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的艱辛處境沒有改變,兩岸的詭譎局面沒有消失,但台灣還是要生存、壯大下去。如何以台灣文化競爭力打頭陣,培植與重建我們的軟實力?來自泛「宜蘭幫」的人事布局、價值觀、視野高度……,是不是也可以配合時局環境的需要,蛻變翻轉?否則,蔡英文總統,贏得選舉、坐上國家權力高位,但卻失去台灣藝術文化界的普遍信任與質感,那是多麼地親痛仇快與得不償失!
「不足、不均、與不透明」,是目前藝術界對文化部普遍的看法,僧多粥少的預算壓擠當中,永遠不足;但如何防範權力派系卡位後,資源分配的公平與迫切,值得關切,想必大家也都睜大眼睛,希望防弊興利。總統希望打造成全民的總統,藝文圈當然也期待跨域整合,包括跨世代、跨文化、跨部會、跨區域的動員與整合。如何結構性調整文化部的運作架構,落實文化治理概念,網絡連結與參與,擴大資源,全民共享,在在是當務之急。
人事已確定,就職也已完成,其中兩件事,期待兩位文化新官多作思考。
一、持續讓故宮扮演台灣文化外交的領頭羊角色。
二、廣為台灣藝術界架搭國際文化舞台。
故宮博物院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上,非常特殊,映照著兩岸政治權力的更迭、位移,全世界僅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形成、開枝散葉,也是超乎想像,故宮在時間推移中,走向在地化,是必然趨勢;但在地意味著落地生根、銜接地氣,而不是從此地域化、或地方矮化。台北故宮去年(2015)榮登「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博物館」之六,參觀人次,一年最高曾達540萬人次。去年陸客來台人數銳減,明顯降到418萬人次,但還是國際觀光客來台灣必訪文明聖地。
公務外交出門,多所限制,但文物交流,暢通無阻。故宮與國外互動方面,這幾年經營有成,例如,與日本館博界的交流,在文物的借展互惠中,日益密切;今年6月,美國舊金山博物館就有一檔借自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重量級大展,外界耳熟能詳的《肉形石》就要代表精緻中華文物遠征美洲大陸,這是國寶外交的典範。新上任的林正儀院長,怎可受制於立法院質詢會期,而錯失護駕文物出航、為國爭光、串接國際人脈外交的大好機會?
在國際引渡條約的理解與落實,愈來愈成熟,故宮文物出境前,與展出國家簽署安全進出的國際法律文件,已屬常態。故宮國寶輪流出國展覽,扮演文化外交的領頭羊不再是夢想,廣結國際善緣外,分享文明價值,也是這一代台灣人的責任。尤其,故宮南院以亞洲館為定位,對偏重華夏文物收藏為主體的台北故宮博物院來說,非常需要透過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品支援與共享,來豐富故宮南院的展覽。如何把過去高高在上、門戶緊閉的習慣打開,積極主動與全世界館博界互動,這是蕞爾島國的台灣必走之路。
文化部長鄭麗君。(今周刊提供)
兩岸政策微妙變化之際,誠如蔡英文總統耳提面命的,我們不能過度集中或仰賴單一市場,藝術文化的交流,除了期待雨過天青的兩岸新關係發展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國際關係與國際友朋待結交。期待「宜蘭幫」的故宮新團隊,真心走出地域,全力迎向國際,發揮文物瑰寶在國際具備「敲門磚」的神奇力量,而不再是自我矮化與地域化。
