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5高雄獎

2015高雄獎

舉辦多屆的高雄獎,今年除了五位高雄獎得主、三位觀察員獎之外,亦在東方媒材上增加了「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今…
舉辦多屆的高雄獎,今年除了五位高雄獎得主、三位觀察員獎之外,亦在東方媒材上增加了「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今年五位高雄獎得主:廖昭豪、羅懿君、張湛、齊簡與張紋瑄,表現出各自在思考議題及對媒材掌握上的獨特視角。
廖昭豪的作品以紙漿仿造大型人造水泥製品:消波塊、擋土牆、框型護坡。這些設施表現人類在大量建設下破壞自然後,以保護水土之名施建了這些不自然之物。藝術家經由紙漿這種輕軟材質對比大型水泥製品的堅硬與巨大,並將這些龐然大物放置於展場中,擋住既定的參觀動線,讓觀者不得不注意到水泥製品的不自然與巨大,顯現人類在與自然爭地之時,並非還原了自然,反而更顯自私。
羅懿君展間一景。(攝影/侯昱寬)
羅懿君的作品始於其於日本駐村時,依照一張台灣香蕉市場的照片,回收當地餐廳製作甜點所剩的香蕉皮,經風乾、整平後,拼貼出當時台灣出口香蕉的盛況。羅懿君以風乾的香蕉皮做為畫筆重現早期日本殖民台灣時的景色,背後所具的歷史意義在大面積的風乾香蕉皮下,以複雜、具深度的方式呈現在觀者面前。而羅懿君作品中以強烈的勞動、手工感創造出台灣與日本、中南美洲與北美洲、美國麻州不同的事件,亦讓人思考全球化的情境下,企業競爭、商品輸送、勞工與雇主間、國與國之間繁複的經濟情境。
齊簡《圖像廟堂》展出一景。(攝影/侯昱寬)
齊簡的《圖像廟堂》以多幅繪畫結合裝置概念,展場最後方則有一張長桌,桌上擺放多顆由石膏做成的蘋果,長桌緊臨一幅油畫,畫作裡也相同畫有一張長桌與蘋果。兩相對照之下,畫中的蘋果更像是真實的蘋果,而現實空間的蘋果與長桌卻像是虛假的存在。其他的畫作中,齊簡利用如剪影般的方式,讓展場中的燈與繪畫中的物件有所對話。齊簡以創作模糊了真實空間與繪畫空間的界線,擾動繪畫之所以為繪畫的原因。
張湛以台灣常見變電箱上繪製的風景為思考中心,經由行為、攝影、動畫,重新思考城市中人造風景的詭異之處。在《景觀中的風景顯影》中,張湛到街頭上去「寫生」變電箱上的風景,諷刺繪製人造風景的意圖,如果在變電箱上的風景是要行人感受回到自然中,那成品中醜陋不自然的風景又試圖將我們帶往哪裡?張湛以行為紀錄、攝影、動畫讓日常風景中常見的變電箱更加礙眼,讓我們故意忽視的變電箱風景,重新現身在我們周圍。
張紋瑄的作品充滿奇想,在物件、視覺、文字間創造自己建構的世界觀。在《組織一個叫做春天的集團/組織一個召喚春天的集團》中,兩個螢幕裡米粒、三層肉、青江菜、滷蛋等在雙手的操控下,演出了一場戲。同樣的影像,不同的配音,讓兩螢幕有著不同的思考與立場。張紋瑄經由錄影時的雙手控制與後製時的配音,隱喻了影像中層層的意識型態。
除了五位高雄獎得主外,還有各媒材類的優選八名、入選22名、觀察員獎三名以及今年增設的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一名。2015高雄獎,能見到創作者依循著媒材的角度,卻又翻轉媒材的可能性,展現出台灣當代藝術豐沛的創作能量。
侯昱寬( 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