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趙無極的轉化與巔峰
1960年代,是趙無極藝術生涯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時期。他在此期間,全心沉浸於抽象藝術,漸漸褪去了他之前所偏好之細緻、深受甲骨文啟發的抽象畫作風格,開始致力於一種更為奔放雄渾的書寫作畫方式。從《29.01.64》這幅作品,更可以見到藝術家內心裡的東方藝術內涵,如何透過西方抽象油彩的表現形式,擷取當代藝術思潮之菁華,轉化為自己的抽象狂草語言。這幅於1964年1月29日完成的作品,可以視為趙無極真正創作激情澎湃時期的狂草系列顛峰,由此見證藝術家如何一步步成為抽象創作領域的一代宗師。
首先,趙無極不同時期的創作,都會留下大尺幅的作品,大尺幅之作,往往就是藝術家歷經千錘百煉後的代表之作,《29.01.64》的尺寸為260×200公分,這樣的畫布尺幅,正是趙無極1960年代少數的狂草系列代表。張丁元指出,趙無極從1957年開始與法蘭西畫廊簽約,隔年與紐約庫茲畫廊簽約,六○年代也正是趙無極畫作為西方藝術世界認同,揚名藝壇的發端。同時之間,他的一趟美國行與亞洲行,不僅在紐約與多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相遇,相互激盪出創作的火花,更是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離婚後,1958年於香港與第二任妻子陳美琴的相識相戀,激發藝術家從生活到藝術創作的全新開始。他,開始建立起足夠的信心挑戰、探索尺幅更大,畫面更為壯闊的作品!而畫面裡散發而出的磅礡情感,也恰是過往創作裡完全沒有過的。法國知名的藝術評論家Jean Leymarie這樣說,從《29.01.64》裡,他彷彿看到了「巨大的樹木從風暴中拔地而起」,抑或是一道橫向撕裂的混沌宇宙。Jean Leymarie認為,趙無極的這幅畫,開創了新的境界。
趙無極《無題》,56×65cm.油彩、畫布.1951。預估價:1千萬至150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人們普遍認為,趙無極從克利時期轉向到甲骨文時期,是真正涵納、接受東方藝術為其根源的發端。這裡有個知名的創作轉折,就是趙無極在其自傳裡提及,曾經很得意自己克利時期的創作,他這樣寫信給恩師林風眠:「林先生,您現在看到我的作品,一定不敢相信這是中國人畫的作品。我的已經完全像外國人了。」而當時,林風眠回了一封信給趙無極:「……你畢竟是中國畫家,不可能在外國人的地方畫外國人的畫而成名的。」恩師的回信就像當頭棒喝,趙無極開始真正的尋覓內心東方文化的根源,開始他一系列的抽象創作。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就是他取經的第一部,融入了自身的創作,可以在日場的一幅1957年以水墨、水彩創作的《無題》,見到其文字系列的創作。關鍵的是,甲骨文系列是趙無極作品裡寧靜的表達,當其將文字的結構,變成了書寫性,加上個人訴說心曲的情境張力,強烈的透過宛如狂草的文字表達,這就是趙無極邁向抽象顛峰的重要歷程:狂草系列。「狂草,比甲骨文時期更強烈的表達空間與動態感。」張丁元指出。
趙無極的狂草,有多「狂」?他,如何打破界線與尺度,以畫筆書寫狂草?針對狂草,張丁元特別請教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副總裁暨資深專家游世勳,將歷史上的知名書家作品,一一找出對比,從張旭、懷素、米芾、宋徽宗趙佶、徐渭、王鐸……等等,多位知名書家之作,對比趙無極的表現性狂草。游世勳說,趙無極這類型的狂草創作,已經打破了中國書法的規範。傳統意義的狂草書法,也要讓人讀懂、得以辨認,但趙無極的狂草創作已經打破過往界線,脫離了此一範疇。日本藝術家井上有一的創作更為接近趙無極的狂草形式,與趙無極同樣是打破字形的結構與原本的意義,賦與人們無限的想法。
因此,看趙無極《29.01.64》一作,彷彿見到了「愛」字飛舞於時空,見到「壽」字定鼎於南山,見到「素」字降臨於江水之間……,無限大的遐想空間,讓每位觀者進入趙無極的抽象天地裡,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體驗。「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有點介於文字與表現主義之間。此刻的趙無極在心境上,想法上,體力上,正處於一個顛峰的狀態。」張丁元說。