眾所周知,受限於政治外交困境,台灣藝文界不像大陸可以在全世界吃香喝辣,「中國熱」在近廿年幾乎是所向無敵,有許多國際文化活動,例如,巴黎藝術周、柏林文化節……,透過中國大陸與邦交國雙方外交資源的聯結,讓中國大陸藝術界擁有非常豐富的國際展演機會,許多年紀輕輕的中國藝術家,都輕易擁有成捆的外語展覽畫冊、活動影帶與各種媒材紀錄,這種「中國熱」下的天之驕子,羡煞不少苦無出路的台灣藝術家們。
反觀台灣藝術家,大多只能靠自己單打獨鬥,或者透過與國際策展人的私交關係,偶爾受青睞與邀請,參與一些活動或展覽,稍稍可以在國際上露露臉,但旅費、資源條件,和中國大陸藝術家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因此,不少台灣藝術家除了努力創作、儲蓄盤纏之外,也開始懂得向公家機構申請補助經費,十萬八萬不等,不管在文化部也好,或者國藝會,這些負責資源分配的單位,往往以不得罪人為前提,大多採取雨露均霑的平分方式,有申請就給錢,錢不多,但也餓不死,做不了什麼大作品,或大作為。最後成果呈現,台灣永遠是停在「小鼻子、小眼睛」框框裡,永難入主流階層。
長久下來,台灣藝術界心存「不拿白不拿」的「小確幸」心理,而文化單位本來就十分有限的預算,一再被化整為零後,幾乎成了虛應故事,根本形成不了風潮,更別談話語權或影響力了。
如果,文化部長可以多花一點心血,以團隊出擊,比如說,以補助策展人方式,由策展人思考議題、挑選藝術家,並帶著藝術家群一起征戰天下,這樣可能比較容易聚焦,透過集體激盪學習,成果可能也比較具體。
以2013年為例,當時文化部曾嘗試以台灣藝術家為主體的整體策展方式,與國際進行交流,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更多藝術家能在最重要的展覽上被看見、被發掘;二是透過主題策展,更為容易呈現出台灣完整的社會與當代藝術面貌。
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攝影/藍玉琦)
以下兩個案例,或可作為參考:
「Schizophrenia Taiwan 2.0(分裂-台灣2.0)」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4名策展人,德國柏林的李怡衛、法國巴黎的皮耶(Pierre Bongiovanni)、台灣的黃建宏、張晴文共同策畫,共匯集13位藝術家的作品展開歐洲6大城市巡展,2013年9月首站先到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一周,11月再到俄國聖彼得堡的「Cyberfest」藝術節、2014年1月到柏林的「Transmediale」藝術節、德國多特蒙德的「HMKV」藝術節、6月到法國巴黎的「Bains Numerique」藝術節、11月再到法國馬賽的「Les Instants Video」藝術節展出。
另外,由國美館策畫的「凝視自由─台灣當代藝術展」,15位藝術家於2013年9月首度在塞爾維亞佛伊弗迪納當代美術館登場,與同樣自威權體制解構的塞爾維亞社會進行對話,並搭起兩國文化橋梁。
台灣的美術館在亞洲區域早於多數國家成立,已積累一定的展覽機構與策展人的合作對象數量,可有效利用並追蹤這些資源,尋找讓台灣當代藝術到對方國家、館舍或是策畫展覽中展出的機會。
2016年台灣策展人蘇盈龍與法國知名攝影學者暨策展人米榭爾.費佐(Michel FRIZOT)共同策畫的「傾圮的明日-台灣當代攝影展」,勾勒一條台灣在1980年代經濟發展過後的倖存史,在歐洲攝影界最重要的「歐洲攝影之家(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展出,是台灣攝影第一次進入法國公立美術館展出,館方統計該展檔期吸引了6萬多人次觀展。
