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結果: "新類型公共藝術"

走讀作為形式 —當代藝術家的(非官方)文化路徑
走讀作為關鍵字,如何延伸本專題針對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提問?「走讀」肯定不因為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提出,才得以成為一種藝術形式,...
叫你的阿嬤來囉-藝術現實與現場的觀察芻議
如同藝評人黃海鳴所述,藝術家被賦予太多社會服務的使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配合各種活動,來振興當地的產業,如果這種需求是這麼...
除了為政府做標案,然後呢?振興台北東區街廓活力,「藝術入店作為方法」觀察分析
以台灣的中央政府預算挹注的全國性文化觀光節慶「台灣燈會」,時隔23年,再度回到台北市主辦,也格外令藝文界注視它的節慶策略...
酷不酷盡在不言中:關於吳宗岱《Bàn-tāi》與藝術「政確」的問題
2022年底,吳宗岱在官田設置的作品《Bàn-tāi》引發媒體關注,在網路社群上傳播開來,更有許多藝術領域內的專業觀眾對...
關鍵字的在地詮釋——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國際交流座談側記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簡稱TCAA)子計畫「台灣當代藝術關...
書寫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網絡的一種可能
這篇「臺灣當代藝術關鍵字-建置與研究計畫」工作報告,集結了三位研究員各自的反思,希望將邁入第三年的「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來去竹圍工作室住一晚
即使台灣替代空間的集結號與熄燈號,在枯榮聚散與閃爍明滅之間,已成為常態,但2020年12月,一則來自竹圍工作室告別聲明讓...
公共了什麼?從地方、關係到共域
本文試圖從公共藝術之於市民社會建制的脈絡出發,通過反建制的「新類型公共藝術」、遊戲機制的「關係美學」以及共享域的辯證建制...
文史的借力與地域的回聲:近年台灣藝術節現象短析
這類藝術計畫,多以環境、自然、人為名,一方面也顯見受到日本大地藝術祭的發展成效,所間接影響並帶動此類藝術節在台灣不間斷發...
在此時此地、無法預測、脆弱無比,卻可彼此分享:鄭美玲「多核心的會聚點:行為藝術、錄像、攝影」(下)
本篇接上篇鄭美玲教授的講座摘錄〈為了更廣大、更多歧的觀眾 多核心的會聚點:行為藝術、錄像、攝影(上)〉,進一步帶領讀者爬...