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STUPIN,在創作第一現場鑿個任意門

STUPIN,在創作第一現場鑿個任意門

平台名稱「STU」象徵工作室的合宜交換,而「PIN」則象徵郭奕臣長年駐村經驗的另一重點— 「人脈連…
平台名稱「STU」象徵工作室的合宜交換,而「PIN」則象徵郭奕臣長年駐村經驗的另一重點— 「人脈連結」,因此加入「STUPIN」不侷限於有工作室的藝術家,任何對於藝術產業有熱情的角色,無論策展、藝術行政或是文字工作者等,都能以個人身分加入「PIN」,成為當地的文化導遊,為造訪台灣與其他國際都會的藝術家提供人脈網絡的參照與諮詢。任何藝術家的工作室都是一個駐村單位,任何一位當地的藝文工作者都能成為藝術家的文化導遊,在此,駐村不再是一種必須服膺機構、聚落樣板流程文化的過程。
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未來平台首頁。(郭奕臣提供)
為了建置「STUPIN」,郭奕臣與女友立案工作團隊持續推進計畫,並為了網頁第一批藝術家工作室案例進行細膩的訪查,目前訪談的後記在粉絲頁上陸續上傳,平台預計明年正式上線。「其實藝術家工作室是極具魅力的,那是創作的第一個現場,可以清晰看到藝術家如何思考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專心創作生產的藝術家,對郭奕臣而言,藝術家的創造不僅是限於預示與提問,更可應用到面對困境解決方式的創造,然而此種創造與佈局完全不亞於單純藝術的創造,創造難道不能包括改變連結資源的過去結構與商業模式?「為何不能把問題當做解決的方法一次解決?」這也是再過三、五年將邁入不惑之年的他曾經的焦慮,離鄉背井遊牧的租屋很難在城市中找到歸屬感,為何不能創造出一個旅行到各處都能成為歸屬與落腳的可能性。那最後呢?在累積無數次的移動,終極的理想又為何,郭奕臣說是「回家」;在家鄉實踐出一處農舍般的駐村基地是其夢想,而這個解決藝術家共同困境的平台在未來所成立的商業模式,將會是他踩在互惠藝術社群為初衷,一條「回家的路」。
駐村,對於一位藝術家的生涯而言,絕對是獲取異質體驗、刺激最有效率的捷徑。也是每位藝術家在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多會做出累積生活與異地創作經驗的選擇;然而這個誘人的自我成長過程,藝術家往往需付出一定成本的代價,如可能原來的工作室必須空出三個月至半年以上無人使用,無形中也造成一種空間使用上的浪費。上述的困境,困擾藝術家郭奕臣許久,他於2012年展開駐村,便體認到此空間浪費問題在藝術家同儕間的普遍性,當然有些藝術家會私下以社群或公開訊息釋放空間的使用權,但他也同時思考當藝術家在這樣全球化頻繁移動的過程中,空間的資源如何轉化為更有效的分享經濟概念。他將airbnb與沙發衝浪客(Couch Surfing)的概念納入藝術家因展覽、駐村等計畫閒置的工作室現場,以分享經濟的概念為出發,創造出藝術家可以公開交換閒置工作室的「STUPIN」網路平台,把相互移動的閒置工作室做最有效應的分配與應用,也創造出一種低門檻的駐村新型態,不需計畫書與收據核銷,僅要找到願意彼此交換工作室與生活環境的藝術家,一張機票的移動成本就能促成實質的駐村行為。
「STUPIN」針對藝術家做工作室現場的訪談,圖為造訪劉文瑄工作室。(郭奕臣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