻禧美術館展出「中文華物集粹:清翫雅集收藏展Ⅱ」及「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2009年應北京首都博物館之邀和大陸藏家一同參與「盛世氣象-海峽兩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展」。一路走來,清翫是主角,居於幕後的重要功臣則是鴻禧美術館。

今年(2012)「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張益周擔任總策劃,內容分為器物、珍玩、書畫、油畫四大項,由李明德、蔡辰洋、石允文、施俊兆擔任召集人,一樣由老朋友鴻禧美術館協同籌辦。距離上回清翫收藏展已有12年,又因收藏風熾,這次受到華人收藏界、文物書畫界更多的注目與期待。向來低調的理事長潘文華也身先士卒,為展覽打前鋒首次開放媒體採訪,他說:「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亦經由潘文華的整合力量,此次展覽是清翫歷次收藏展,成員們參與度最高的一次,每位會兄不秘藏家寶,將藏品曝光,堪稱全體總動員。

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圖/清翫雅集

面對眾人的引頸,有著多次辦展經驗的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說:「以前可能還是小巫!這次是大巫!這次的量太大了!」不同於以往只出版一本圖錄,此次四大精裝圖錄巨冊,重達10公斤,典雅沉邃的荷蘭布書封、質地細緻的德國進口紙內頁,器物166件、珍玩186件、書畫132件、油畫157件,共641件展品,結結實實地表現清翫的品味與實力。廖桂英說:「一剛開始想說還是一本圖錄,但這幾年來清翫會眾增加,大家的收藏也都越來越好,一本擠不下,就由一本到二本,器物珍玩一本,水墨油畫一本,後來覺得這也不太夠,就變成四本了。

分冊過程中,要考慮到內容不能太貧瘠,要質量俱精。清翫最擔心的就是內容不夠豐富,不能呈現清翫收藏的整個面向。」原預定在2月確定一本圖冊的展品內容,後於5月時決議為四本圖錄,在時間的壓縮下,鴻禧美術館面對的挑戰也由此展開。30多位會員提供的藏品圖樣,有的是數位檔案,有的是相紙,有的是底片,也有的是幻燈片,加上圖像拍攝的環境光、背景皆有不同,在圖錄呈現上也就得多處協調著墨。美術編排等細部設計上即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9月中旬圖錄的編排已近尾聲,即將付梓印出,樣稿上卻仍清楚可見紅筆標註,這近乎完美苛求。

翻開圖錄,展品映射眼簾,直覺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哇!好強喔!」蓄積了12年的藏力,果真不同凡響。本屆更在潘文華任清翫第十任理事長下,邀請了施俊兆、張威儀、馬維建、呂學圖、詹忠志等現當代藝術收藏領域的新血加入,大大擴充清翫實力,讓收藏視野更為多元,而「油畫」項目也成為本展的重要看頭(油畫項目詳細介紹可參見《典藏投資》第59期報導)。每件展品都經過召集人點召嚴選,拜託一位位會兄們抱出家中寶貝;在展品的年代判斷上,也有著專業的討論確認。經過無數次會議,力求盡善盡美,諸多面向可體察到清翫對展覽的高度重視,講求每個環節,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實際展覽有著更多細膩功夫。不同於上二次大型收藏展皆在鴻禧美術館展出,廖桂英和召集人多次在歷史博物館勘查,絕非僅為紙上談兵。觀眾是在看當期展品,他們則是邊看場地空間邊動腦,如何既能好好呈現四個主題,又能將四個不同主題融為一整體。

這次展覽最大的困難是?

她說:「以前在鴻禧美術館展出有足夠的庫房空間,可以將展品全部集中,再好整以暇地去布展,時間上比較彈性;這次在史博館沒有庫房,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和清翫會員們約定好什麼時間,藏品就一定要送來,一來點交完就直接上展場擺置,時間的安排很重要。點交布展的次序很重要,要很有秩序,安全性是第一考量,件件都是藏家們的珍愛的寶貝,壓力很大,要特別謹慎小心。」

藉由籌辦展覽,廖桂英熟稔清翫的收藏發展,經由展品,她觀察:「大家一直在朝更精的收藏。現在強好多倍,當然不只是市場價值而已,他們很求精,學術概念清楚。以前收藏家面對的挑戰沒現在這麼大,現在的收藏家勤於吸收知識,每個人買圖錄、買書的很厲害,有時候比博物館的研究員還清楚。」「現在他們收藏器物的也跨領域了。譬如說以前我專收器物,我瓷器最精,但現在琺瑯也收、青銅也收、鎏金佛像也收,甚至於華人藝術的油畫也收,面向更廣,彼此間能夠討論的對象和議題也就更多。」

元《青花百花亭人物圖大罐》

協助籌辦過程中,最快樂的是?

「可以跟許多收藏家接觸,重新調整對於他們收藏品的認知,可能以前不知道他有收這麼多東西。現在才知道原來他有這個、原來他有那個,嚇一跳。所以清翫也是藉著這次更了解彼此,對收藏家的寶物們,有重新的評價。」

回顧清翫收藏展。1998年,不喜為展覽畫冊寫序的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秦孝儀為清翫寫序,他表示有鴻禧廖桂英背書我就寫序。2000年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時,秦孝儀再次欣然序言,這背後隱含的是對鴻禧美術館專業的肯定。面對比往常更大規模的展覽,問廖桂英辛苦處,「不說辛苦,更有衝勁!」她如朝陽般充滿元氣,或許這也是鴻禧美術館讓人安心信賴、辦展成功的原因,有專業亦有著認真謹懇的前進態度。


文圖引自《典藏.古美術》241期〈養精蓄銳12年,縱深600件藏力!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說〉,作者:藍玉琦。             

                                                   

藍玉琦( 27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