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啟動城南邊境的藝文綠洲計畫:「慢點」─2023寶藏巖慢生活節

啟動城南邊境的藝文綠洲計畫:「慢點」─2023寶藏巖慢生活節

An Arts and Culture Oasis Project in Southern Taipei: “Slowing Point – 2023 Treasure Hill Slow Life Festival”

近年社區居民比例快速下降,甚至面臨凋零,如何延續傳統聚落「活的保存」,打造永續生活社區、串聯各群體的交流互助,儼然成為寶藏巖聚落面臨的新課題。在秋季微風和煦的日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團隊啟動了全新計劃「慢點─2023寶藏巖慢生活節」,為期一個月(11.11-12.17)的慢生活節,以市集、展覽、工作坊三者為主軸,串聯起城南地區手工藝創作者、工作室、書店、藝廊、聚落等響應活動。

寶藏巖聚落的未來性?

1950年代,居民自力營造形成的寶藏巖聚落,座落於臺北城南,背靠小觀音山麓鄰新店溪,依山面水的半封閉地勢,隔絕了汀州路的世俗喧嘩。半個世紀以來,沿著山坡興建的違建聚落群,蜿蜒錯落的特殊聚落樣貌,堆積成臺北城市珍貴的歷史記憶。

寶藏巖聚落一景,沿著山坡興建的違建聚落群,蜿蜒錯落的特殊聚落樣貌,堆積成臺北城市珍貴的歷史記憶。(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經過長時間的抗爭努力,1990年代末在臺北市文化局的主導下,寶藏巖聚落被塑造成藝居共生(藝術家和原居民)的藝術村社區。2010年10月「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目標成為培育藝術與創意人才的場域,並積極吸引海內外藝術家、藝術工作者進駐生活、創作,創造跨文化與跨界交流、碰撞、對話的公共空間。

隨著社會更迭,近年社區居民比例快速下降,甚至面臨凋零,如何延續傳統聚落「活的保存」,打造永續生活社區、串聯各群體的交流互助,儼然成為寶藏巖聚落面臨的新課題。

定位城南,開啟慢生活計畫

在秋季微風和煦的日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團隊啟動了全新計劃「慢點─2023寶藏巖慢生活節」,為期一個月(11.11-12.17)的慢生活節,以市集、展覽、工作坊三者為主軸,串聯起城南地區手工藝創作者、工作室、書店、藝廊、聚落等響應活動。

走入寶藏巖聚落慢生活,村內餐廳秋紅肚房 Cheer Home外觀。(攝影/朱佑霖)

今年(2023)首度舉辦的慢生活節,以主題「慢點」將寶藏巖視為隱身在城市的綠洲,作為「緩慢的聚點」邀請人們在此聚集,尋找慢下步調的生活態度,並透過木工、陶藝、編織、石雕、染線、裝置等多類型工藝作品,詮釋「慢」之於當代生活的關係與想像。工藝創作中所需的時間累積、等待與琢磨,恰與現今講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相悖。進入工業量化消耗性產品充斥的現代,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團隊以「慢點」呼籲大眾擁抱美感與溫度兼具的手工藝品,慢下腳步,開啟一雙發現美好的眼睛,看見潛藏在生活中的美景。

閣樓青年會所,2樓大廳的閣樓選物店有販賣臺灣藝術家及創作者之文創選品、工藝品。(攝影/朱佑霖)

2023寶藏巖慢生活節以周末兩日的文創市集拉開序幕,聯手知名文創手作品牌「好好手感微笑市集」,邀集27家堅持以手作創造文化價值的年輕品牌,首次在村內主幹道上搭設攤位,為寶藏巖聚落注入開幕人氣。舒緩的吉他音樂伴奏在空中悠揚,順著蜿蜒的巷道,沿著主幹道路線的小坡緩行,途中會經過本次微型群聚工藝特展「慢點」的雙展區空間,一處是位在轉角那斑駁獨棟的老舊建築「轉角2號」;另一處,在路的盡頭「閣樓青年會所202號」房,房內那長長的老窗框,鑲著臨水岸的城市天空,可以看的很遠。

寶藏巖村內主幹道,順著蜿蜒的巷道,沿著主幹道路線的小坡緩行,途中會經過本次微型群聚工藝特展「慢點」的雙展區空間。(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慢生活的聚落縮影──「慢點」創作展

