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文物典藏修復專書《維物論》出版

台灣文物典藏修復專書《維物論》出版

2014年在台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的委託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推動上述計畫,邀請全台各…
2014年在台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的委託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推動上述計畫,邀請全台各博物館與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前來演講,不僅分享他們管理照料文物健康的經驗,亦有實務動手操作與現地參訪等教學,因而吸引從業人員及在學學生的熱情參與。三年以來累積的成果豐碩,鑑於經驗傳承的重要性,台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和南藝大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擬定出版,於2017年12月發行《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分成「文物典藏與管理」及「文物保存與維護」兩部分,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說明。本書由台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曾信傑及專案助理陳怡君、李崇睿編纂,撰文作者則包含丘世馨、李子寧、吳慶泰、吳盈君、岩素芬、林春美、洪順興、許美蓉、陳淑菁、蔡斐文、韓克瑄及顏上晴等人。
書中「文物典藏與管理」部分一方面介紹博物館典藏流程,另一方面對文物維護提出操作要點。博物館工作繁雜,光是將年代久遠的文物納入博物館典藏,就必須先登錄與檢視狀況;文物入藏之後,則有定期的盤點工作。博物館的藏品眾多,部分在展場亮相,大多是存放在庫房。當文物長年未展出,典藏制度不夠透明健全的情況下,博物館管理容易遭到質疑。2002年國立台灣博物館為了消除外界對內部帳目不清、藏品有遺失的疑慮,於是全面性盤點清查館內人類學組近3萬件藏品。博物館藏品愈多,全面盤點所費時間也愈長,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2008年10月曾進行過全面性盤點,費時3年7個月,才完成該院院內文物的清點。由於全面盤點耗時耗力,因此也有「部分盤點」及「抽樣點驗」的方式。這些在展示櫃背後的博物館例行工作,點點滴滴都在文章裡忠實呈現。關於各項文物如何持拿、運送,書中亦提供示範及重點提醒,供新進文保人員及古物愛好者參考。
台灣文物典藏修復專書《維物論》出版
書中的第二部分「文物保存與維護」,分成陶瓷與石質、攝影文物、織品、木質、金屬五個章節,針對不同媒材予以說明,簡介其性質及使用範圍,提供修復保存上的建議。台灣位處亞熱帶及熱帶的氣候區域內,平均相對濕度達75%以上,不僅容易受潮發霉,蟲蛀現象也頻頻發生,因而文物保存環境得嚴格控制溫濕度,有些文物如老相片及織品,更需避免光照傷害。不在博物館庫房內保存、擺放在開放空間的文物,如佛像、廟宇裝飾及建築構件類,則需注意風化造成的損傷,而日常管理與維護更為重要。雖然以簡單明瞭的圖示說明各道程序步驟,但文中也提及修復實作時面臨的兩難,例如廟宇中仍供奉的神像、日常仍使用的歷史文物,修復上若完全移除煙燻/油害物質,是否會導致經年累月而成的歷史痕跡消失,信眾或委託者在心態上能否接受這煥然一新的文物?
書中也收錄了運用細扁竹起子翻動冊頁等書畫持拿知識。圖/《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
台灣對文物修復技術愈加重視,故宮喊出蓋「國寶館」,建置新的文物修復實驗室及文物典藏庫等設施,文化部研擬成立文資修復資源中心之際,如何同時讓「軟實力」跟上,是必須深思的重要議題。積極規劃硬體建設之餘,更亟需配套的人才培訓,提升博物館的整體素質。《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奠基於博物館人員和學生之間的教育交流成果,是有意從事博物館工作者值得一讀的入門讀物。2017年年末的出版更為台灣文物修復訓練的發展,跨出重要的第一步。
專家為藏品三寸金蓮、童鞋分別裝入塞有填充棉的小腳襪和無酸紙,使其陳列上更為美觀。圖/《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
2017年出版的《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書影。圖/《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
今年1月初,隨著行政院院長賴清德和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對故宮南院預計四年完工的「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視察,強調將打造具有展示及教育意義的文物修復措施,這項宣示再次喚起大眾對文物修復及典藏管理的重視。
根據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的名錄統計,全台公立博物館有200多家,然具備完整的典藏系統及文物修復室者,卻是少之又少。至於培訓文保人員的院校系所,目前僅有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的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文化資產維護系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古蹟藝術修護系三間,其他學校機構則包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暨美術學系藝術文物修復室,和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的藝術科技保存修復組。文保專業培訓機構不足的情況下,台南市政府推動的「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經管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教育訓練」計畫,顯得彌足珍貴。
近年來舉辦的紙質保存與維護工作坊,提供從業人員及在學生交流實作的機會。圖/《維物論:文物管理維護及保存方式操作手冊》。
張筠( 7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