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展的是藝術,賣的是傢具+外掛艙外的現實

展的是藝術,賣的是傢具+外掛艙外的現實

劉和讓的「伍眾會」計畫去年末持續於mt.black進行,此次「外擴聲響-廖建忠個展」更凸顯計畫對於藝術與勞動、…
劉和讓的「伍眾會」計畫去年末持續於mt.black進行,此次「外擴聲響-廖建忠個展」更凸顯計畫對於藝術與勞動、技術層面,定義位移上的辯證,如受邀藝術家廖建忠具有傢俱製作的專業,然而這項專業卻非來自學院訓練,而是在不斷的現實壓縮下,一種適應生存的特殊產出。劉和讓表示「這些藝術家岔離一般藝術界定義的創作技術專業,不一定能被廣泛認同,藝術界還是習以將媒材、技術、題材做階級化的分類,而我企圖在『伍眾會』計畫當中,讓藝術性與技術性的位階更加均質化的被討論。」
「外擴聲響-廖建忠個展」現場。(劉和讓提供)
廖建忠說明其藝術勞動狀態,的確是他同輩藝術家的典型案例:1990年代不若現在年輕藝術家對於身分的篤定感,在養成階段來自公部門的補助也非常少,他們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懷疑與焦慮,「我們絕望得早,也會認為如果藝術沒辦法自己存在,那麼也許它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因此有藝術理想的人絕對必須想盡辦法自力更生,那一輩的藝術家有第二專長等謀生能力是必要的,即便「每一次發表,都是一次傷害」,持續創作這項信念多年來還是堅持了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他現實的支持來自製作傢俱等接案模式,此次展覽在一定程度上以他的勞動為案例,討論藝術和勞動的處境,「為何現實技能這塊位階這麼低?好像只有藝術是對的,其他都是混口飯吃,然而我花在做傢俱的時間比我做創作的時間長,面對謀生這塊,我對它們認真的態度並不比藝術來得少,尤其我的創作和做傢俱的勞動非常接近,差異也許就在那個委託關係而已。」在此次的「外擴聲響」中,他企圖將自身品牌傢俱挪移至mt.black展示,企圖模糊化作品與產品的距離,因他發現若分化創作與設計兩條脈絡,他和藝術的同步狀態會愈來愈遙遠,如果將代工與技術輸出類比藝術來談?會不會是另一種生產與實踐的可能?
「李承亮個展-月球太空計畫-太空艙、旅行車、月球」現場。(劉和讓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