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開《動物故事系列:流動碎片》(暫譯,原名Animal Story Series: A Flowing Piece of Shard)展間入口的厚重簾幕,觀眾便瞬間從明亮的柏林民眾宮殿(PalaisPopulaire, Berlin)展場,跨入了另一座既陌生又令人著迷的魔幻世界:黑色牆面上覆蓋著密密麻麻的德文與中文報紙紙紮,造型奇特的動物雕塑彷彿正進行某種神秘儀式,節奏強勁的鼓聲震盪著整座幽暗空間;而在大型屏幕上,放送的是一幕幕讓人目不轉睛的精緻定格動畫。一時間,觀眾忘卻了自己正身處於《2021年度藝術家》( “Artists of the Year” 2021)的展場之一,轉而思索著:這裡述說的究竟是怎樣脈絡下的故事?
年度藝術家:從紙出發的收藏歷程
在回答關於作品的之前,首先要回到展覽現場本身:在配合今年柏林藝術週(Berlin Art Week)而開幕的各大展演活動中,由德意志銀行舉辦的《2021年度藝術家》展無疑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之一。自從1970年代德意志銀行收藏(Sammlung Deutsche Bank)成立以來,這個法人機構的藏品重點便鎖定在二次戰後迄今的紙上藝術,也就是包括了素描、水彩、版畫、拼貼、攝影等等以紙為主要媒材的作品。數以千計的藏品,強調著「紙」本身的藝術魅力,這種看似最不起眼、卻也最能輕易傳達藝術家原始意念的媒材之一。
2018年,位於柏林市中心的民眾宮殿正式承租為德意志銀行旗下的美術館;不意外地,當年開幕展的名稱便是「紙上世界」(World on Paper)。自開館以來,民眾宮殿一方面定期陳列著包括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紙上作品等在內的重點收藏,另一方面也是每年頒布並展出「年度藝術家」獎項的所在地。而在2020年頒布的入選名單,由於是德意志銀行頒發這項獎項的10週年紀念,於是更擴大範圍,從以往由單一一名藝術家獲獎,增加至由3名不同國籍的策展人代表所推薦的三名入選者,至於獲獎藝術家的展覽及相關活動則是延至2021至2022年2月間舉行。
在3名獲獎者中,無論是以不同雜誌封面套色表達種族議題的麥斯威爾・亞歷山大(Maxwell Alexandre)、承繼德國橋派路線表現人類失序世界的康尼・邁爾(Conny Maier),或是以道教紙紮傳統出發的張徐展,他們皆不約而同根據個人背景的特殊生命經驗,延伸到關於廣泛社會與文化的議題。而值得一提的是,呼應著德意志銀行一貫的收藏重點,也唯有首位來自台灣的入選者張徐展,針對的是「紙」媒材本身的可能,進行了與眾不同的探究與發想。
紙紮:文化功能到藝術美學
出生於80年代後的張徐展已是大小藝術獎項的常勝軍,也是台灣藝文界毫不陌生的名字。由於家族所經營的紙紮生意,他從小必須幫忙製作紙紮人偶。在祭祀儀式中,以焚燒紙紮品作為死者世界的連結,是對於華人世界而言依舊熟悉的傳統,但在來自其他文化觀眾的眼中,卻是全然不可思議的事。張徐展回憶道,最初在法國展出紙紮文化時,外國觀眾得知製作如此精美的作品竟然將面臨付諸一炬的命運,無不感到驚嚇萬分。這令他深刻意識到家族事業背後所負載的文化傳承,也開始思索紙紮工藝能夠如何保存的問題。