2010年左右,米榭爾.費佐受邀到台灣參加研討會,大會安排的其中一個行程就是參觀高雄市立美術館,當時蘇盈龍便在高美館的展覽組工作,並負責接待他們一行人。由於米榭爾.費佐與同行的美國學者及侯淑姿都是從事攝影相關工作的專家,於是蘇盈龍便引介南部一些藝術家作品;而後蘇盈龍遠赴巴黎攻讀博士時,積極與米榭爾.費佐聯繫,希望能在巴黎做展覽介紹台灣藝術家。大家的感覺是:平白跟法國人討論台灣文化、台灣藝術,沒有人能夠回應,因為法國人普遍對台灣藝術陌生、無從想像的,而在跟歐洲攝影之家談成之前,蘇盈龍已經跟「國家網球場藝廊(Jeu de Paume)」或其他單位談過,最終幸得歐洲攝影之家的支持,順利展出,並典藏台灣攝影家楊順發、洪政任、陳柏義、姚瑞中的攝影作品,及導演鄭慧玲和羅秀芝的紀錄片。這是法國官方館舍首次典藏台灣作品,深具交流合作的實質意義。
其次,整理台灣駐外館舍,讓台灣藝術家作品進駐。以我國在美國華盛頓DC的代表處辦公室或雙橡園來說,偌大的庭院空間,非常適合展示藝術家大件雕塑作品,例如,如果有機會讓朱銘的太極、人間系列,往雙橡園院子一擺,作品自然會說話,什麼是華人文化、台灣光亮,不言自明。
有幸多次參訪過我國駐外人員的辦公室與官邸,驚見其間文化含量非常不足,甚至以故宮博物院的印刷輸出品權充,十分可惜。如果文化部能協調外交部,讓存放在國美館的藝術銀行作品,可以飄洋過海,展示在我們的駐外機構、場域中,既可以提升外館的藝術氛圍,藝術家的海外能見度與展示紀錄,都有助益。
總統官邸、辦公廳廳舍向藝術家或收藏家借用藝術作品,早有先例,政府只要支付少許保險費,藝術家或收藏家都會覺得有面子,值得借鏡。台灣藝術界若能因為文化部、外交部帶頭宣揚台灣藝術文化的品賞,想必是台灣藝文界之福。
好不容易身經百戰的資深外交大將李大維先生,返國掌理外交兵符,加上,同樣曾擔任過外交部政次的楊子葆先生,留法經歷外,也有駐巴黎經歷,擔任中華航空副總期間,也協助華航內外的文化升級,如今出任文化部政次,想必可以協助鄭麗君部長看管我國駐外文化舞台(如紐文、巴文、各地書院……)外,也有助於在文化部與外交駐外單位的穿針引線,好好思考把台灣藝術家集體帶領出去,這是台灣藝術界殷切期盼所在。
文化部過去習慣以天女散花方式分配資源,在畫廊產業界也常見。目前文化部鼓勵畫廊業者一年兩次,針對參加海內外藝術博覽會,申請補助,立意良善,無非要畫廊業者勇敢走出去,踴躍到國外參加藝術博覽會,同時也深化、升級台北藝博會的承辦品質,讓更多重要畫廊樂於到台灣來參加大小不等、地點不一的各種藝術博覽會,如台北、高雄、台南、台中等藝博會,展現自己市場的蓬勃旺盛生命力。
然而,唾手可得的補助款,成為畫廊業者踴躍籌組操作團隊,畫廊協會的分裂,功能重疊,現象嚴重。光是一個台北市,竟然容得下5、6場藝博會活動,例如台北藝博會外,還有YOUNG ART TAIPEI、福爾摩沙101、福爾摩沙飯店博覽會,新藝術博覽會……,實在予人眼花撩亂之感,收藏家們簡直疲於奔命,最後敬而遠之。雖然民主社會,尊重自由市場,有競爭才能汰弱換強,但無厘頭的紅海殺戮戰場,造成展覽品質每況愈下,最後,第一線國際畫廊根本不來,台灣的市場位階,快速崩壞下拉,而且,曾有著堅強收藏家陣容美譽的台灣藝術市場,就在大家不分工、不分眾,亂無章法的死纏爛打中,徹底解體,逐步走向邊陲。
以藝術博覽會的市場,位階清楚,如第一線的瑞士巴塞爾(Basel)、英國斐列茲(Frieze)、美國軍械庫(The Armory Show)等,文化部是否應該更有政策,聚焦贊助有視野的畫廊走出去,參與國際比賽,而不再只是平均分配給所有畫廊,讓大家成群結隊躲到飯店博覽會(Hotel Art Fair),相互取暖?相同的,台灣是否繼續以「自由競爭」理由,讓藝博會層出不窮,惡性競爭,直到蛋塔現象出現,把台灣積累數十年的藝術累積,悉數葬送?