本次參展的五組藝術創作者,選自寶藏巖微型群聚駐村計畫下的藝術家與工作室,藝術家透過工藝作品呈現在寶藏巖聚落慢漫生活中的細微觀察和感受。寶藏巖特殊的半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一道與臺北市區截然不同的風景線。創作者以「慢點」為號召,強調時間在生活中發酵的重要性,在作品中融入了時間的痕跡,以及自然賦予的生命力。

展區一:轉角2

轉角2號展區,由四組藝術家共同創作展示。一樓展間由嬤嬤(murmur)帶來一系列以「刻佇阮心內的名字」為題的皮件創作。嬤嬤的創辦人Ai和Yen的靈感源於自然與植物,藝術家透過細緻的觀察捕捉花草的生命力,以植鞣皮革為媒材,運用手工剪裁、染色、塑形工序等技法,復刻日常生活路邊常見但容易忽略的野生花草,乍看下彷彿乾燥花草般真實的仿生植物。皮製花草以支釘凌架於畫布上,畫布斑駁的白色顏料與展間的白灰牆相呼應,光線照映在植物上產生的光影線條,不但增添了作品的立體感與空間深度,也帶出虛實交錯的通透趣味,營造出慢活、率性的生活氛圍。

刻佇阮心內的名字 Call Me by Your Name,嬤嬤 murmur。(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刻佇阮心內的名字 Call Me by Your Name,嬤嬤 murmur。(攝影/朱佑霖)

來到二樓展間,入目所及,是被綠意與天光倒映的玻璃窗長廊。廊道展出「形式物件|綠的色偏」系列創作,由其他的事(OTHER STUFF)運用17做作工作室提供的植物染毛線,編織成貼近寶藏巖村內日常的物件。藝術家鄭堯隆擅長立體鉤織,藉由線材與鉤針創作各式立體人造物,如陶罐、水管、紅磚、植物等。寶藏巖之於他,猶如宮崎駿電影中的天空之城「拉普達」,是一方漂浮在城市之外充滿自然與綠意的寶地。此次創作以植物四季生長的顏色轉變為靈感,從新生的橘紅嫩葉、成長後的草綠色、陽光下的深綠直到泛黃,最終乾枯成為棕色。針織作品使用的棉線,採用寶藏巖村內的植物進行草木染,天然的植物汁液與不同媒染劑相互作用,把綠意轉化成不同色彩。

形式物件|綠的色偏 SHAPE FORM OBJECT color variation of green,其他的事 OTHER STUFF。針織作品使用的棉線,採用寶藏巖村內的植物進行草木染,天然的植物汁液與不同媒染劑相互作用,把綠意轉化成不同色彩。(攝影/朱佑霖)

在相鄰的展間內,17做作工作室(17 Work Studio)帶來「寶藏顏」系列創作,藝術家朱淑宛洞察隱藏於村內環境的顏色,採集村內各類植物萃取染液與纖維,運用於刺繡染布作品。同時,以金工鑄造小巧的野生植物,有如披上金色陽光般閃耀,結合拾撿的廢棄磚石、木板等複合媒材,將寶藏巖角落風景巧妙地濃縮進每件作品之中,傳遞屬於寶藏「顏」的色彩與樣貌。

寶藏顏 The Color_Face of Treasure Hill,17做作工作室 17 Work Studio。藝術家朱淑宛洞察隱藏於村內環境的顏色,採集村內各類植物萃取染液與纖維,運用於刺繡染布作品。(攝影/朱佑霖)
寶藏顏 The Color_Face of Treasure Hill,17做作工作室 17 Work Studio。以金工鑄造小巧的野生植物,有如披上金色陽光般閃耀,結合拾撿的廢棄磚石、木板等複合媒材,將寶藏巖角落風景巧妙地濃縮進每件作品之中。(攝影/朱佑霖)

二樓半開放式的展間內,犬吉工作室(INUKICHI BOOKS)為本次展覽帶來寶藏巖建築觀察計畫,名為「寶藏巖『Thomason』計畫」。「Thomason」(トムソン)一詞,源自日本路上觀察學家,指稱城鎮裡各種看似無用、不明所以卻又帶有某種戲劇性的建築異象。林安狗與周武翰試圖以「建築元素」,如牆壁、樑柱、樓梯、門窗等線索展開探訪的散步側記,以攝影挖掘與反思寶藏巖村裡各處牆面角落潛藏的「Thomason」與戲劇性,再結合空間測繪、手繪紀錄於照片上,留下寶藏巖聚落歷經枯榮變遷之後,村內建築與拆除痕跡的觀察與紀錄。