張丁元直指,趙無極從中國文化的甲骨文到狂草,找到自己的突破之路,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的突破,這幅《29.01.64》恰是見證了此一關鍵突破的顛峰作品。能在畫面裡毫無保留的將藝術家創作的心緒見諸畫布,透過筆法、筆觸、空間構圖,將宛如草書的文字與心境融合,這樣的藝術表現是十分難得的。而趙無極的狂草系列,真正用「字」表現的大作,佳士得團隊目前為止僅找出三幅作品,《29.01.64》恰是其中的經典大作。
為此,張丁元率領佳士得團隊比較了西方與東方藝術家,在書法、書寫與文字上,有過這三大主題創作的藝術家相互比較。書法,是西方畫家難以企及的東方特有表現,書寫主題有湯伯利(Cy Twombly)、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文字主題有蘇拉吉(Pierre Soulages)、法蘭茲.克萊因(Franz Kline)等等,這些藝術家都有鑽研文字、書寫的主題而達到繪畫的創新,但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趙無極,將風景與書法、書寫到文字彼此結合。「這一點,趙無極在抽象的創作,在這個時空達到了中國文人的書畫合一的境界。」張丁元說。同時,趙無極《29.01.64》一作深富動感,帶給人們現在仍然進行中的況味,就像風正在吹,瀑布流水正在飛濺的動感。法國藝評家Jean Leymarie從《29.01.64》裡,看到了巨大的樹木從風暴中拔地而起,換句話說,就是宇宙星空下某個景致的縮時攝影。這就是趙無極從視覺上帶給人們心靈的撼動,一字曰之「強」,是一股強健雄渾的展現。
趙無極《8.11.79》.油彩、畫布.90×116.7cm.1979。預估價:1200萬至180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而趙無極擷取各家之長,百川匯聚融於己身的功力,也可在《29.01.64》一作見到。張丁元分析,例如畫面右下方的白色筆觸,宛如英國藝術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風景的白色效果;而畫面的另一方就像是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線條。同時間,藝術家的每一筆,都展現出他控制筆觸的強大實力,畫面裡的細節,一方天地裡彷如樹木倒映於水中的倒影,海浪、山崖……,一切的細節,都埋在藝術家的畫面裡。張丁元研究此幅作品,更放大了畫作裡的每一筆,發現趙無極的筆下,有輕,有重,有溼,有乾,有刮,有刷,證明了此畫是藝術家精心營造的創作,而不僅僅是抒發式的即興揮灑於畫布。而六○年代中期的趙無極,當時的生活、婚姻、事業狀況,讓趙無極有著激情向上的雄心壯志,讓創作心態正處於勃發的上升期,畫面恰恰訴說出趙無極的當下心境。
同時,這幅畫亦延續了趙無極一路內涵東方水墨創作的核心,他將宋代風景畫與草書的概念結合。「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山體在中,趙無極此作的字就在半空中,上方像是無限延伸的天空,而左邊與右邊的白色,加上畫面中間的白色,串出了空靈的感覺。「趙無極的字,不像是中國的書法是寫在紙上,更為立體的躍然紙上,是臨空寫字。」張丁元這樣形容。
《29.01.64》,見證了趙無極的顛峰。
今秋的趙無極專題,佳士得呈現的趙無極作品,正好讓收藏家透過不同時期的創作,仔細回味趙無極如何從秀才、舉人,一路到狀元的宗師之路。透過一幅幅作品,看到大師的成長軌跡,而這恰也是收藏家的收藏路上,與藝術家「交心」探究的過程裡最有趣的學習之旅。張丁元舉例,藏家如果已經到訪此時在台中亞洲現代美術館舉行的「趙無極回顧展」,透過探究其不同時期作品的演進,當會發現趙無極,他是一位懂得學習各家之長,轉化為自身優點的藝術家。換句話說,在趙無極探索創作的路程裡,可以見到他如何轉化他人的優點,成為自身創作的養分。
