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近未來的交陪 藝陣×當代設計

近未來的交陪 藝陣×當代設計

位於台南市佳里的蕭壠國際藝術村,曾經為「蕭壠糖廠」(後更名為佳里糖廠),於2005年開始營運後,以過去糖廠為藝…
位於台南市佳里的蕭壠國際藝術村,曾經為「蕭壠糖廠」(後更名為佳里糖廠),於2005年開始營運後,以過去糖廠為藝文基地,將已荒廢的倉庫與空間改建為多座展演的場館,其中規畫三座常設館包括兒童遊戲館、西拉雅平埔文化館及台南藝陣館,不僅呈現台南文化特色,亦支援各領域藝術專業工作者進行駐村、研究、創作、發表等需求。
日前於台南藝陣館的常設展中,設置了一個以藝陣與當代設計為主題的「近未來的交陪」展覽,策展人龔卓軍將近年來對於傳統宗教文化、信仰與儀式的研究與思考,試圖透過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延展及詮釋,在傳統「交陪」概念中討論並尋找新的可能路徑,亦以「交陪」做為傳統信仰中一重要的信仰、人際、組織的連結精神,回應當代社會快速、扁平且容易斷裂的社會關係。展覽籌備歷經了長時間的田野研究、訪談與文獻探討等,第一波的展出包括四位來自設計、音樂藝術領域的當代創作者,皆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延伸、詮釋和重新想像這些在宗教場域中的工藝和圖像作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與之產生「交陪」與重組的精神,發展出的四組設計與圖像創作在藝陣館的場域中與原有的傳統工藝文化和展品,形成當代與傳統相互交織與對應的關係,在現場產生另一層「交陪」的對話。
設計師羅文岑的「四聖者」石刻壁畫拓印與石刻畫。(攝影/賴依欣)
2014年為整體藝陣館的視覺呈現進行操刀的設計師何佳興,長期以原住民的聲音、歌仔戲、家將和藝陣元素從事創作,此次展出包括為雲門2《13聲》的美術設計和陳明章音樂所發起的「台灣月琴民謠祭:卜聽民謠來北投」海報作品等,而他幫台南藝陣館設計的海報,透過宗教顏色的大膽詮釋與細膩的筆觸勾勒輪廓,更深刻的展現出傳統藝術與當代設計的圖像交融與精神對話。創作觸及平面設計、實驗音樂、聲音藝術和詩的胡一之展出「泥土」與「斗」兩系列作品,以抽象化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重新詮釋傳統信仰中的圖騰和意境。藝術家陳依純作品《林水源傳奇》追溯30多年前的兒時記憶,以地方傳奇故事為軸線,將傳統繪畫卷軸的閱讀概念融入電腦動畫的呈現中,圖像裡融合拼貼民間信仰圖騰、神怪傳說的意象,在畫面與音樂的流動中產生奇幻的氛圍。
「近未來的交陪:藝陣X當代設計展」展覽現場。(攝影/賴依欣)
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設計師羅文岑與台南藝術公社的成員們,將正在整建的沙淘宮中部分即將被拆除的「四聖者」石刻壁畫進行拓印,後來獲沙淘宮贈予台南藝術公社石刻畫九幅,羅文岑和藝術家涂維政以像似金缮技法的修補術將石板進行修復,讓傳統修補工藝的技法延伸在當代設計與藝術的詮釋和回應之中。拓印後的圖像發表於《交陪藝術誌》系列出版刊物的封面,並在展覽現場展出,展現當代藝術行動與創作者如何直接面對宗教廟宇文化的保存修復、展覽機制、檔案展演等當代藝術行動語彙的再創造。
賴依欣( 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