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北藝博會衛星展開鑼 ,「表裡之城」影像展在臺北101

臺北藝博會衛星展開鑼 ,「表裡之城」影像展在臺北101

「表裡之城」影像展,於20日下午率先開幕,這是2020 ART TAIPEI第一個會前衛星展。疫情依舊罩頂,大家小心謹慎地在各角落,點燃藝術火苗,迎接臺北藝博會的年度大戲登臺,彌足珍貴。
典藏101藝術論壇一景。(簡秀枝提供)
象徵臺灣人高度與驕傲的「臺北101」,在今年ART TAIPEI擔任藝術衛星展角色,令人振奮。
取名為「表裡之城」的影像展,於20日下午率先開幕,這是ART TAIPEI第一個會前衛星展。疫情依舊罩頂,大家小心謹慎地在各角落,點燃藝術火苗,迎接臺北藝博會的年度大戲登臺,彌足珍貴。
曾於2004年至2010年寫下「世界第一高樓」紀錄的臺北101,也是地震帶「最高摩天大廈」,以及世界最高的「綠建築」,完工以來即成為臺北重要地標之一,也是臺灣名揚國際的驕傲所在。
今年在光輝十月中,臺北101發揮地緣情誼,有情有義地分享「101畫廊」,力挺臺灣當代藝術。
臺灣有了臺北101這幢後現代主義建築,究竟與整個臺北都市景觀,產生怎麼樣的互動關係?外界除了「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的固定印象之外,該如何挖掘、捕捉臺北101的獨特深度與內涵?
左起:楊宗翰、陳柏瑋、林育良、陳運奇、久方武。(簡秀枝提供)
這回透過策展人許戊德的策劃,林育良、久方武、陳運奇、楊宗翰、陳伯瑋等影像藝術家,藉由臺北101的主展覽場域,與ART TAIPEI展會連動,加上延伸出展覽座談,一方面希望創造臺北101主體之內的展覽趣味,同時也期待深化城市的文化內涵。
誠如古巴裔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所描述的:「記憶,也是可貴,它把各種標記,翻來覆去,以肯定城市存在。看不見的印象,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
因此,回頭反思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城市風情與景觀,正合時宜。
每一次,當民眾站在臺北101觀景臺,城市的至高點,層層疊疊的城市地貌,就在眼前鋪展,曲直並陳,人們的城市記憶在當下,形塑了想像的共同體。
我們從101觀看城市,也從城市中凝視101。在視差、全景、座標及鏡像的形式表現裡,體現建築內外,互為表裡的錯縱複雜。現下與過往、具象與虛擬、穿透與疊加、恢宏與微細、透過多元視角呈現城市樣貌,希望帶給所有人不同視角的101,交集出獨有的城市脈絡。
華麗、潮味、鮮明的視覺效果,以及深刻的記憶反芻,成為參展影像藝術家們,共同的用心與期待所在。
其中「 人眼觀點攝影學」,成為展覽中挑戰世俗影像創作,以及觀賞角度的革命性方向。
林育良《Visualizing the City #01》。(© Memes)
例如,在城市印象中,影像創作者林育良以臺北101尖塔及幻影,在半實體、半虛擬中,化繁為簡,展現城市的俐落唯美形象,令人驚歎。
林育良《Interior Liberation #04》。(© Memes)
他的折疊窗型城市,彷彿是進入AI時代,藝術工作者的自我蛻變,也讓人印象深刻。
而全景深的總統府大廳,是林育良扮演總統府首席攝影官的經驗。透過長時間的觀察與努力,讓影像結構接近人眼觀點,沒有拉扯、變型或殘影,這個實驗與努力,相當不容易。
林育良《Interior Liberation #01》。(© Memes)
圓山飯店大廳,林育良在創作時,把頂光細節都呈現出來,氣勢恢宏,再現了圓山飯店走過外交頂盛,國際貴賓川流的美好記憶。
智謀雙全的久方武,帶著強烈批判性格。他的藝術攝影創作,夜拍雨景系列,正是他挑戰大家積非成是的觀念。他以常民生活化的視角,捕捉雨夜天,街頭川流行人,自然天成,美不勝收。
久方武《Rain at Night I 》。(© Memes)
而城市建築的拍攝,同樣是觀念的突破,他在虛與實之間,掌握物象神髓,實驗嘗試,也是佳作連連。
城市建材的偷工減料,在久方武的創作中,成為捕捉稍縱即逝的閃爍珠光,信手拈來,一幅幅影像熠熠生輝,有如神來之筆。
陳運奇《blueprint》系列。(© Memes)
年輕影像創作者陳運奇擅長把標的物作冷處理,讓繁複的地標性建築,透過實際拍攝,解構,再建構,最後呈現出藍曬圖般的莊嚴與幽默。
楊宗翰長年勘探城市地下道,全景深的攝影技巧,希望呈現標準人眼的觀點,費心於「光比」,錙銖必較,沒有心盲的純粹作品,堪稱一絕。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表裡之城」可以作為現代人驚鴻一瞥中,回眸城市風情的憑依。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展覽可以讓影像玩家,一起咀嚼人眼觀點攝影法則,每個念頭都是創作革命的緣起。機械成像以及人腦成像的南轅北轍,這是攝影術自1839年發明以來,照相機使用了181年的命題所在。
典藏101藝術論壇一景。(簡秀枝提供)
回首來時路,攝影發展,從銀版攝影術、火棉膠攝影術、乾版彩色攝影術、卡羅攝影術、重酪酸鉀印晒法、濕版、珂羅版、黑白底片、彩色正片、彩色負片、直到現在的數位底片,任何顯影方式最終仍是要回歸到鏡頭。
然而,當我們仔細去觀察影像在鏡頭成像,與在人眼視網膜成像之間,卻存在巨大差異性。比如說,鏡頭會有景深的問題、例如鏡頭會有嚴重變形的問題、鏡頭會有透視扭曲、歪曲的問題,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成像,都需要重新省視。
機械成像與人腦成像其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如今的潮流走向下,影像必須去模擬或者去接近人腦思考方式,所謂人眼觀點成像術,成為主流。
喜迎ART TAIPEI盛會的此時此刻,人類拍攝與欣賞角度,是到了重新檢討、定義與再出發的時候了,值得大家共襄盛舉,一起作深度探索!

表裡之城

展期:2020.10.20-2020.11.30
地點:臺北101辦公大樓1樓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8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