例如,此次趙無極專題裡,日場的作品裡有2幅1948年、2幅1949年的創作,是市場上極其難得見到的趙無極早期作品。趙無極1948年從上海赴法國,作品裡見得到其嚮往西畫,但仍然有東方的影子。這4幅難得的早期之作,可以見到趙無極對於西畫的色彩、光線的運用,與同一時代的中國藝術家迥異;而趙無極天才之處,即在於他不著痕跡的融入諸多大師的長處,從最早的塞尚到馬蒂斯,再到後來抵達巴黎,見證了更多西方大師的經典,從林布蘭到畢卡索等諸多名家,全部成為趙無極汲取的養分。張丁元分析,從早期作品來看,趙無極嘗試混合東方與西方,有點兒類似兒童繪畫的表現性,這點在關良、吳大羽的創作都能看到這樣的嘗試,這亦是中國藝術家在面對西方藝術思潮時的一個學習節點。趙無極這個歷程的作品,記錄下藝術家的成長與時代,不僅會是藏家收藏珍奇室裡的重要藏品,也是藝術史裡重要篇章。
從1948年的《無題》風景,再到1964年邁向成熟顛峰的狂草,佳士得的趙無極專題完整記錄了趙無極藝術歷程裡的心語:他從東方行至西方,欲學西畫;他從西方回到東方,尋覓到了心中的根。
吳冠中《西雙版納村寨》.油彩、畫布.76×61 cm.1994。預估價:1600萬至260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吳冠中專題
除了趙無極,佳士得今秋亦推出了吳冠中專題,從水墨、水彩到油畫的8幅作品,尤其是有紀錄可循,目前出現在市場上創作年代最早的吳冠中作品:1950年的《巴黎郊外鄉村》水彩作品,更是彌足珍貴。
張丁元提示藏家,透過這8幅作品正好見到吳冠中創作的共同特色,一種以宋畫為師的風景架構,風箏不斷線的延續著東方山水的構圖意境到西方油彩,吳冠中一以貫之。從最早1950年的《巴黎郊外鄉村》,乃至《瓜洲古渡》、《白樺》、《登峰造極》、《西雙版納村寨》等,都能見到吳冠中的風景特色:山,頂到天;水,延伸至前景。張丁元說,這就是吳冠中最擅長的主題。
常玉《粉瓶小野菊》.油彩、畫布.81.2×45 cm.1931。預估價:5千萬至6千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巴黎畫派─常玉與藤田嗣治
常玉的油彩作品,而今在收藏市場愈見珍稀,此次佳士得推出一幅1931年的《粉瓶小野菊》,是常玉最擅長的粉紅色系創作,殊為難得。而與常玉同屬巴黎畫派,卻在當年比常玉更富盛名、享譽歐洲的藤田嗣治(Tsuguharu Foujita),其線條與色彩,是人們最常拿來與常玉相互比較的藝術家。近年隨著常玉作品價格的推升,藤田嗣治畫作價格在收藏市場也水漲船高。此次,佳士得有兩幅非常特別難得的藤田嗣治裸女作品上拍,皆是藝術家1926年的作品,畫中的兩位人物一致,金髮的是當時巴黎知名的模特兒Kiki,黑髮的是藤田嗣治第二任妻子Yuki,兩幅畫面都是這兩位女子,只是一左一右換了位置讓藤田嗣治描繪。兩幅作品同場現身,彷若再現歷史。
藤田嗣治《知己》.油彩、畫布.54×65 cm.1926。預估價:350萬至45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這兩件作品,名字分別是《朋友倆》與《知己》。張丁元解析,其實畫面,一定程度的反應了藤田嗣治心裡的想望。這兩幅作品,不僅透露出藝術家心目中的想望,魚與熊掌欲兼而得之的慾望,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更演繹出藝術家描繪人物的精湛技巧。張丁元解析:「當時藤田嗣治在巴黎畫派受到注目,他的線條是歐洲當時其它藝術家做不到的。他的線條不是一筆畫出的,而是細筆銜接而成,人們乍看之下以為是一筆畫出的,但其實不然,這需要非常精細的控制力。」佳士得特別放大藤田嗣治筆下的線條,發現他的線條是一絲一毫的刻意連接,像是透過藝術家之手變魔術般連成一線。
藤田嗣治《朋友倆》.油彩、水墨、畫布.33.3×41.5 cm.1926。預估價:70萬至9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藤田嗣治的線條,恰好與常玉的簡單線條有了對比。常玉的線條是極簡,簡單,質樸的一氣呵成;藤田是細緻,常玉是粗獷樸拙;而色彩同樣也有藝術家各自的偏好。張丁元分析,常玉早期作品偏好粉紅色,有非常豐富的表達,而藤田嗣治則更強調黑白之間的效果。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從花卉到人像,皆在此次佳士得專場出現,讓我們得以比較兩位巴黎畫派各勝擅場的藝術家風格。
草間彌生《無題》.油彩、畫布.102×142.2 cm.約1960。預估價:2200萬至320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草間彌生的波點魔力