寶藏巖「Thomason」計畫 Project Thomason,犬吉工作室 INUKICHI BOOKS。藝術家以「建築元素」等線索展開探訪的散步側記,以攝影挖掘與反思寶藏巖村裡各處牆面角落潛藏的「Thomason」與戲劇性。(攝影/朱佑霖)

二樓內側展間傳來一陣陣敲打聲,多磨工作室(DUOMUO Atelier)以「滴水穿石」計畫,緊扣「慢」字抽象概念。走入展間,一塊大理石板被平放在桌面上,鑿刀與木槌等工具無序地靜置其上。身為礦石首飾創作者的Pei和Elias,希望觀眾可以透過動手鑿石創作來體會「慢」,體驗創作者切磨石頭曠日費時,必須慢下來、靜下心的心理狀態。兩人在石板上鑿出一圈圈的漣漪作為起點,向外擴散的波紋等待來者持續漫延展開。

滴水穿石 Dripping Water Wears Away Rock,多磨工作室 DUOMUO Atelier。藝術家在石板上鑿出一圈圈的漣漪作為起點,向外擴散的波紋等待來者持續漫延展開。(攝影/朱佑霖)

展區二:閣樓青年會所202

離開轉角2號樓,來到閣樓青年會所202號房。第二展區由周靈芝創作工作室51門合作共創「怪奇生物展」,以陶土捏製可能存在於寶藏巖的幻想生物。這些繽紛的小陶怪,可能是植物、動物或是精靈,以怪誕誇張、奇異又可愛的視覺效果,勾起人類對異世界的幻想與童心,或許這些未知的小生物就躲藏在村內的某個角落也不一定。

怪奇生物展 Exhibition of Bizarre Creatures。在路的盡頭「閣樓青年會所202號」房,房內那長長的老窗框,鑲著臨水岸的城市天空,可以看的很遠。(攝影/朱佑霖)
怪奇生物展 Exhibition of Bizarre Creatures,以陶土捏製可能存在於寶藏巖的幻想生物。創作者:廖珮妤 _ 51門 WEMEN、周靈芝 _ J.C Studio、廖珞安 、賴穩伊 。(攝影/朱佑霖)

「慢點」創作展以工藝結合創作者於寶藏巖生活的經驗及感受,訴說生活工藝在誕生前歷經的沉澱、觀察與等待,大概就是手工藝創作的必經之路吧,而作品們或許也可以將其視為一種「慢生活」精神內涵的具象衍生之物。

慢活擁抱生活工藝之美

「慢生活」(Downshifting)一個1990年代就出現在主流媒體的概念,到了2023年的今天再度被憶起。後疫情時代,人們在禁止群聚中學會走向戶外擁抱自然的美好,與此同時,線上物流與人工智能的崛起取代了面對面的互動。寶藏巖慢生活節,透過串聯城南地區的藝文單位,木平台展覽空間純Object薄霧書店校園書房 台北總店;周圍聚落嘉禾新村蟾蜍山煥民新村,以團隊力量凝聚地方文創產業能量。

1943年春天,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1889-1961)一行人抵臺踏查為期一個月左右,在臺灣民藝上,他看見了嚮往以久的民藝美感,深深受到感動。80年轉眼過去了,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重新提醒臺灣文化中營造生活工藝(民藝)的重要性。生活工藝所蘊藏的堅韌美感,作為文化復興的新路徑,將帶領寶藏巖聚落走向一條連結多元藝術社群,以創意為途徑打造城市綠洲的新道路。

「慢點」—2023寶藏巖慢生活節

展期|2023.11.11-12.17(週二至週日11:00-18: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延伸閱讀|重返線性觀展策略:踏上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的12段英雄旅程
延伸閱讀|【小典藏│新鮮事】「家」是什麼感覺?2021 寶藏巖光節「棲息在光中」訴說對山城聚落的想像

朱佑霖(Chu Yu-Lin)( 57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