儘管曾對家族義務心生抗拒,所幸在北藝大師長的鼓勵下,他開始將紙紮融入自己的動畫創作。張徐展從此帶著紙紮工藝進入了截然不同的領域,如此產生的成果於是成了他不容錯認的獨特藝術風格,也讓他成為數年來國際展覽上的常客。而他如今的作品,無論是動畫或是以紙紮技法製作的角色本身,都早已脫離了祭祀用品的宿命,取得了全新的形式和意義。此處的紙紮,已不再作為文化衝擊的對象,而是作為真正藝術品的媒材而看待。就如今日在《2021年度藝術家》展上的觀眾,若未閱讀額外的展覽說明,很難聯想到背後隱藏的華人祭祀文化,而是直接視為一種特殊媒材的雕塑造型。
「我想探討的是紙紮本身的美學,」張徐展以充滿熱情的口吻說道。
如今張徐展手中的紙紮雕塑,在形式上已迥異於從小吊掛在房裡的金童玉女形象,並且進一步融入了東歐偶動畫的黑色幽默影響。他的紙紮人偶與動物形貌,在詭譎奇幻中依舊帶有一絲童趣;而他刻意露出報紙原本的肌理,紙張本身高度的可塑性與脆弱本質,使這些看似扭曲顫動中的角色,彷彿在稍縱即逝的生命中掙扎起舞。
正如藝術家本人指出的,紙紮傳統意味的是一個文化中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對於逝者的陪伴。另一方面,訂製與焚燒紙紮品的動作,也是種對於生者的安慰。而在紙紮習俗逐漸消逝的現代社會,這些以紙紮所創作出的角色在承載人類的生死期許之外,是否也能訴說出更多關於不同文化、甚至塵世間不同物種的故事?
「動物故事系列」最終章
於是,張徐展此次在民眾宮殿展出的新作《動物故事系列:流動碎片》,敘述的便是更加跳脫以往框架的故事。《流動碎片》是他近幾年「動物故事系列」動畫中的最終章,與先前創作不同之處在於,最終章的影像中呈現的除了慣有的抽象化儀式舞蹈外,還具有不只一層的完整敘事性。
延續著先前的動物故事系列《AT5》和《AT58》,《流動碎片》中最基本的梗概來自有著許多版本的東南亞民間傳說「鼠鹿過河」。在最常被轉述的印尼版本中,嬌小的鼠鹿打算渡河吃對岸的水果,因此呼喚鱷魚們排成一列讓牠點算數目,鼠鹿於是飛快踩著鱷魚的背來到對岸大啖果實;而在返程途中,鼠鹿忍不住嘲笑鱷魚們中了牠的計,憤而攻擊的鱷魚咬住了牠的腿,而鼠鹿又再度靠著機智脫身而去。
看似簡單的情節,但在觀看《流動碎片》時,卻又發現事情並不那麼單純:隨著故事進展,鼠鹿形象不時變化,時而老鼠、時而狐狸,甚至是穿戴著藝陣般道具服裝的人臉。影片中起舞奏樂的動物陣仗,也和原始文本並無直接相關,而是令人想起藝術家作品中反覆迴響的台灣醒獅與印尼甘美朗音樂元素。直到看見在片頭與片尾出現的鏡面,觀眾這才恍然大悟,這不單只是民間故事的紙紮動畫版,也是一段關於鏡像本身的歷程。在交錯的剪接之間,反射出的是不同文化間的相似傳說、不同物種間的故事想像,也是藝術家不同創作歷程的回顧。此處上演的是一則文本互涉的流動影像故事,等待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前往解讀。
在民眾宮殿這座歌頌「紙」的殿堂之下,張徐展的「動物故事系列」最終章一方面肯定「紙」本身的美學潛能外,也賦予了紙上創作新的定義。另一方面,當現代人不再信仰民間傳統,紙紮習俗勢必面臨存亡之際的當代社會,這套完整動畫系列同時回答了既關於自家生意、也關於整個文化記憶的問題。除了被動地作為民族誌博物館的民俗文物展品外,如今更能積極轉換為另一種美學形式跨界至當代藝術領域,打造起屬於紙紮的藝術宮殿。
Deutsche Bank “Artists of the Year” 2021
時間:2021.09.15-2022.02.07
地點:PalaisPopulaire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