近年來亞洲藝術裡最當紅的當代藝術家,非草間彌生莫屬。本次佳士得的草間彌生專輯,尺幅最大,同樣也是關鍵創作年代,大約1960年的代表作品,即是其經典的無限網系列,最為人熟知的紅白色調,透過一個又一個紅色圓點,就像魔力環一般,釋放出令人沉醉其中的魔力。
草間彌生的圓點,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當草間彌生從日本赴美國紐約發展之際,六○年代的西方藝壇風起雲湧,使用圓點創作的藝術家非常多,例如人們熟知的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他的漫畫網格就充滿了圓點;甚至到了倫敦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的赫斯特(Damien Hirst),這位1965年出生的而今當代紅星,亦有知名的點畫系列(spot painting)。全球無數藝術家,都有由點入畫的創作,但為什麼草間彌生的圓點能歷久不衰,引人入勝?張丁元一語道出:「從來沒有一個藝術家能像她,把無機的造型組織,變成有機的情感。」
例如我們看李奇登斯坦作品中印刷的網點,不會像進入草間彌生的作品時,感受那點點彷若吸著我們進入其中。張丁元說,草間彌生的點點為什麼能散發出生命力的波動,像是動態的圓點,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她的每一筆,都是記錄她感受外界的感官心曲。換句話說,草間彌生畫出的每一個圓點,串連起來就是她創作時刻的心境紀錄,每一筆都是。約是1960年創作的《無題》,尺幅達102×142.2公分,是草間彌生1959年於紐約發表無限網創作後的關鍵作品之一。「早期的草間彌生圓點作品,更像是她的心理紀錄,描繪她所處的世界。而到了晚期,她的圓點則是邁向造型的概念。」張丁元這樣形容不同階段的草間彌生圓點作品。
草間彌生《南瓜(3)》.綜合媒材、雕塑.25×31.3×17.5 cm.1982。預估價:60萬至8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草間彌生透過簡單的點與線,衍生而成千變萬化的無限網,創造出無限的魔力。「我在想,她是怎麼畫的?比如說,比較簡單的黑白圓點,她是透過旁邊的黑,來完成一個圈,有點兒像具體派吉原治良的圓,是從外面而來的,草間彌生創作出人們意料之外的筆觸。」換句話說,看草間彌生的圓點畫,看起來好像每張一樣,但其實每一張都不一樣。而隨著藝術家創作生涯的不斷延展,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作品,例如草間彌生專題裡的1984年《西瓜》、2001年《南瓜》等等作品,見到她透過替換不同的水果、花卉等主題,表達出她不斷鑽研的圓點世界。張丁元指出,這恰是其它藝術家做不到的。
同樣的,草間彌生的雕塑作品,同樣有其獨特性。張丁元認為亞洲區的雕塑家裡,草間彌生是把物件概念表達最好的藝術家。張丁元舉例,杜象的《小便斗》,布朗庫西的《空間之鳥》,到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紙盒,也是物件的創作概念。物件,是處於與觀者對等的關係。一般的雕塑創作,是主題上的造型,例如羅丹的雕塑,可能是述說著一則歷史故事,而透過羅丹對人物主題的造型,刻畫引導人們對這個故事的觀感。例如畢卡索的雕塑,透過造型表現牛、羊,讓觀者有新的體驗,這即是造型帶來的敘述。
但當雕塑作品,從主題上的造型變成物件時,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例如,杜象的小便斗,這是馬桶?還是雕塑?與空間會出現一種對等的關係。草間彌生的南瓜,不同的擺放位置,會出現奇妙的空間變化。例如佳士得此次推出的1982年《南瓜3》作品,南瓜是置放於箱子。於是,箱子與觀者出現了裡外關係:觀者與南瓜的關係,南瓜與空間的關係,觀者與空間的關係等等,呈現一種我們與雕塑物件的連結感。這恰是草間彌生的雕塑作品,帶來的空間關係。收藏草間彌生南瓜雕塑的藏家,通常都會有一個經驗,喜愛擺弄南瓜作品放置在不同空間,享受那南瓜與空間之間產生的化學變化。
奈良美智《Midnight Vampire》.壓克力、畫布(原裝框架).畫作本身:73×60.5 cm/含框:94 ×82 cm.2010。預估價:700萬至1千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奈良美智肖像深植人心
