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近年搬遷至紐約西村肉品包裝區(Meat Packing District)。義大利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大約花費5年時間設計新館,包含約5萬平方英呎室內展間及約1萬3千平方英呎戶外展示暨休憩區。其中一個展場可擴張至1萬8千平方英呎,是紐約市目前最大的無樑柱展覽空間。
惠特尼美術館在肉品包裝區的新展館。攝影|曾馨霈
此刻正舉行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是紐約極受矚目的藝文盛事,吸引全球各地觀眾朝聖。此屆展會是美術館遷館後第一次舉辦雙年展。兩位年輕亞裔策展人米雅.洛克絲(Mia Locks)和克里斯多弗.盧(Christopher Y. Lew)盡可能運用所有空間,自大廳至頂樓天台都可看見參展藝術家作品。他們實際田野探訪40多個城市後,列出藝術家名單,其中藝術家男女比例相當。63位藝術家有11位來自外國,7位在美國境外進行創作;而56位美國本土藝術家有41位來自紐約或加州。此屆惠特尼雙年展試圖描繪美國藝術家回應政治、經濟與社會現實的真實狀態,也傳達了當下美國人的普遍情緒:憤怒、同情、反思與行動。
新場館空間運用
惠特尼美術館在舊址時曾被批評空間運用不當,所以雙年展在新館展現其欲活用空間之企圖心,5、6樓為主要展場,3樓劇院播放藝術電影,辦公空間和會議室在特定時間放映藝術家短片與舉辦座談會,而大廳、樓梯間及戶外空間放置多件作品。
謎樣藝術家Puppies Puppies除了在戶外定時真人表演,也在樓梯走道設置聲音裝置。他的作品常常出現大型布偶,以奇觀化的生活物件來戲仿並探討生活。展覽中,Puppies Puppies扮裝為紐約指標─自由女神,一方面探討自由女神如何烙印在紐約這個觀光盛行的城市,另一方面影射長時間手握火炬的沉重包袱。
薩馬拉.戈爾登《穿著鐵衣的絞肉機》.複合媒材裝置.2017。攝影|曾馨霈
充分與場館大型落地窗結合的作品,分別是薩馬拉.戈爾登(Samara Golden)《穿著鐵衣的絞肉機》(The Meat Grinder's Iron Clothes)、凱西.戈蘭(Casey Gollan)和維多莉亞.索貝爾(Victoria Sobel)《反射》(Reflections)、勞爾.德涅韋斯(Raúl de Nieves)《開始與結束、兩者皆非與其他、模稜兩可、結束即開始與結束》(Beginning & the end, neither &; the otherwise, betwixt & between, 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 the end)。《穿著鐵衣的絞肉機》設置在西向面海的巨型落地窗邊。這一手作城市模型組合表達了空間衝突:從小棚屋到富裕的家庭、辦公室、理髮廳、酒館,透過鏡像反射出無限高樓影像;令人迷失方向的場景暗示了當今社會與經濟的不平衡。
勞爾.德涅韋斯《開始與結束、兩者皆非與其他、模稜兩可、結束即開始與結束》.2017。攝影|曾馨霈
種族議題與暴力的展現與控訴
策展人米雅.洛克絲提及這一次惠特尼雙年展是政治性的,不僅充滿張力關係,也試圖從種族、暴力、經濟及性別層面來描繪美國文化中的人際緊張、貧富差距和極端的政治現況。
越南裔藝術家黎安美(An-My Lê)系列攝影作品,以歷史與當下記憶交織的方式,透過追尋與串聯南北戰爭的電影側拍、捕捉公園即將被拆的雕像,以及在街頭對於總統的塗鴉評論─一個稀鬆平常的街頭,塗鴉客以聳動文字和符號來抗議美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所作所為,共同闡述種族迫害與政治演進。
黎安美攝影作品。攝影|曾馨霈
迪安娜.勞森(Deana Lawson)「關鍵」(The Key)系列作品,透過精心的場景設計與選角,打造出如家庭相簿般的攝影風格,成功捕捉每一位熟識或陌生黑人受拍者的尊榮與愛。這是目前在美國主流媒體或社會印象比較缺乏的畫面。
迪安娜.勞森「關鍵」系列作品。攝影|曾馨霈
喬丹.沃夫森(Jordan Wolfson)透過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製作一支關於街頭暴力的錄像作品。影片中,觀眾可以親眼目睹藝術家如何被暴力襲擊,甚至被球棒毆打到不成人形;背景音樂播放希伯來語禱告詞。內容真實度除了驚悚震撼人心,也血淋淋地控訴美國當今社會與政治對猶太人的不公與排斥風氣。
喬丹.沃夫森的錄像裝置作品。攝影|曾馨霈
藝術家如何回應動盪的政治與經濟