國家需要競爭力,藝術產業更需要競爭力。期待文化部調整結構陣容,補助、分配策略,也能貼近事實,成為左右產業競爭力的臨門一腳,而不是資源分贓、前景崩壞潰散的幫兇。
政黨輪替,是權力分配的濫觴,也是藝術產業希望萌芽與升級的開始。台灣文化藝術軟實力,值得新上任文化藝術領導人共同思考與捍衛。
歷經了「五二○」政黨輪替,台灣社會果然變天了,留法新銳鄭麗君掌理文化部;而文官系統培育出來的在地菁英林正儀,接手故宮博物院。雖然各方對這兩件人事反應不一,但似乎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猶豫與抱怨,行動內閣必須以「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對百廢待舉的現況,馬上投入改革行列,給民眾開創新局面的有感印象。
心繫著讓「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的藝文角色,可說任重道遠,如何克服外交困境,擺脫孤立邊陲現況,以「文化外交」重新出發,萬民期待。
記得2006年,法國布利碼頭博物館開幕,邀請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出席,在吉美博物館館長的引薦下,主持盛會的法國總統席哈克,親握著代表世界文明高度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的手,親吻了3次,久久不放,看在台灣駐巴黎外交人員眼裡,簡直不可思議。這是故宮博物院的魅力,也是故宮博物院院長這個身分,可以暢行無邦交國家,扮演比正常外交尖兵,更出色的「文化外交」角色。
去年底故宮南院開幕試營運典禮,來了逾60位國際館博界專業貴賓,這也是故宮博物院長期在國際的威望與高度所在。中國大陸各館博領導之外,悉數是歐美亞洲文化要角,權傾一時,引為藝文、外交美談。
這回政黨輪替,內閣人事改組中,很明顯,蔡英文總統聚焦在兩岸、外交、經濟、司法改革,以及社會公平正義、年輕人夢想的打造等等議題,但把藝術文化暫擺一邊,最後淪為「派系奪權卡位」結局。由游錫堃前院長、陳其南前文建會主委所代表的「宜蘭幫」,透過民進黨內智庫劉建興等操作,跳過藝文專業,直接包攬全部席位。包括就職大典的安排,都是延續這個結構,呈現出的史觀價值與視野高度。
雖然偏狹、避重就輕等等批評不少,但看到先人走過、奮鬥過的台灣歷史被爬梳、被強調,尤其前輩藝術家陳澄波血灑嘉義公園的史實被呈現,十幅充滿夢想與台式熱情的遺作,伴著已故音樂人李雙澤的〈美麗島〉大合唱,共同呈現在最高權力交接的總統就職大典上,令人動容。一個有史觀的政權,意味著懂得飲水思源、有自省檢討能力,不但可喜可賀,更讓人振奮。
同樣的當晚就職國宴上,悉數取用台灣在地花卉、食材,用升級版的美學布置、烹調,呈現完整的台灣常民文化之光,也是令人感到欣慰與驕傲的。特別是開場節目表演,就是知名小提琴家蘇顯達拉奏已故台灣旅美作曲家蕭泰然作品〈台灣頌〉與〈嘸通嫌台灣〉,不但喚回與座賓客對台灣胼手胝足、走過貧窮、苦難、悲情的記憶,更展現對精神昇華力量的讚頌,令人笑裡帶淚,感動不已。
總統就職大典,舞台主視覺取自陳澄波的畫作。(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