本次秋拍,佳士得推出一場「老少咸宜」,「男女皆愛」的奈良美智專題,從夜場到日場,從1996年到2013年的創作跨度,從彩色鉛筆紙本、油彩、壓克力顏料、木板版畫到雕塑的多元媒材,讓大家更清晰見到奈良美智作品的魅力。
奈良美智的小女孩肖像造型,深入人心,並且不局限於一時一地,而是風靡全球,幾乎到了人見人愛的地步。人像主題的創作其實非常困難,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大部分的人都樂見「喜」,不喜歡負面的情緒,但當前的藝術家群裡,為什麼唯有奈良美智的小女孩肖像,她的喜怒哀樂,能得到大家的喜愛認同?張丁元指出,「奈良美智保有一個非常真實的創作初心,這個初心從他創作之始,直到現在成為全球知名的藝術家一直都沒有改變。他的藝術理論是埋在其經驗探索裡,真實感是他作品的魅力。」
奈良美智的作品能讓人共鳴,是因為其真摰的將心裡內在的所思所想,流露於造型創作上。張丁元舉例,奈良美智的很多主題並不是討喜的主題,例如一幅2010年創作的《Midnight Vampire》(午夜吸血鬼),頭髮上,遠方有個十字架,整個女孩的形貌像是一座建築,而女孩的臉龐,流露的尖牙與頭頂的十字架有了對應,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微張的嘴像是一個洞窟,給人帶來不同的想法與趣味。在人像主題裡,過往有畢卡索誇張的立體派解構造型,莫迪里亞尼有著拉長的脖子與沒有瞳孔的眼珠,都創造出自己的特色,而奈良美智則是當代藝術表現裡,迄今依然在人像主題裡推陳出新,而且讓人們喜愛的極少數藝術家。張丁元十分推崇奈良美智的創作,因為他一直以來真實的透過自己的眼與筆,將他的幽默與想像,透過小女孩肖像傳達給世人,達成一種藝術欣賞的普世價值,難能可貴。許多藝術家無法長期繪製人像創作,就是因為無法在同一個主題裡推陳出新。
奈良美智的作品,就像是一件件藝術家隨筆的日記,記錄了他每天的發現,傳達出他的感官感受,不論是喜怒哀樂,不論是疑惑、掙扎、猶豫、貪心、發呆……,各式各樣的人物臉譜非常豐富。張丁元認為,藝術家如何保持好奇與純粹,這是非常難得的。奈良美智依舊保有這個童心,透過小女孩的臉龐,發出對這個世界千奇百怪現象的問號與回應。看到奈良美智的小女孩,我們,往往能會心一笑,見到了自己。
在收藏市場上,今年是當之無愧的趙無極年。繼今年春拍,佳士得推出《29.09.64》巨作,以1億5286萬港元刷新趙無極作品拍賣紀錄,今年秋拍,佳士得再次呈獻趙無極創作生涯裡,狂草系列最經典之作:《29.01.64》。這,可以說是趙無極抽象作品在文字系列裡,從平靜寧淡但洋溢生機的甲骨文,轉至慷慨激昂的狂草,最讓人們著迷的一件作品。
在《29.01.64》一作的領銜下,今秋的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將推出共四位藝術家作品的完整專題,包括趙無極、吳冠中、草間彌生(Yayoi Kusama)與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這四位藝術家,恰恰是當前收藏市場上最閃亮,最吸引人目光的藝術家。透過精心蒐羅呈現的作品,藏家在佳士得的展場,得以從宛若編年史的策展軸線,完整看出藝術家創作生涯不同階段的起承轉合,如何一步又一步的推進。
《典藏投資》專訪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暨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管張丁元(Eric Chang),全面剖析今次秋拍專題作品的藝術價值,而張丁元今秋帶來的領銜之作,即是《29.01.64》。張丁元,他用「中國藝術一個世紀的等待」,評價此幅趙無極的狂草作品。《29.01.64》一作,何以有此殊榮?估價更達8500萬港元?堪為歷年所有趙無極作品上拍的最高估價!
而佳士得今秋推出的趙無極多幅作品組成的專題,恰可見到一位大藝術家的養成,趙無極如何從杭州藝專林風眠座下的學生,在1948年渡海赴法國求學,最終留在歐洲,成為抽象藝術一代宗師的過程。
趙無極《29.01.64》.油彩、畫布.260×200 cm.1964。預估價:8500萬至1億2500萬港元。圖|佳士得香港
林亞偉 (Lin Ya-Wei)( 110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