美國文化大熔爐帶出的種族不相容與街頭混亂也顯現在其政治與經濟層面。主展場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藝術家團隊「佔領博物館」(Occupy Museums)佔據整個展牆的巨幅作品,上頭引用全球最大信貸公司貝萊德(BlackRock)CEO勞倫斯.芬克(Laurence D. Fink)所言:「當今最值錢的兩種黃金生意是當代藝術,以及在曼哈頓的公寓。」字樣下掛了數十件作品。這些作品皆來自背有負債的藝術家社群。另外,觀眾可以透過展場的互動系統登記成為線上會員。「佔領博物館」成立於2011年占領華爾街,一直關注藝術家和其經濟條件之間的關係。此次展出除了作品外,也用投影機顯示藝術家負債金額,以及他們對於現實生活的屈服或受現況所困而無法自由發揮創作的無奈;整個創作計畫經金錢的加入得以重新審視美術館審美機制,以及藝術市場與負債之間的恐怖平衡關係。
後方展牆為「佔領博物館」作品。前為約翰.凱斯勒《出埃及記》。攝影|曾馨霈
在附近的另一組機械作品出自紐約藝術家約翰.凱斯勒(Jon Kessler)之手。他以科技回應了環境與全球難民議題。VR、自拍鏡頭、即時錄影機與投影銀幕迴路的播放,顯示了一個歷史再現歷史的迴圈。《出埃及記》(Exodus)在機械轉盤上放置了數十個提著行李的旅人的公仔或小型雕塑,並且在中間呈現攝影鏡頭與銀幕交互旋轉如萬花筒般的畫面。《進化》(Evolution)展示兩位皆帶著VR鏡頭浮潛的塑料模特兒人台與模擬的攝影內容。他們漠不關心所處環境,也不互相對話,完全沉浸自己的世界。作品暗中控訴美國不當的海岸開發及水利措施:在這個溝通不良的社會中,犧牲最多的是那些無辜沿岸居民。
自我與人際互動,個體在社會的放置與對應
策展人克里斯多弗.盧提到展覽關切自我的形成、認同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弗朗西絲.史塔克(Frances Stark)《即刻進行審查機制》(Censorship Now)將伊恩.斯芬諾尼尤司(Ian S. Venonius)的書籍化為大型畫作,並以美國旗幟的符碼重點標注章節內容。目的在於質疑媒體:在當代體制下,藝術家作為一個「經濟樂器」(financial instrument)該藉什麼管道發聲才能傳達真正理念?美國是否過度濫用個人自由權利?藝術工作者該如何保護自身自由權益?換句話說,這件作品展現了自我與大體制的互動、拉扯與抗衡。
瑟莉絲特.杜佩史賓瑟(Celeste Dupuy-Spencer)畫作則敘說同情心。一張精細琢磨的畫作《國殤紀念日》(Veterans Day)可見畢卡索《格爾尼卡》、從軍及退伍軍人的照片和一張卡通貓照片。藝術家讚賞並崇尚對抗殘酷的人們。這是很基本的人性卻也難得。左上角的卡通貓是她對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詫異與無語。《川普團隊,有些我猜他們是好人》(Trump Rally (And some of them I assume are good people))既諷刺又具同理心色彩。面對與自己政治傾向不同的人們所展現的群體連結性、對於希望和愛的渴望,促使她引用川普名言「有些我猜他們是好人」。
瑟莉絲特.杜佩史賓瑟作品《國殤紀念日》。攝影|曾馨霈
差異的和諧
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可說年輕活潑,並帶實驗與挑戰意味,在空間發揮上也多有新意,巨型美術館帶來的大展並未對觀眾造成閱讀困頓或觀賞疲乏,反而在種族與政經議題上,屢屢質問與挑戰,展覽策畫與開幕更搭上競選與政治轉換的關鍵點,使得委託製作的藝術家們能夠即時回應社會變遷。
整個展覽散發調性如同爵士音樂家卡瑪希.華盛頓(Kamasi Washington)《差異的和諧》(Harmony of Difference)作品名稱般,試圖在各層面差異上,找到共通和諧點。《差異的和諧》放在一間暗房裡,由畫作、爵士音樂及多幅影像組成。影片拍攝了不同民族與性別的人們在海邊最純粹的樣貌。當今社會動盪不安,為不公不義打抱不平,無意挑戰如猛獸般的現實。
面對種族議題,策展人與藝術家們期待人們應有更宏觀的視野,除了關心黑人與白人,納入亞裔及歐裔等其他地區移民所面對的困難、不同性別議題如對女性、LGBT族群更多的描繪和關注,也理當是關懷的面向。
註釋
1 此語源自川普對於墨西哥移民的爭議性言論:「他們帶來毒品。他們帶來犯罪。他們是強姦犯。而有些,我猜,是好人。」(They’re bringing drugs. They’re bringing crime. They’re rapists. And some, I assume, are good people.)
Tags
曾馨霈(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