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劃 想像的海疆界線
穿行於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二館的兩層展間,有如一場解謎之旅。一樓門廳的9幅畫,為展覽第一道線索,創作背景是有「二十一世紀亞洲火藥庫」之稱的南海。欲了解作品概念,須先回顧2013年菲律賓共和國基於中菲爭議海域向海牙常設仲裁法庭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今年7月,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組成的臨時仲裁庭公布裁示,認為中國主張的「南海9段線」之歷史性權利不具法理依據。
由於民族主義情緒驅力、戰略價值和國際航線咽喉地位,以及可能蘊藏的能源與漁獲等經濟利益,致使南海島礁成為必爭之地,沿岸諸國摩拳擦掌展開世紀雄辯,各自聲張島礁主權及海域內的權利。而中國用以宣示南海主權的「9段線」出現,可追溯到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公布的行政區域地圖,兩年後,國民政府遷台,而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仍採納沿用這份地圖及其上的神祕U形線:順時針從南海之東的台灣往下,最南抵達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James Shoal),再北折延伸到中國與越南之間的北部灣,一共劃定11段線,直至1953年才移除中越海域上的2段線,形成現今地圖上的9段線樣貌。
黃榮法《大潭-1Tai Tam-1》.數位輸出.60×60 cm.Edition of 5.2016。(Courtesy of artist and A+ Contemporary)圖|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循此歷史脈絡,環繞一樓展間的9幅繪畫,即是消解「南海9段線」的地緣政治含義,拆開想像的海上疆界線,將9條虛線化為單純的符號、畫布上的一撇,它除了作為一道短劃,甚麼也不是。地圖上謎般消失的2段線,則另外移至展覽空間二樓展出,寧靜空曠的展間化為中越之間波譎雲詭的水域。黃榮法表示,「在極簡的做法下,作品將會有不同的欣賞層次,也可以賦予作品厚度,它是行動也是觀念藝術。」這是他首度展出的繪畫創作,但其實更著重於觀念的表達,希望觀眾能在表象之外挖掘到更多的材料和意義。
喧笑 歷史的回聲
觀看第一展間的繪畫同時,能聽見第二展間繞梁不去的喧笑聲,事實上,整個展場都逃不開這件魔音般的裝置。這段短短數秒的大笑音頻取自第26屆聯合國大會席間的插曲─1971年10月25日投票通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官方決議文件指出:「……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他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空蕩蕩的展間裡,放置一面金屬碑文,鏤刻這份決議書文字。
黃榮法《大潭-3 Tai Tam-3》.數位輸出.60×60 cm.Edition of 5.2016。(Courtesy of artist and A+ Contemporary)圖|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從1951年《舊金山和平條約》日本宣布放棄台灣領土,直到20年後台灣離開聯合國,一連串歷史事件造成今日台灣在國際上的名分認同懸而未決─《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處理的是中國的代表權爭議,並非台灣主權問題,而《舊金山和平條約》僅臚列說明「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也未決定台灣主權歸屬何方,然而這兩大歷史轉捩點皆留下曖昧的語言縫隙,成為主權辯論的誤區。這一段只聞其聲不見人影的歷史音軌不斷重來,大聲喧笑,彷彿一縷無法刪除的幽靈,迴盪在近半世紀後的此刻。
水塘 言語的歧路
第二展間的牆面,掛著另一系列作品:3幅青山綠水的衛星鳥瞰圖上,疊印著白色空間線圖,通往二樓的梯間端景,有一件輕輕移晃的窗景錄像裝置。這系列作品名為「用不著一千年或一百年,只要多等五年」─多等5年,香港回歸中國。時間回溯至1992年,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與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雙方代表在英屬香港會談,中台對「一個中國」的解釋相歧,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優雅有禮的政治話術、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背後,包藏著主權互不相讓的火藥味。藝術家爬梳大量歷史文獻,交叉比對圖文資料,鉤沉出1992年中台隱密晤談的會議室場址,並得知該間會議室的別名叫「大潭」;事實上,香港南區有一組水塘(The Reservoirs,台灣稱「水庫」)也名為「大潭」。在「大潭水塘」的衛星影像上,疊印「大潭會議室」的空間線圖,頗有「一個大潭,各自表述」的戲謔意味。
黃榮法《大潭-2 Tai Tam-2》.數位輸出.60×60 cm.Edition of 5.2016。(Courtesy of artist and A+ Contemporary)圖|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展覽現場一景,牆上環繞著「短劃」作品。圖|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拾階往上,梯間的錄像裝置,即是坐在大潭會議室朝窗外看去的風景─這是當年中國代表的視角,昔日窗景中的英國駐港大廈,已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一格日常窗景,卻包含豐富的訊息:時移事遷,帶來空間的權力嬗變,觀眾得以從1992年的視角,看見改變香港命運、那年煙花特別多的1997。不但如此,若在這一格窗景前方再多站一會兒,還能看見2014年為求落實真普選而爆發的雨傘運動(Umbrella Revolution),占領街道的人群愈來愈多,圍聚成香港史上最大的公民抗命現場。這3幅大潭衛星影像及窗景錄像裝置,曲折地牽繫起中港台三地的政治情結。
反芻這次展覽,也讓人思索香港詩人也斯寫的:「我曾是那懷疑者/問著布萊希特的問題/這是不是太簡單呢/以致把事物複雜的矛盾都抹煞了/又或者它太曖昧?每一個誤解/你都有責任。為什麼一個人/看不到另一個人的處境/以及重要的:該怎樣行動?」這位年輕鬼黠的藝術家真正提供的作品,僅十一條短劃、一段喧笑音頻、一面碑文、三幅水塘衛星影像和一件再日常不過的窗景錄像,展覽現場沒有文字說明、沒有論述,只有物件。剩下的如何觀看、如何解讀,就是觀眾的事了。
「短劃;喧笑;水塘」,這是香港藝術家黃榮法首度在台個展名稱,3個不具關聯性的詞彙,在原本的涵義底下,同時指涉國家主權之爭,暗暗牽繫起幽隱的歷史脈絡;而11幅繪畫、3件影像及1件錄像裝置彼此對應,布署成中國、台灣及其他南海周邊諸國之間的情勢。黃榮法的藝術語彙向來極簡如謎,而其介入社會的聲音,總是靜水流深─走進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二館,眼前9幅繪畫主題全是一截短線,彎曲著相殊的弧度。同時,不知何來的眾聲嘩笑,戛然而止且一再重來,像發自幽黯幕後看不見的影子。展覽將至10月9日止,觀眾可從中一窺這位80後年輕藝術家對大時代的敏銳度,以及舉重若輕的創作方式。
香港藝術家黃榮法與作品合影。圖|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Tags
游如伶( 3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